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主剖析
时间:2022-06-22 11:05:00
导语:网络民主剖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民主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互联网是大众传播的技术手段,它本身并不能产生民主,但随着互联网在政治生活中的运用,网络民主悄然兴起,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征,有人将网络民主作为实现直接民主的有效形式,但是网络民主自身的局限性使其很难成为一种有效的民主形式。
关键词:网络民主;新形式;不确定性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正在深刻的影响我们的政治生活。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征,有人将其作为代表制度和参与制度中政治弊病的潜在拯救者,在这种背景下,网络民主悄然兴起,但是网络民主作为一种全新的民主形式,仍处在萌芽阶段,其前途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一、网络时代下的民主进程
就“网络民主”而言,最早就是由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在1995年提出的,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网络民主并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民主,而是在传统的民主基础之上,借助于互联网络这种形式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民主。它主要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借助于网络技术而实现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各项事务的参与和管理,并进而实现公民自身权利和利益的一种民主形式。
与传统的民主相比,网络民主具有一些先天优势,如参与方式的直接性,参与成本的低费用等,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参与政治生活,传统媒体条件下的民主进程已经开始发生变化。通过网略,让公民更真实、自由的参与政治活动,网络民主保持了民主的最本质理念,并且更好地发挥应有效果,更彻底地体现这种理念,这正是是网络民主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民主的核心所在。
在网络时代的民主进程下,社会公众不在仅仅将传统媒体作为其“输入”意见的唯一途径,网络媒体逐渐成为“输入”意见的另一重要的途径,同样政府也将网络作为其“反馈”信息的途径之—。但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传统媒体由于权威性更大,影响力更大,其评论往往对网络媒体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同时当另一种网络意见出现在网络上时,便需要借助传统媒体的强大传播力扩大其影响,可见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具有极强的互动性。但网络媒体的私有化和市场化也使得网络媒体在—定程度上获得了政治上的权力独立性,网络媒体也就成了社会公众,传统媒体和政府机构影响舆论,控制舆论的主阵地。
二、网络时代下的民主特征
1.虚拟性。网络民主一般是参与者以“虚拟人”的形式通过网络上的发帖,视频等手段实现民意的,随着信息的广泛传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会纷纷跟进,扩大其影响,从而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因此网络信息能否得到有效的关注是实现网络民主的关键。但网络信息要想成为网络的热点议题取决于传播信息的网络手段能否得到有效的运用。
2.无权威化。在网略这个独立的空间中,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其观点,无论这种观点多么奇异,都不必担心受到压制而被追保持沉默或一致。网略民主的参与者“话语权”上是平等的。网络是一个非中心化的传播系统。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能在互联网上信息,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冲破了现实世界中人们身份的限制,这是与在传统代议制民主形式下的信息中心化传播系统最为突出的区别。另外,网络时代下信息实现了多渠道传播。信息在互联网上的流动处于多元交互状态。网络民主的参与者分布于世界各地,他们在网络上通过BBS,电子邮件,聊天室等工具进行交流,这样信息在网络中就形成了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的互动关系,使得传统的信息控制手段很难起到效果。
3.非正式性。网络民主的组织是非正式的,传统民主形式一般要要有正式的组织和群体,而网络聚集则没有正式组织形式,更加可以不用固定某一现实场所的探讨问题,网络的匿名性使得公民可以没有顾忌的发表自己真实的观点,并更加容易的找到与自己有着相同诉求的其他人,靠一定的利益诉求目的聚集在一起,形成某一利益团体,选拔代表,表达意愿,事件解决后就自动解散,所以主体分散且不稳定。
4.不对称性。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但传统权威部门的信息在网络中依然占据举要地位,虽说“小道消息”能引起网民极大的关注,最后导致政府介入。但从整体上看,权威部门还是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处于优势地位。另外,据《中国2009年互联网报告》显示10岁到29岁网民占了中国网民总数的62.8%,姑且不论这个年龄段的政治认知如何,单从数据上就可以看到网络很大程度上偏向于爱好网络的人,网络技术对公众的限制,实际上是限制了民主的范围,使得网络民主成为了“少数人的民主”。
