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新型城市工业化道路刍议论文

时间:2022-01-08 10:05:00

导语:特色新型城市工业化道路刍议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特色新型城市工业化道路刍议论文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总结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紧迫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以矛盾论和系统论为指导,从历史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进行探讨和阐述。

从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看中国城市工业化。

什么是城市工业化?什么是城市现代化?现在说法很多,归纳起来,有两种不同含义:一种是狭义的,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状况的变化。城市工业化就是从手工劳动为主、农业经济为主,向大机器生产为主、工业经济为主的转变过程。至于城市现代化,则指达到当今发达国家的水平,即开始以信息化为主、以知识经济为主。另一种是广义的,还包括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在内。本文只从狭义的角度来探讨。

社会复杂系统的发展,主要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所推动的。所以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去探讨一个国家的城市工业化,而应联系社会的基本矛盾、联系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联系所处的环境、包括国际环境和自然环境来研究。中国的城市工业化,和其他国家的城市工业化比较起来,既有一般规律的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既不同于十八世纪英国以纺织机和蒸汽机为代表的产业革命,也不同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和德国的重工业革命;既不同于斯大林模式的城市工业化,又不同于日本二战后的高度城市工业化,更不同于四小龙以外向型战略为主的城市工业化。

我国是如何从传统城市工业化的道路转到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工业化道路的呢?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经济曾长期居于世界前列,1820年的gdp曾占世界总量的33%;鸦片战争以后,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实现独立解放,实现城市工业化,赶超发达国家,实现伟大复兴,曾经是历代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梦寐以求的夙愿。一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才获得全面实行城市工业化的条件。

中国的城市工业化,在起步时,有以下特点:第一,人口多,人均资源少。人口一直位居世界第一,这既是巨大的人力资源,又是沉重的包袱。以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左右的人口,就是一个极大的难题。原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就曾说过,“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一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第二,底子薄。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仅占30%,钢产量仅15。8万吨,居世界的26位,文盲占80%以上,平均期望寿命仅35岁,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第三,时间紧,任务重。城市工业化起步比英国迟了两百多年。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实现了城市工业化,对中国几乎都在政治上敌视、经济上封锁。落后就要挨打,这使我国必须加快城市工业化的进程,迅速实施赶超战略。

这几个特点,一直贯串和影响到整个城市工业化的全过程。

从1953年到现在,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53年至1956年,是开始城市工业化的阶段。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形成了工业自主持续发展的能力。1953-1956年,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4。8%,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特别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城市工业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也是我国城市工业化的最大优势所在,能够极大地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1957年至1978年,是艰难探索中国城市工业化道路的二十一年,是遭遇重大挫折但又取得巨大成就的二十一年。

1956年发表《论十大关系》的文章,要求“以苏为戒”,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的八大确定,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起了变化,要求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大力发展生产力上来。但后来“左”的错误思潮改变了这一决定,否认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先后发生了的严重挫折和的巨大灾难,错过了国际上新科技革命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但是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纠正了错误,取得了新的成就。1978年钢产量达到3178万吨。6特别是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有力地保证了经济和国防的安全,预示了高科技的灿烂前景。

1979-,这是改革开放,高速崛起的二十三年,也是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工业化道路的二十三年。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转变到全方位开放。在二十多年的长时间里,gdp以年平10%左右的速度递增,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上升到总体小康,钢产量达到1。7亿吨,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成为迅速崛起的新兴大国,这是世界城市工业化史上的新奇迹。这段时期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掀起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城市工业化高潮。八十年代消费品工业大发展,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重点发展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九十年代中后期,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兴起。同时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和玩具等,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制造”。这段时期的主要问题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性的转变,经济结构有待优化,物质资源消耗过多,污染严重。以来,开始进入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工业化的新阶段。

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新型城市工业化的任务和基本要求。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创新理论,并先后相应地提出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新型城市工业化的路子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落实。五年来gdp年均增长10%以上,经济总量己跃居世界第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节能减排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十七大报告要求,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完成城市工业化。据测算预计,届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5000美元,第三产业在生产中的比重将提高到50%左右,城镇化率接近60%。到二十一世纪中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将得到解决,我国将基本实现城市现代化,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城市现代化国家。

“新”在那里?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工业化道路究竟新在那里?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城市工业化仍然是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城市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城市工业化,以城市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城市工业化路子。”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为此,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工业化比较,与改革开放以前的情况比较,与改革开放前段探索过程的情况比较,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工业化之所以新,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是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的城市工业化。

