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的制约因素及对策诠释
时间:2022-04-13 10:26:00
导语:农村消费的制约因素及对策诠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消费规模偏小、消费层次偏低、消费倾向不断下降是当前我国农村消费的基本特征。要实现农村消费的有效开拓,要做到以下几点: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以奠定农民消费的坚实基础;拓展流通体系,并拓宽投资渠道;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并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通过财政与金融手段有效配合,以促进农村消费增长。
一、当前我国农村消费的现状
(一)消费支出逐年增长,但消费规模偏小
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逐年增长,根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县及县以下农村消费零售总额为34752.8亿元,是1997年的2.72倍,但是消费规模依然偏小,与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相比,其所占比例一直保持在30%-40%之间,也就是说,全国超过3/4的农村居民消费了不到2/5的商品。此外,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比较低。从绝对量上看,2008年,农村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仪为3730元,比城镇居民少支出9789元,仅相当于1994年城镇居民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落后城镇居民至少14年以上。从相对量上看,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一直处于扩大状态。1989年,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为2.7:1,2008年,这一比重扩大到3.6:1。
(二)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但消费层次偏低
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己由1997的55.1%下降到2008年的43.7%,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标准的差距逐渐缩小,但与城镇居民相比,消费层次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居民食品支出结构以高热量谷物为主。二是农村居民的衣着支出偏低。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211.8元,不到城镇居民的20%;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三是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偏低。2008年,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彩电99.2台,是城镇居民的74.6%;拥有洗衣机45.9台,还不到城镇居民的八成;而家用电脑更是无法与城镇相比,农村拥有5.4台,远远低于城镇的59.3台。
(三)消费倾向不断下降
自1997年以来,农村平均消费倾向开始以较大幅度下降,从1996年的0.816下降到0.774之后,每年的平均消费倾向均低于0.8,在0.6-0.8范围之内,年均值为0.75。近年来,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影响下,新代的农村青年逐步向城市转移,而留守农民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以妇女居多,整体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较弱,加之农村经济体制、社会制度缺陷以及和市场波动风险,特别是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预期弱化,更是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
二、农村消费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不强
农民纯收入按收入形态可划分为现金收入与实物纯收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形态中现金收入的比例在逐步提高,但仍有相当部分是实物收入,这部分实物收入转化为现金收入的可能性很小,在定程度上降低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现金收入的增速,是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滞缓的直接原因。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主要受自然因素和农产品价格因素影响。
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弱,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的发展,且制约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农民收入减少,增加了即期消费不旺和农民收入的不稳定性。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特点,且具有多种经营和小规模的特点,小规模的多种经营影响了专业化和规模化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降低了农民在农业方而的预期收入。
(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差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其经济能否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尽管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但己有的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规模、质量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市场发展的要求。一是农村供水、供电条件差,因缺电缺水、电视信号不强阻碍了家电商品在农村的快速普及,很多农村地区存在着电网老化、电压不稳定、电价高的问题;很多乡村尚没有安装广播电视接收装置,电视信号微弱,甚至收不到电视节目。二是道路交通条件差,商品流通困难,运输成本大,使大量农用机械无法进入农户家庭,造成工业品下乡、农副产品进城的困难。
(三)农村流通体系滞后,经营规模小
我国农村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较为落后。一是传统流通方式居于主导地位,现代流通业态和经营方式发展不足。目前,我国农村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夫妻店、食杂店仍然是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农村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滞后。二是交易方式落后。据商务部和中国农业大学对全国20个省555个村1万家农户进行实地问卷调查显示,42.0%的农户自己销售农产品,45.0%的农户卖给个体商贩,只有2.7%的农户通过定单销售。农村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电子商务交易技术采用率较低。目前仅9.2%的农村批发市场采用电子商务交易技术,73.2%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仍采用传统对手交易方式,只有2.0%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拥有电子结算设备。
三、开拓农村消费的对策探讨
(一)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奠定农民消费的坚实基础
1、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的观念创新、结构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走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集约化投资、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企业化管理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让农业成为能使农民持续致富的现代产业。
2、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县域经济为平台,鼓励农民创业就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小城镇、中心村集聚,提升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致富机会。
3、重视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适应农民分工、分业、分化加速的新形势,积极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生产经营技能、创业就业能力,实现农民的全而发展。使转移就业的农民成为稳定的产业工人和安居乐业的市民,使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
(二)拓展流通体系,拓宽投资渠道
1、加大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大投入力度,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村流通领域。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检验检测系统、仓储和运输等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安全卫生的全国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积极发展以鲜活农产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冷链物流系统,提高农产品冷藏保鲜能力与市场供应能力。扶持化肥集中产区和粮食主产区建设农业生产资料仓储、码头与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信息与技术服务体系,形成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性农业生产资料物流配送中心,构建支撑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的配送、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平台。
2、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流通方式,推进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标准化和经营规范化,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品牌农产品。积极引导、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合作关系,建立农产品“从农田到城市”的直达快速通道,降低物流运输费用,促进鲜活农产品跨地区流通,形成畅通、便捷、低成本的城乡农产品物流网络。建立健全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农资流通体系,提高大型连锁化农资流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依法进入农业生产资料流通。
3、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通过实施财税、信贷、保险等政策,鼓励商贸、邮政、医药等企业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鼓励各类工商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农资经营,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供销合作社要加快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发展联合与合作,提高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邮政系统要发挥邮递物流网络的优势,拓展为农服务领域。国有粮食企业要加快改革步伐,发挥衔接产销、稳定市场的作用。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与农村公共品供给短缺是我国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对恶化的农村消费环境,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目前要优化财政支出,将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支出重点放在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方面。一是以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建设投入、继续加快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搞好大型灌溉区水利设施的更新改造和配套工程。二是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能力。由过去追求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为主向积极调整和优化结构转移,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重视大型优质粮食基地的建设。三是增加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
参考文献:
1、胡若痴.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农村消费的情况、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消费经济,2010(1).
2、仇大勇.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及激活措施[J].探索,2010(1).
3、周华庭.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0(2).
4、关风利,关利平,周传鹏.城乡统筹就业视角下的农村公共投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10(1).
5、许红莲.论营造我国农村和谐消费环境[J].消费经济,2007(2).
- 上一篇: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大会讲话稿
- 下一篇:小议基层公务员收入实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