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社会本质环境与途径探讨论文

时间:2022-11-23 03:22:00

导语:知识社会本质环境与途径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知识社会本质环境与途径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知识社会本质;生成;创建

[论文摘要]人类社会正向知识社会迈进。知识社会是建立在对知识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充分利用基础上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以知识型人力资源为其社会主体,通过大力营造学习、传递、利用、创造、共享知识的社会取向和运行机制,深广开发、充分利用知识价值。以实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加快发展。知识社会的生成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环境产生着巨大影响。科学把握知识社会的本质特征,深刻认识知识社会的生成环境,切实拓展知识社会的创建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知识和信息不仅在推动现代经济加速发展的过程中释放出日益强大的能量,而且在促进现代社会巨大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导致了经济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的重大变革,社会演进出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运动发展形态,这就是知识社会的生成与发展。知识社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着巨大影响,正如著名知识社会理论家彼得·德鲁克所指出的:“在知识社会中,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更好地获取和应用知识将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科学把握知识社会的本质特征,深刻认识知识社会的生成环境,切实拓展知识社会的创建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知识社会的本质特征

关于知识社会的认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具有深广的社会根源。早在1912年,德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就明确指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鲁普也详细地分析和论证了知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根据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至50年代末的社会生产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背景,提出了“知识产业(KnowledgeIndusty)"概念。他发现:美国在1947---1959年间,知识产业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递增,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2倍。1982年,未来学家奈斯比特从十个方面论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他认为,知识和信息“是我们经济社会的驱动力”。进入90年代后,知识、技术和信息对经济社会结构的变革优化作用更加巨大。对此,知识社会理论家彼得·德鲁克指出,人类正进入“知识社会”。他认为,知识社会是以高科技知识和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一体化社会。日本著名的思想家界屋太一提出了“知识社会”取代“后工业社会”的重要认识,指出现代社会的变革既不是单独的技术革命,也不是临时性的潮流,它是人类在产业革命二百多年后迎来的将产生“新社会”的巨大变革,即“知识价值革命”。通过这一革命,将出现一个“知识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将着力追求时间与智慧的价值,即“知识价值”的大量消费,人们将认为“知识消费得越多越体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与巨大推动,知识社会的特性更加明显。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数字化生存)作者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所指出的:“长此以往,能够在互联网络上投入时间与智慧的人将会越来越多,互联网络也将成为一个人类交流知识与互助的网络。通过有效地利用互联网络,人们可以直接跨越时空限制,及时、准确、综合性地学习、传递、利用、创造、共享知识。

从以上关于知识社会的重要论述中可以看出,知识社会是建立在对知识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充分利用基础上的一种社会形态,其本质是以知识型人力资源为社会主体,通过积极营造学习知识、传递知识、利用知识、创造知识、共享知识的社会取向和运行机制,大力提高社会知识水平,合理配置社会知识资源,充分开发社会知识效能,有力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加快发展。知识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的显著区别,在于明确地提出了全方位开发利用知识价值的新认识,把知识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源泉,改变了传统社会形态主要依据一般劳力、资金、能源、原材料等要素为最重要资源的运行模式,而是以越来越依靠知识和信息,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核心资源及加速力量。在知识社会中,无论是生产的自动控制还是金融信贷,无论是企业经营还是国家政策法规的制定和监控,无论是重大疾病防治还是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的开发利用,无论是地球资源的深度开发还是宇宙空间的资源利用,无论是军事较量还是文化交流,等等,都无不强烈显示出知识的巨大能量和效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消费、远程教育、终生学习等新型生活方式,是人们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主流。因此,知识的学习、传递、利用、创造、共享的程度,是衡定个人、组织、国家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标准,也是决定能否积极参与竞争、谋求更大发展的重要潜质。

