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中心态构建探讨论文

时间:2022-11-26 11:19:00

导语:和谐社会中心态构建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和谐社会中心态构建探讨论文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理论和实践成果。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需要全社会做出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不仅要下大力抓好“硬件”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使社会具有良好的动力机制及平衡机制,确实做到社会成果共享,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且又必须重视“软件”建设,准确把握社会舆情,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心理调适功能,使人们具备一种健康的和谐心态。为此,笔者仅就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健康和谐心态建设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和谐;心态;必要条件;标志

一、和谐心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所谓和谐心态,就是指社会成员能够正确面对社会现实,能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具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豁达平和的心理状态。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收入及生活水平存在着差距:有的人开着私家车,有的人却在挤着公共汽车;有的人住着高楼大厦,有的人却住着低矮的平房;有的人吃着山珍海味,有的人还在为温饱奔波……对于这种社会现实,无论处于哪个社会层面上的人,都需要具备健康的心态。收入相对较低的人群,如果对此有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意义,认识到国家正在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认识到只有努力工作、奋力拼搏,才能改变自身的生存境地,进而为过上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先富起来的人们,如果能有个良好的心态,就会理性的对待个人收入,正确看待目前社会上存在的收入差距现实,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帮助生活水平低的群众,带动他们走共同富裕之路。如果人们都能以和谐的心态对待社会、对待他人、对待自身,那么,整个社会和谐相处就能实现。相反,如果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心态是不和谐的,那么他们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态度肯定是难以友善和平和的,一旦遇到自身不满意的事,一旦遇到分歧与矛盾,就不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和社会,就会出现过激的言词乃至过激的行为,就会出现剧烈冲突乃至群体性事件。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群体性事件,有相当一部分人卷进其中,这些人与事件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有些人甚至对事情的原委都没有搞清楚,其原因就在于不和谐心态在作祟,这种不和谐心态使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借机宣泄自身的不满情绪。如果人们在这样一种心态下对待他人和社会,社会处于一种不稳乃至动荡状态之中,那么,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和谐心态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把保持社会成员健康理性的心态,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二、心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心态和谐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任何社会意识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社会和谐了,表现在人们心理上,才能出现一种和谐的状态。因此,和谐的心态不仅是全体社会成员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同心同德,精诚团结的前提条件,而且它本身就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试想,如果一个社会政治黑暗、经济落后、流弊丛生,而又要让人们具备和谐的心态,那显然是不可能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改变了受奴役、受剥削的状态,因而从总体上来说,人民群众的心态是和谐的。公务员之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做了不懈努力,社会和谐的状态取得了极大的进步。2006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1840亿元,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200万名学生的学杂费,为373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780万名寄宿学生补助了生活费。这些投入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极大地增进了人们的心态和谐,有力促进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央政府将加大力度,着力加大和谐社会建设: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合作和整顿市场秩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可以肯定,随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成就的取得,人们的和谐心态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近些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改革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人们应当努力克服消极心态,增强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以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豁达平和的心态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积极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