二十世纪中叶,计算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先后问世,开辟了新科技革命时期。八十年代个人电脑大普及,九十年代信息网络大发展,世界开始进入信息化的新时代。这是社会生产力的质变。机械化用机械代替手工劳动,是人的体力劳动的延伸和代替,信息化则是以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代替大机器生产,是人的脑力劳动的延伸与代替。机械化对应于工业经济,信息化则对应于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生产力和经济的飞跃发展,不能不对政治、文化、军事以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深刻的影响。比如金融信息化使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顷刻之间,影响遍及全球。又比如美国用信息化手段对伊拉克的两次战争,都在几个月内就打败了用机械化武装起来的人数近一百万的伊拉克军队。社会信息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它们反过来又推动了信息化。整个世界开始变成了“地球村”,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之间,交往越来越频繁,合作和竞争的领域越来越宽广,相互作用越来越强烈,世界进入大变革大调整的新阶段。

对于尚未完成城市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信息化既是巨大的挑战,又是巨大的机遇。可以跳过一些不必要的步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但由于全面实现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条件尚不完备,离开城市工业化单纯追求信息化也只是一种空想。正确的选择就是我国正在做的,把信息化和城市工业化融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城市工业化,以城市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国际上爱尔兰、芬兰和印度等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第二,是自主创新型的城市工业化,也是具有很高经济效益很强市场竞争力的城市工业化。

我国解放初期从前苏联引进重工业技术。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了大批当代技术,但多数属于中低档。跨国公司不会把核心技术转让给我们,他们以此作为获得高额利润的最佳手段。现在我国产品向外国专利持有者所交的专利费,每部手机为售价的20%,计算机为30%,数控机床为20%-40%。可喜的是,近年来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已从1995年75。8%下降到的38。9%,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已跃居世界第三位。10特别是两弹一星、神舟飞船和嫦娥奔月的成功经验,为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提供了样板和经验。坚持这条道路,必然会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创新不限于科技,还包括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因而自主创新能力很强的企业和产业,必然会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创造出质量好、效益高和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

第三,是与城镇化紧密结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城市工业化。

城市工业化说到底,就是变大量农民为城市市民,变乡村为城镇的过程。发达国家的城市工业化,是千百万小农破产,大资本城市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历史。他们在完成城市工业化任务时,城镇化率一般在70%左右。我国解放以前,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的。城乡关系对立,城市剥削压迫农村。解放以后,形成城乡互助,农民支援城市工业化的关系。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城市化速度落后于城市工业化,1978年仅上升至17。9%。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加快发展,但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已超过两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改革初期有所缩小,其后逐步有所扩大。现在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农业,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金光大道。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和人口聚居格局,以城市圈、城市带带动区域发展;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必将形成城乡、工农、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市化与城市工业化比翼齐飞的崭新局面。

第四,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城市工业化。

发达国家的城市工业化,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开始注意了环境保护,但往往局限于本国,而且不少国家向第三世界转嫁了环境污染,以至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气候变暖,灾害频发,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据联合国有关专家委员会的报告,发达国家人口只占世界的13%,却排放了50%的二氧化碳;有的专家估计,如果发展中国家每一个人拥有美国的人均碳排放量,需要有9个地球才能吸收这些污染!

中国前一段时期的城市工业化,走的也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污染问题和能源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在节能减排上逐步加大了力度,但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不小,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不降反升,太湖之滨的一个工业城市的居民竟有几天无水可喝。中央及时采取断然措施,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任务,并实行任务分解,突出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加强统计监督,建立健全责任制,加强资金和技术投入等综合措施。到底,形势出现了“拐点”,上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双双下降。这就说明高速增长和节能减排是可以并存的,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第五,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工业化,努力实现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城市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城市工业化,是在资本对劳动者实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夺中实现的。三十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的失业率分别高达30%到50%,失业工人多达30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二战以后,由于新科技革命和民权运动的开展,发达国家劳动者的生活水平有了相当的提高,但贫困问题和两极分化现象仍十分突出。美国是世界首富,有3700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12。6%。有466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占总人口的15。9%。城市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成果并没有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依靠人民和不断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一贯奉行的政策。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以来,有几亿人民脱贫,受到全世界的称赞。近几年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成为最突出的亮点。农村全部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种田不交税”,是几千年以来中国历史上的创举。我国正在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高科技企业用人少,增长与就业矛盾大,是世界城市工业化中遇到的一大难题,对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国来说,矛盾更加突出。我国采取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并举,就业与创业结合等方针,取得较好效果。

新型城市工业化五大特点,是科学发展观伟大理论的具体体现,是我国改革开放中多年探索的成果,也将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模式。

