儒家文化积极及启示

时间:2022-08-25 11:27:00

导语:儒家文化积极及启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儒家文化积极及启示

[摘要]儒家文化与当代中国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关联性,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儒家文化的思想精华有利于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及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当前,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启示。必须切实保证思想认识的与时俱进,及时提高各项建设的科技水平,积极培养全体人民的中国灵魂,建构保证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激发拼搏进取的动力热情。

[关键词]儒家文化;当代中国;积极作用;启示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主流,不仅反映过去人们的思想追求,而且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影响十分广泛和深远。新时期的各项建设事业无不需要在继往开来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超越。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必须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1]。总理2010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l(P32)。虽然学者们对儒家文化的具体理解及其适用性存在不同看法,但儒家文化提倡的“兼容并蓄”、“人和守信”、“礼德仁政”、“重人利器”等思想在当代中国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则成为国人情感、信念和追求的文化内核之一。儒家文化与当代中国有何内在联系?它在当代中国有哪些积极作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对此,笔者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基础上,着重展开以下三个层次的分析与阐释。

一、儒家文化的历史延展及其与当代中国的内在联系

儒家文化是以孔、孟、苟为代表的文化流派,它起源于先秦,绵延更替和传承演化于当代。其核心价值诉求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思想为春秋时期的孔丘所创,后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尊重,逐渐成为占支配和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长河中,儒家文化占据了主流地位,各个时代无不打上儒家思想的文化烙印。而今,儒家文化仍在延续,它与当代中国有着十分紧密的结构性关联。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精神源泉之一,时代精神和外来文化则不断为之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可以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不仅具有历史的品格,而且更昭示着新时期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伟大命运。

(一)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及其演化历程。从思想精髓的角度看,儒家文化在从古至今的演化历程中,不断吸收其他非主流文化思想而最终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文化内核。从其演化历程看,“至圣先师”孔子以“知礼”而出名,他承袭并推崇周礼,并将这些礼节传授给他的弟子及平民百姓。国内有学者指出,“孔子特别提出‘仁’字,为礼乐画龙点睛”。孔子认为:仁是一个人内有的东西,而礼则是表现在外的种种礼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P233)。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和苟子不仅分别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还分别发展完善了孔子的“仁”和“礼”。孟子明确提出了“仁政”的主张,并把孔子的“仁学”思想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儒家异端苟子,将仁政学说礼制化,从性恶论的观点出发来发展孔子“礼”的思想,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人离开了“礼”的约束,就会天下大乱,主张“以礼为主,礼法并施“,推崇先王制礼以治天下。儒家文化发展到秦始皇时期跌至极点,“焚书坑儒”造成儒家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留下巨大缺憾。直到西汉时期,儒家文化方显抬头之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为董仲舒发展新儒家文化提供了政治条件。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家思想体系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提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完成了对先秦儒学的发展和完善。时至魏晋南北朝,儒学又面临危机,但当时的傅玄却大力尊崇儒学的“礼义”、“仁义”思想[5](P198)。宋明理学时期,张载、程颢、程颐对儒家的“仁政”、“礼义”、“民本”、“重贤”等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完善。而朱熹更是强调“为政以德”、“仁义为先”的儒家思想。此后,儒家文化随着岁月推移,不断缓慢向前演进。明清时期,儒家文化再次受到忽视,甚至遭到批判。民国时期,虽有孙中山、康有为等人推崇儒家道德,但也未能使之像先秦、西汉时那样备受尊崇。

(二)儒家文化与当代中国的内在关联性。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期间的“批林批孑L”,缺乏儒家文化发展的空间。“”结束以后,儒家文化才开始受到客观对待逐渐得到广泛认可,并呈现出国际化的蓬勃发展态势,在当代中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首先,应该看到的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避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引起东西方的芙注,这是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分不开的。儒家思想文化注重政府的指导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合理引导,才使市场经济能够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从而避免了国外的断裂式发展和各种大起大落现象。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也说明了政府的文化驱动和政策引领功不可没。其次,儒家的“礼德”思想,使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能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把以德治国作为补充,使之在治国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最后,在社会文化方面,儒家文化的“和为贵”,注重团队精神,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个人服从集体、服从国家,为此,当代中国营造了较为和谐的社会环境、干群关系以及人际关系,使人们的群体精神、社会责任感更强。可以说,传统是现实的基础,现实是未来的起点,儒家文化与当代中国和未来中国密不可分。