知识社会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知识经济一体化。在知识社会,经济发展表现出知识化特征。也就是说,以知识和信息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改变以自然资源、资金、一般劳力等有形资本投入为主的方式,而以知识和信息等无形资本的投入为主。以教育产业、信息产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媒介与咨询产业等一系列知识产业为标志的新型产业在知识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充当了知识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桥梁。人力资源的高素质和高技能,为知识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先决条件。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等高科技手段,为知识经济一体化创造了有力保障。二是知识普及大众化。在知识社会,知识的普及决不仅是少数专门机构的工作,而同时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知识的提高也决不是少数人追求的目标,而是人们普遍追求的愿望。社会也为知识的普及提供必要的投入,不断建设和改善普及知识的设施和条件。知识的普及不仅在学校,同时也在机关、工厂、农村、社区、家庭等全面展开。同时,社会成员对科学的极大兴趣与探索精神,浓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自觉摒弃违反科学的愚昧观念与反对滥用科学的行为,也是知识普及大众化的重要体现和积极成果。二是知识学习终身化。在知识社会,由于社会成员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如何,越来越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因此,知识学习的过程决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知识学习决不仅是社会成员某一阶段的需要,也是社会成员的终身需要。把学习当做一项自觉的、持续不断的行为,是社会成员的一种基本的行为方式。知识社会为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提供了多种保障,不仅在学习内容上具有了更大的自主性,而且在学习方式上也具有了更大的选择性,特别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四是知识创新加速化。由于知识的学习、传递、利用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更加密切相关,因而直接导致了知识数量的成倍增长和知识创新速度日益加快。据专家测算,近50年来,人类所获得的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的数量,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现在,全世界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每隔一年半就增加一倍,每年批准的专利技术达120万件以上。伴随着知识创新速度的日益加快,产品创新也呈日益加快态势,具有较高知识含量和附加值的新产品,才能赢得社会成员的青睐。

二、知识社会的生成环境

由于知识社会是建立在对知识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充分利用基础上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以知识型人力资源为社会主体,通过大力营造学习知识、传递知识、利用知识、创造知识、共享知识的社会取向和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知识价值,因此,知识社会的生成必须具备相应的环境及条件。从知识社会的本质特征上看,知识社会的生成环境及条件,主要体现为如下三个重要方面:

一是知识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知识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是知识社会得以生成的重要条件。知识产业又称“头脑产业”,主要以信息产业、教育产业、科技产业、媒介产业、设计与创意产业、策划与咨询产业等新兴产业为代表。知识产业的兴起与规模的不断扩大,是现代人类社会文化和经济全方位进步的结果,是在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经济升华、知识物化的结晶,也是推动知识社会生成的极大动力。在知识社会,由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全面进步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知识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文化知识消费像日常生活品一样进入千家万户,精神产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接受社会和公众的挑选。知识物态化、精神产品产业化促进知识全方位生长入经济领域,形成一系列的信息商品、科技商品、文化商品以及文化产业、教育产业、信息产业、设计产业、创意产业、策划产业等。此外,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在审美文化的引导下,社会成员的生活品位不断提高,生活个性不断优化,形成了追求健康生活方式、表现个性生活理念、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基本态势,这就促使经济不断地向文化时尚靠拢,不断地向文化艺术回归,促进商业文化提升、物质产品审美化,形成一系列新型的商品文化、市场文化、消费文化,也极大地推动了知识产业的快速兴起与持续发展。在知识社会,人们以充分展示知识价值为自豪,以大量消费知识产品为时尚,因此,人们对知识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大都抱以热烈拥护的态度,并积极投入知识产业化的行列。也就是说,广大劳动者不仅是知识产业的接受者,也是知识产业的创造者;不仅是知识产品的生产者,也是知识产品的消费者。特别以专业技术人员和“白领”、“金领”人员为代表的社会新兴阶层,更是知识产业的拥护者和创造者,是知识产业化的社会中坚力量。

二是获取信息的技术手段不断优化。知识社会的生成,与广泛、快速获取信息的技术手段不断优化密切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途径和许多先进手段。以往的信息传输主要依靠作为交换手段的印刷、通信、广播、电视、邮件等技术来实现。从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光纤通信,开辟了以视像为人机主要接口通信的最有效途径,使人类信息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根本七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输手段。光纤通信已发展到第四代,已经实现频分多路、外差接收、500公里无中继通信,容量可达10吉拉/秒。目前,正在向2500公里以上无中继通信的第五代光纤通信技术发展。与此同时,卫星通信、激光通信、、超导通信、“蓝绿通信”、流星通信等信息传输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值得重视的是,随着智能控制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大大加速了信息传输向数字化、综合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的步伐,实现了语音、数据、图像多种通信方式使用同一网络,为人们及时、准确、综合性地学习、利用、创造、共享知识,创造了更加便利、快捷、宽阔的信息通道,为知识社会的生成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撑手段和条件。

