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文化建设深化政治体制透视论文

时间:2022-12-17 03:09:00

导语:公民文化建设深化政治体制透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公民文化建设深化政治体制透视论文

论文关键词:公民文化;政治体制改革;公民意识

论文摘要:公民文化是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混合型政治文化。中国公民文化继承了传统儒家的政治文化,同时又融合了现代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特点,表现出传统与现代两个层面的基本特征。公民文化建设对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促进其目标的实现以及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公民文化建设之未来展望则显得尤其重要。

一、“公民文化”的界定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和维巴在《公民政治文化》一书将人们政治心理取向模式的政治文化界定为三种类型:地域型文化、臣民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西方学者后来根据阿尔蒙德和维巴的这种分类归纳出这三种类型政治文化的具体含义。他们认为:“一、地域型政治文化是指人们只能朦胧地意识到一个中央政权的存在,他们对于这个政权的感情是不确定的或消极的,也没有把任何规定他们与政权的关系的准则内化。即人们对政治系统,它的如何运作以及作为能动参与者的自我,均缺乏起码的认识和情感;二、依附型政治文化‘又称驯顺型或臣民政治文化)是指人们对政治运作的取向明确,但是他们与政治系统的联系是一种被动的联系。有这种政治文化取向的人对国家的政治系统只是情感的、规范的,而非认识的;三、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对整体的制度和政治系统的运作均表现出明确的取向。同时,个人在政治体系中倾向于一种自我活动者的角色;个人对这种角色的情感取向和评价的取向,可能接受也可能反对。

任何国家的政治文化都不是绝对单一的文化类型,往往是不同类型的政治文化以不同的程度和方式结合、融合或混同在一起,从而形成各国政治文化最显著的特征。这正如阿尔蒙德的“公民文化”学说:公民文化是由这三种类型政治文化交汇而成的,它是一种混合型政治文化。公民文化指的就是参与型复合政治文化。它不是一种现代文化,而是一种复合的,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因此,它既带有传统文化的特征,又带有现代文化的特征。中国的公民文化也不例外,它是一种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混合政治文化。

二、中国公民文化的特征

首先,人文主义与专制主义的有机结合,并具有极强的封闭性和排异性。它所强调的往往是人的义务,而不是个人的价值。同时又把人性也分为若干个等级,诸如圣人之性等等。

其次,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经学又是传统儒学的制高点。这种经学的思维方式把自己的思维视野囿于儒家经典之内,同时把圣人之言、经传所云视为人的政治行为的规范和治理国家的准则。川由于政治文化的历史继承性,不可避免地使中国当前政治文化带有传统政治文化的痕迹。

2.传统的公民政治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国内经济政治体制的转型,西方许多具有现代特征的政治价值观念也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等级观念与西方政治文化中平等自由思想共存,传统人治思想与现代法治思想共处,王权主义与三权分立思想的并存的特点。同时也使当前中国政治文化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分化。这必然导致中国民众政治心理复杂多样且政治价值取向不一,阻碍了政治文化的凝聚力和整合功能的发挥。但相对于主流政治文化的理性化和世俗化而言,政治文化的分化处于次要从属地位,其消极影响也是次要和局部的。

3.中国公民政治文化纵向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首先表现在其纵向分布上领袖阶层公民政治文化与大众阶层公民政治文化的基本一致:大多数干部和群众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具有共同的政治情感和政治认同倾向,即爱祖国、爱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的国家制度、支持和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赞成和维护国家宪法、法令及政策。在对政治现象的评价上,也具有基本一致的政治价值观,在对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上也具有基本一致的态度。

4.中国公民政治文化横向的差异性。公民政治文化的一致性只是当今中国公民政治文化的一个方面,在中国现阶段公民政治文化结构内,但其水平和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不平衡。其主要表现在各阶级阶层、各职业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各年龄层次、各文化层次及性别不同的公民之间的差异。它包括政治认识、政治热情、政治评价、参与意识、效能意识、政治安全感和政治自信心各变量的吻合与分歧:包括人们对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权力、政治人物、政治过程、政治改革、政治透明度、政策产品的偏好和取舍等等。