(三)儒家文化需要与时俱进的现实依据。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面对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实现儒家文化与时俱进的议题正日益彰显出迫切性、必要性和现实性。儒家思想不只属于历史,它同时还属于当代,属于未来,它理应更加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理应不断闪耀光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开了大门,引进世界各地的资源和技术,但与此同时,一些消极负面因素也随之而来,诸如“拜金主义”流行、思想道德沦丧和精神状态滑落,一些人伦理失范、职业道德缺失,诸如以权谋私、以职谋利、钱权交易等各种不正常现象层出不穷。“杀童案”、“文强案”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凡此种种,无不折射出全社会的道德教育还有很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以及儒家文化来指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幸福观和价值观,推动社会文化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当今社会,现实昭示我们,当代中国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仅靠作为“舶来品”的专业社会工作往往是很难奏效的,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正是解决现实问题的生态基础和文化前提,才能有效促进社会关系和谐有序。而目前,祖国的统一大业任务艰巨,同样需要儒家文化“和为贵”、“大统一”和“不二”的传统美德继续激励、引导和促进国人,为最终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而作出贡献。

二、儒家文化在当代中国各项建设事业中的积极作用

指出:“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当今中国的文化涵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在当今历史条件下,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渗透和影响无处不在,一些道德规范、名言警句在群众中脍炙人口、深入人心,成为共同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必须积极吸收儒家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有效发挥其正向的积极功能,发挥其对人们修身立德、积极进取、扬善抑恶、提高素养、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积极作用。从结构功能的角度看,儒家文化的积极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有利于合理利用多种宝贵资源o儒家文化具有强大的“兼容并蓄”性,它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思想体系,能够吸收和兼容其他学派的思想要素,这是其他任何学派所不具备的明显优势。它的这种兼容性,使之更富有弹性,更能满足社会对理论的需求,使之不断增强社会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儒家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有利于中国合理利用各种宝贵资源。目前,我国在资金和技术上相对比较缺乏和落后,儒家思想的“兼容并蓄”性能够提醒我们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持续增长。在文化的更深层次上,开放的精神体系有利合理借鉴各民族思想文化的合理成分,大胆利用已经超出资产阶段狭隘眼界的积极因素,从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塑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形象。

(二)“人和守信”的思想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和谐有序。儒家思想主张“人和”,提倡诚实、守信。“和”是贯穿于万事万物之根本,具有和平、和解、和睦、和谐、和美等意蕴。“人和”、“友爱”、“守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道德基石,它能促进社会关系实现和谐有序,促进社会实现长治久安,促进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持续得以提升。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和贫富不均,党和政府不失时机地出台“西部大开发”、“中原崛起”、“先富帮后富”等相关举措,以发挥儒家思想的“人和”精神,足见其对社会关系的功能和作用之大。从辩证关系的角度看,“守信”是“人和”的前提,也是“人和”的关键因素,是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道德条件。当前,弘扬“人和”、“守信”的优良传统,有利于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促进社会关系和谐有序,形成异质分层的多元力量持续互动的良好局面。

(三)“礼德仁政”的行政伦理有利于加速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礼和道德是分不开的,礼德不仅是做人的准则,更是为政的大节。儒家文化提倡爱惜平民百姓,平民百姓要遵从国家的法规政策。“礼德仁政”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的主流,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最核心因素,在加速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世界政治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从静态的功能、地位和作用看,“礼德仁政”的思想精华,给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推动;从民主政治的角度看,“礼德仁政”的统治思想有利于保证人民的各项法定权力的维护和实现,有利于促使人民充分拥有自主权,形成和谐有序的新秩序。一定意义上说,目前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表现,也体现了“礼德仁政”思想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发挥作用。