5.舆论效力化。现代网络传播技术使得人们更加接近信息,知晓无法达到的地方发生的事情,让更多人们了解更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并希冀得到政府的回应,是社会管理者逃避监督和困难变得十分困难。而现在网络的舆论效力已经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所以会自然而然的再行使公权力过程中注重维护自己的形象,合法形式。另外,借助网络,政府部门可以准确了解大多数人的意愿和主张,顺应民意,合理行政,从而达到对公权力的制约。
三、网络时代下民主发展的不确定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强调:民主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不同的的社会、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民主。所谓人类普遍适用的民主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换言之,网络民主的产生不能带来所有人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网络民主自身的局限性使其很难成为一种有效的民主形式。
1.参与主体的不平等性。网络民主尽管使得每个人参与民主进程有了可能,每个人能平等在网上浏览信息,信息,但这种平等只是机会上的平等,他们的参与能力仍让受到财产、教育、职业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这也使得网络民主的参与主体具有很大的不平等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人们在互联网上获取政治信息的不平等。受到过良好教育的和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能有效的利用网络技术获取政治信息,但没有经济实力购买网络设备并支付网络费用、没有能力应付复杂的计算机及网略技术的人,或者有经济实力但对网络没有兴趣的人能得到的可能仅仅是一些肤浅的信息、没有分析的信息、或者在某些情况下,高质量却很难读懂的信息。另一方面网络民主的参与者只局限于有实力使用网络的人。中国2009年数据为例,学生占了中国网民总数的31.7%,而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林牧渔劳动者只占中国网民人数的1.6%,这种网略技术的限制使得网络民主的主体不具备广泛的代表性,无法体现多数人的意志。
2.信息的“爆炸”和“失真”导致网络民主的不可操作性。网络是个信息平台,里面存储着海量的信息,有些信息是正实可靠地,但也存在着大量虚假的信息,面对互联网的“信息风暴”,不论是网民还是政府官员很难驾驭这些信息。理论上社会公众作为信息的主要“输入者”是在获得了足够的政治信息基础上进行政治活动的,但是面对网络上海量的政治信息,他们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这些信息,更谈不上去消化这些信息的真假了。同时对于政府这个信息主要“反馈者”,面对海量的政治信息,他们往往束手无策。在他们看来。英特网“只不过是由几百万人聚集在一起像大班级的高中学生一样滔滔不绝的发表言论的电子大厅,但是对统治统治的政治结构没有实质的影响”。或者他们意识到了网络民主的作用,但是又害怕在做决策时依靠了错误的政治信息将会腐蚀这种民主形式。
3.互联网的技术性使其遭遇“黑箱”。对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而言,“黑箱”是指对信息的可操作性和垄断性。而且这种操作性和垄断性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并不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成正相关的关系,相反由于网络技术的复杂性,网络技术往往受控于现实世界的利益集团,其表现就是现实世界中经济势力对互联网的兼并和垄断,2000年1月10日,美国在线公司兼并时代华纳公司,这次合并进一步说明了旧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作为两种独立媒体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来源,被极少数媒体巨头控制的网络和可能成为他们追求其自身利益的物质基础,这样,受利益集团控制的网络是很少实现民主的价值追求的。以美国为例,美国拥有全球13台顶级域名服务器中的10台,同时“互联网域名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1CANN)作为全球互联网的最高管理机构就坐落于美国洛杉矶,ICANN不仅负责分配域名,还控制着管理互联网主目录的所有根服务器。美国利用其在互联网上的优势将全球所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通过海底光缆和卫星将这些信息传送到世界各地的网民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有足够的力量左右互联网舆论的走向,将不利于自己的信息“过滤”掉,而世界的大多数网民其实并并不知道他们所的信息正在接受其他人的核查。
4.社会对网络民主的选择性吸收使其极不稳定。任何一种民主形式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必须依赖一定的社会结构。同理,网络民主能否发挥作用关键不在于网络民主有多大的价值,而取决于所处的政治环境,换句话说就是取决于社会对它的“选择性吸收”。
在西方民主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网络民主更多的是一种辅助性的工作,人们更多的是利用它的快捷性来减少政治活动中的成本,人们往往是在当他们不满足于传统媒体提供的信息时,才到互联网上去寻求政治信息。可见,一个民主化程度较高,且传统民主模式运行顺利的国家,网络民主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相反,当传统媒体无法保证民主价值得到实现时,网络民主就会发挥其作用。所以网络民主能否发挥最用,关键取决于传统政治格局和政治方式能否行之有效的保证民主价值的实现。
- 上一篇:镇供电局应急预案
- 下一篇:诠释博弈视角的地产调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