实现新型城市工业化的关键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探索新型城市工业化的历程告诉我们,从传统城市工业化转变到新型城市工业化,是极其复杂艰巨的过程,关键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于实行“三个转变”。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子系统。生产力系统包括三种物质性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还包括科学技术、管理经营和劳动者素质这三种非物质性要素。这些要素在企业和产业中相互结合,经过市场营销,生产出各种商品和服务,形成社会财富。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来看,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需求结构的变化,它包括消费,投资,出口三大市场,是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是拉动经济科技不断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尤其是消费,是改善民生,发挥国内巨大市场潜在优势,推动城市现代化的根本。二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即经济供给结构,是谁来生产的问题。包括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产业结构的空间表现则是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第三是增长因素结构的变化。即怎样生产的问题,经济增长依靠生产力的那些要素,是主要依靠劳动力和物质资源的增加,还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城市工业化的实质就是一场由经济需求拉动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也就是经济发展方式变化所引起的革命。不同的发展方式决定了城市工业化不同的途径和特点。上述新型城市工业化的五个特征,正反映了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基础薄弱,技术落后,产品缺乏,平均主义严重,亟需转型。当时抓住了改革开放这个突出环节,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低端产业大转移的机遇,发挥了我国劳动力低廉和供应充足的优势。在需求结构方面,着重于出口和投资。一方面扩大投资,加强基础建设和基本建设,推进城市工业化,另一方面大量出口低端加工产品,以扩大市场,赚取外汇,引进技术,积累资金。在产业结构方面,突出第二产业。在增长因素方面,则主要依靠引进技术,依靠劳动力和物质资源的大量消耗。通过改革,打破平均主义,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几个方面构成了良性循环,由此推动了全国经济高速发展。没有这样的高速发展,不会有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也不会有人民生活像现在这样的普遍改善,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事物总是具有两重性,在大发展的背后,经济发展出现了三个不足,三个过高:一是投资和出口过高,国内消费不足,人民生活水平不能随着生产增长而同步提高。二是第二产业发展速度过高,第一、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城镇化落后于城市工业化,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长期靠物质资源的过高消耗和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这些缺陷固然有其历史条件和客观情况的制约,但主要是由于对城市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对一些因素发展必须掌握的“度”认识不足,对一些主要方面必须协调发展认识不足,对传统城市工业化的严重影响认识不足。而某些领导干部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政绩”观和某些企业家单纯追求“利润”的欲望,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很早就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但一直未能从根本上扭转。

五年来的实践证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实是实现新型城市工业化的关键。第一,进一步指明了新阶段实现新型城市工业化的根本途径。进入新世纪,我国正处在由总体小康迈向全面小康的新阶段,一方面发展水平要求更高,比如要努力发展中高档产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服务业,要逐步缩小城乡区域的发展差距;另一方面,发展条件起了很大变化,比如经济总量增大,需要的资源能源更多,如果再继续前段的发展方式,根本不可能持续;因此要实现新型城市工业化,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是一词两字之差,但反映出发展观的重大创新。增长方式固然重要,毕竟只是发展方式的一个侧面,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抓住经济结构这条主线和它的三个主要方面,才能从深层次上从整体上系统全面协调地解决问题。第二,可以改进前段工作中的缺陷与不足,补缺补短。特别是逐步解决三大难题:国内消费需求不足,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为可持续发展扫清道路。第三,可以更好地抓住新的机遇,应对新的挑战。当前信息化、全球化、多极化三大潮流进入新的阶段,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不断涌现。实行三个转变,可以使我国更好地应对。比如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就可以更好地应对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又如国内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可以为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增长,为应对国际上政治经济的动荡与危机创造最基本的条件。第四,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必将继承与发扬前段高速发展的成功经验,达到新的更高水平的良性循环,推进城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实现又好又快,全面走上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工业化的康庄大道。由于我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才资源与劳动力优势雄厚,居民储蓄率高;由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由于我们已经有了五年来的理论创新和三个转变的初步实践;转变发展方式是完全有可能的。

为此,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积极改善民生。同时适度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效益,合理降低投资率;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从而形成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发展的局面。

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推进产业革命。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二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社会主义城市现代化农业建设,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制造业由大变强;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先进服务业。实行城乡和区域发展统筹,加快城市化进程。逐步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区域间的特色互补和互动机制,逐步缓解区域发展差距。

努力推进技术革命,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中心环节。要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全面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城市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中去。认真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真正做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军民结合。大力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创造出国际知名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场艰苦复杂的攻坚战和持久战。当务之急,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让高举旗帜,科学发展的要求真正在人们的思想上扎根,在行动上落实。二是在改善民生、节能减排、城乡统筹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建立起最基本的长效机制。实现三个转变,必将在更高水平上大大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将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提出新的要求,要求破除陈旧的体制机制,建立新的长效机制和体制。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对世界经济政治的影响力大大加强,也赋予我国以更大的国际责任和更广阔的回旋余地,许多经济技术方面的问题,需要国际上的合作与支援。所以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新的起点上不断推进改革开放这一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