(四)“重人利器”的原则要求有利于全面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孟子“性善论”是儒家文化”重人”的理论基础。从尊重人出发,采取与人性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有利于实现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儒家文化处处闪烁着重人重民的人文精神,对天命观则持怀疑态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成长和完善,也有利于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人利器”思想有利于中国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找准时机,发展自己。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才政策,实际就是利器重人的具体体现。中国素有重视人才和尊重发明创造的优良传统,确信在所有的资源中,人的重要性居于首位。可见,弘扬传统思想中的“重人利器”思想,有利于中国不断加大高科技技术经费的投入,为激发自主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五)“求实守常”的文化特质有利于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规律。儒家文化不仅主张“守正”思想,而且重视“人伦”和“纲常”,这对重视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激励、引导和警示功能。儒家思想中的不偏激、不过头、不极端的文化特质,有利于人们准确把握客观形势,审时度势,不急燥,不保守,不失时机,不犯盲目冒进的错误。求实守常的思想文化对于按规律办事,也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和作用。儒家思想在许多方面并不与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相矛盾,它也强调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和富于创造性,对于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具有很大的价值功能,有利于把握发展规律、转变发展理念、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尽管它还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与时俱进。

三、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儒家文化具有很大优越性,它已沉淀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心理。对待儒家文化,必须继承和利用儒家文化中的精华,抛弃不利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糟粕,使之有益于当今社会的五个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可见,儒家文化有着重要的现代启示意义。

(一)大力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切实实现思想认识的与时俱进。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不断把这一事关国家、民族生存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当前,我们既要反对歧视传统文化的保守主义,又要反对认为传统文化完美无缺的万能主义,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大力弘扬符合时代需要、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优秀因素,改造和剔除不符合时代要求、危害社会进步的腐朽构件,使儒家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使之保持民族性和时代性。明确把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来看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兼收并蓄,取其精华,纠正其至今乃存的局限、错误和缺失之处,促进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二)合理利用国外先进手段,及时提高各项建设的科技水平。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必须秉承传统文化博采众长的一贯做法,充分吸纳和利用国外的先进科技手段,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各项现代化建设的技术水平;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双赢、立足前沿、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不断提高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建设的技术水平,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坚持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的原则.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拓展空间;不断加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引进国外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技能,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立足当代中国客观实际,积极培养全体人民的中国灵魂。要在传统文化积极的道德伦理观念指导下,培养全体国人的“世界眼光”和“中国灵魂”,使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激情,不断为各项建设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当前,必须及时纠正和减少各种伦理道德缺失、不敬不孝和违法乱纪现象;积极培养奋发自强的拼博精神,使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国民众的思想意识深处,筑就坚强的公民意识;努力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激发全体中国人团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以促进社会和谐和持久繁荣;不怕艰难险阻,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用热忱和激情持续讲述新的生命故事,描绘新的建设篇章。

(四)大力推进各项体制改革,建构保证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借传统文化百折不挠、延绵发展的动力持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体制改革,建构保证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文化建设不能单向度地进行,而只能在配套改革中持续提升综合效能。当前,要努力转变管理方式,强化服务功能,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新机制;深化国企改革,完善微观经济基础,理顺产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从体制、制度和机制等方面拓展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建构新时期社会问题的责任分担格局,持续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大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维持社会公平正义,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不断形成和谐共赢的良好局面,促进长效机制在自发、自觉、自主的基础上得以形成和维系。

(五)努力实现持续有效创新,不断激发拼搏进取的动力热情。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力求实现文化建设的持续有效创新,不断激发拼搏进取的动力热情。把创新视为根基、源泉、灵魂和不竭动力,在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断以创新的勇气来实现新的超越和突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确信“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做到“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努力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在强烈的兴趣、爱好和激情驱使下不断取得新的业绩;创新思想观念,确立战略思维,整合各种建设资源,拓宽文化建设渠道,创新文化工作载体,积极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