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农民现代性的整合

时间:2022-04-24 03:56:00

导语:小议农民现代性的整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议农民现代性的整合

摘要:农民现代性是农民摆脱传统思想束缚后的个性生成与重组。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下思考关于农民的发展问题。农民的现代性是一个重要维度。从农民现代性人格的整合、农民现代社会系统的角色整合、农民社会文化价值的整合三个层面阐述了当代中国农民现代性整合的基本层次。

关键词:农民现代性社会交流

现代性在西方世界的发展已经历了三个世纪。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现代性是指社会的一种类型、模式。“现代性指社会生活和组织模式,大约l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

人的现代性是指人的现代社会生活和组织模式中的文化素质,即溶铸于基本人格中的现代性。它是实现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所必需的要素和条件。但是,作为工业社会中人的社会性的内在规定性是人的现代性,不只是作为一种好的“品格”存在,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具有多种可能性,包含着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多重关系。“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的价值与功能的社会实现只能产生于社会性的整合之中。在中国的语境中思考关于农民的发展问题,一个重要的维度仍然是社会制度的现代性,是社会现代性与农民现代性的关系。农民现代性是农民摆脱传统思想束缚后的个性生成与重组。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史大变革中,千千万万的农民由农村走向城市,由农业走向工业,传统的地域性割据生活被打破,传统的、宗法的、血缘的人际链条被打碎,传统封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也必将被个人自主、人格独立、自由、民主、平等以及其他新的价值观念所取代。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公民生活,最后也会影响现代农民塑造一种新的人格。人的价值与功能的社会实现只能产生于社会性的整合之中。整合,成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当代中国农民的现代性,推进农民自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视角。

一、农民现代性人格的整合

人格整合就是确立和选择正确的价值目标,在这一价值目标的导引下克服和摒弃?肖极人格的影响,减少某些现代性品格在行为过程中的负面集结及其所产生的反社会功能,树立起以正直、勤奋、智慧、创新、奉献为核心的人格特征。农民现代性的人格特质由两性平等观、效能感、创新意识、自主意识、自保意识、家庭教育观、新经验观、科技意识、时间观念等因子构成。

社会转型时期的人格,总要受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双重影响,那些通过风俗习惯、道德风尚、生活方式、认知特点等世代承袭下来的传统文化,既积淀着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也滞留着腐朽落后的消极因素。因此,农民现代性人格的整合与重塑要以传统人格批判为前提,破除传统势力给人格带来的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依顺他人、迷信权威等消极影响,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传统文化进行理性的扬弃,将其勤劳、节俭、顽强等优良的个性品格特征与现代社会的开放、创新、竞争等应有的人格要素融为一体,使之成为能适应社会变革、勇于创造现代文明的新型农民。

二、农民现代社会系统的角色整合

在社会系统中,个人是通过社会组织介入现代社会的,现代社会强行促成了一种角色专门化。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实践掌握社会生活知识、技能和规范,适应并融入社会环境,在发展自己社会性的同时面向社会发挥作用的过程。由此,人的现代性整合首先而且主要存在于正式组织关系中,而不是个人关系中。个人纳入现代生活的条件就是对社会角色的认同和胜任。因此,没有社会组织的制度化角色关系,人的现代性也就失去了体现其功能的环境,失去了社会合理性的约制力。此外,个人在组织中的社会角色是和他的兴趣、爱好、情感等个性特征一同出现的,尽管正式的规章制度是根据角色而不是按照个人喜欢设立的,人们往往还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个性的各个方面的需求表现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规范角色的偏离行为,从社会组织在社会系统中的功能上看,人的现代性的整合就是使社会角色更具有专一性、规范性。克服偏离行为的整合,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整合。在这个意义上,人的现代性整合是社会结构功能整合的一部分。

在传统社会中,“农民”顾名思义即指从事农业之人、之“众”,农民的社会角色呈单一性特征。但在现代社会中,农民的角色已经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征,不仅有在家务农的农民,还有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以及在城镇化进程逐渐市民化的农民。他们都需要在各自的社会组织环境中进行角色整合。在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身份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目前,农民工角色整合,农民市民化角色整合都遇到来自外部的制度障碍和内部的素质障碍。进行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形成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以控制农民流动为主的土地、就业、教育、社保等制度为体系的阻滞农民工角色转变及农民市民化的制度“网络”。其中,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起着核心和关键的作用,户籍制度使农民不能真正融人城市,土地制度使农民不能真正离开农村。因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加快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改革。同时加快进城农民再社会化进程,使农民自身社会生活技能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化、个性社会化。改变长期在农村形成的传统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克服某些传统偏离行为对现代规范角色的阻碍,习得现代社会规范,达到观念转变、文化认同,获得心理上的归属感,从而实现个人对社会角色的认同和胜任。

三、农民社会文化价值系统的整合

价值系统是存在于一个社会和民族中比较一致的价值理想和共同的信念、信仰,它构成特定社会文化的核心。现代社会的变迁与现代化是一个以文明圈为界限的多样化选择过程。个体人格依赖于文化价值观的定向作用,同时,内化的价值体系不同,个性的发展水平不同,文化的整合表现为用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制约、校正个体现代性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制度本身并不能提供关于行为意义的解释,文化价值观的整合则能起到这种解释和塑造作用,使人们在扮演社会角色的同时也就投入了文化价值素质系统所造成的社会情境中,获得某种归属感。现代生活本身具有多元性质,人的现代性发展也不是处在一个同质型的文化环境中,因此,文化整合也受到非标准化因素的影响:传播媒介的发达,信息瞬间多变,往往把入带人多元而模糊的价值天地之中;由于民风民俗的社会约制力降低,在法律以外的广大价值领域出现“松散空间”,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文化变迁速度加快,以往文化经验形成的情境促使人的现代性的文化整合从全面渗透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控制个人全部活动的整合,变为尊重个人选择的、对基本层次上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职业规范的整合。“仓廪实”后就需要“知礼节”,这是农民群体社会文化价值整合的基本物质基础。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拓宽了农民的视野,“既不传统、又不现代”的现代农民开始具有了发展的意识和自觉的要求。现代传媒的广泛应用和一部分农民“走出家门”的体验给农民以精神上的刺激,使他们看到了和其他阶层的差距,同时也产生了迫切要求提高自身发展的能力的自觉要求,这种发展要求是农民发展成为问题的主观条件。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农民摆脱传统,迎合现代化,抛弃“自给自足”、“知足常乐”、“老实本分种地”等观念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