三、公民文化建设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诉求

1.公民文化建设推动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任何政治系统都是由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两大部分组成,两者分别构成政治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关系密切。有人曾形容说,公民文化似大海里的水,而政治体制则是漂浮在海上的冰山。社会的政治机构与政治过程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设定,又在一定的文化中生长。当代中国公民文化既然是当代中国现实政治的反映,它也必定是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研究当代中国公民文化,就是揭示公民与政治体系、政治文化与政治体制的互动过程,从公民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的政治体制,规定其改革的方向、目标与任务,增强改革的可预见性。长期以来,中国形成了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正是公民文化不发达的产物,反过来它又进一步阻碍了公民文化的发展。它压抑了人民群众对政治的自主参与和对国家事务的有效管理,造成公民主体意识低下、政治效能感下降、政治感情冷漠,而政治体制的弊端因此能长期存在下去,形成公民政治文化与政治体制的恶性循环。由此可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革新公民政治文化,只有培养现代民主的公民文化,政治体制民主化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2.公民文化建设完善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邓小平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党政分开,主要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权力下放,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地方各级的权力下放;精简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从广义上来说,是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体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本质上是王权主义,突出体现为泯灭个性、重人治轻法治和愚民政策。而现代公民文化建设是对这些传统政治文化的扬弃,进而发展为尊重个性,重民主和法制建设,重政治主动参与性,从而促进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这种公民文化建设的价值观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体现是一致的,它们共同体现了实现民主和法制的要求,这也进一步调动了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并维护、支持和促进了民主政治的正常、健康运行。

四、公民文化建设之未来展望

公民文化建设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上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加强公民文化建设则显得尤其重要。

1.要大力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文化建设需要大力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一种理性处世论事的政治意识,它是民众对权力公共性质的认可以及监督;它是对公共利益的自觉维护和积极参与。具体说来,公民意识就是民众对自己在国家政治和法律生活中所处地位的认识,在认知上对其自身公民角色的了解;在情感上对国家和特定社群的认同,懂得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在价值选择上奉行有序参与、平等节制、妥协宽容的理性议事规则。公务员之家

公民意识包括政治主体意识、政治认同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首先,政治主体意识是置身于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对自身的反省意识,是公民自立为政治主体并对于自身的政治主体地位、政治主体功能、政治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政治主体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观念表现。其次,政治认同意识,没有政治认同,就没有政治目标的统一,也就没有公民文化的一致性。再次,政治参与意识也是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只有实现广泛的真正的公民的政治参与,中国的公民文化建设才能达到更高一级的程度。

2.加强公民的政治实践。公民文化建设成功的关键是加强公民的政治实践,在大量的政治实践中丰富公民文化,推动公民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公民的政治实践,是指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维护个人权益和公共利益,实施公共监督,参加社团组织等等。政治实践是客观政治世界达之于人们主观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最重要的桥梁,一次成功的政治实践比十堂政治课更有效果。

3.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以法制来保障民主。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公民就必须要拥有各种基本的政治权利。如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批评建议的权利,有检举控告的权利。公民有权选举他们认为合格的人作为行政首长,并有权撤换和罢免不合格的行政首长;公民有权了解政府的决策依据、决策程序和决策结果等。但仅仅拥有各种政治权利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要有明确而又具体的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由于政府公权力具有相当的扩张性,因而它成为公民政治权利的最大敌人,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各项法律制度。

4.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关系和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人们的公民文化形成。如前所述,中国的公民文化是依附型臣民文化向参与型政治文化逐渐过渡的公民文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公民文化转变的基本驱动力。因此,中国的公民文化构建的最深厚的物质基础必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现阶段的公民文化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首先,它冲垮和铲除了小农自然经济这个封建臣民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和交换形式,其本质是自由、平等、权利和契约精神,它要求市场主体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契约意识,这些意识必然要渗透到政治领域,影响公民文化。其次,它能为公民参与、创造公民文化提供更好的物质技术条件,它能够使公民文化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更好的构建。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水平,才能为中国公民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