三是知识价值的社会认同不断加深。知识社会的生成,也是与人们对知识价值的社会认同不断加深密不可分的。由于现代社会演进过程中,出现了知识经济化、经济知识化的新趋势,因而形成厂知识经济一体化的结构形态,知识和信息成为了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核心资源及加速力量,特别是高科技知识技术已成为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发动机和推进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随着知识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日益显著,现代知识和信息必然在更加深广的层面释放出更加巨大的能量,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因此,在以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能否在知识、技术和信息领域抢占制高点已经成为竞争的焦点,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目前,许多国家都把创造和运用高新技术知识放在十分显赫的地位,以保持或争夺在高科技领域的优势,强化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实力。此外,按知识贡献价值来进行分配的新机制也开始被人们所认同。在现代社会,由于创造价值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知识成为了人们创造价值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因此,按知识贡献价值来进行分配的机制才能更加合理地体现时代的必然需求。按知识贡献价值分配的新机制,就是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开发和使用为分配的核心要素,并以此衡定其所创造价值与所获相应回报的一种新型分配模式。如今,已有不少企业和组织开始实行知识贡献价值分配的新机制。比如,有的实行知识报酬激励(ESOPESOS)计划、技术股分配、科技投入分红、科技成果“期权收入”分配,有的则实行“重大技改项目特殊奖励”、“专利成果实施转让奖励”以及“重要信息及时采集奖励”、“重大攻关协作奖励”等价值分配的新机制。当然,知识贡献所获得的价值回报,不仅意味着岗位高薪水,还意味着良好的工作环境及为个人提供的发展条件,是对知识贡献所创价值的全方位衡量与首肯,是对知识贡献者再创新价值的巨大驱动与激励。

三、知识社会的创建途径

由于知识社会对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经济社会结构、运行机制的更新,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时代要求和目标,因此,创建知识社会必须针对加快变革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经济社会结构、运行机制的新需求,提高认识,制订规划,精心组织,广泛动员社会成员融入到创建知识社会的队伍中来,充分发挥社会成员参与创建知识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推进创建知识社会的进程,不断取得创建知识社会的成果。为此,尤需在以下五个方面有所突破,抓出实效。公务员之家

其一,积极树立个人和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新理念,为努力创建知识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先导。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表明,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与广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物质资源作基础,更需要人的知识和能力作支撑。如今,人类已迈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深刻变革,知识经济浪潮扑面而来。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及其智能、知识是社会经济的第一资源、第一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然而人才及其知识、智能并不是自然生成的,必须通过教育、培训,特别是学习而获得。正如世界经合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所指出的:“教育是知识经济的中心,而学习将成为个人和组织发展的最有效工具。”因此,“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命运”。当代社会中那些具有优势的个人、企业和国家、民族之所以能够快速、持续发展,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个人、企业和国家、民族能够保持高度的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所以,必须深刻把握时展的新趋势,树立“要发展,必重学”、“工作学习化,学习持续化”、“知识创新无限,继续教育终身”等新理念,充分认识学习知识、创新知识、利用知识对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决定性意义,把提高知识水平与开发知识效能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为努力创建知识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先导。

其二,大力拓宽教育层面和积极更新教育内容,为努力创建知识社会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由于不断接受教育既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人们学习和掌握新鲜知识的重要途径,因而大力拓宽教育层面和积极更新教育内容,对于满足人们学习知识、更新知识的需要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对此,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拓宽教育层面,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进一步扩大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范围,不断提高国民教育普及程度。要进一步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加快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不断扩大培养规模,同时积极鼓励、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类职业培训,发展成人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教育机制,加快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与此同时,要积极更新教育内容,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将相近的学科和专业进行合并或重组,加强文理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填补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鸿沟,突出科学本身的整体性,形成综合化的新的课程体系,以扩大学生学业的知识面,尽可能地减少过分专业化所带来的缺陷。总之,要根据现代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趋势及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力拓展教育层面和调整教育布局,并在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更新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努力创建知识社会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

其三,积极普及信息网络和不断优化学习手段,为努力创建知识社会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现代信息网络集现代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为一体,它的合理和有效运用不仅有利于拓展人们的学习渠道,而且也有利于优化人们的学习手段和提高学习效率,因而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把积极普及信息网络的工作与努力创建知识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对此,要进一步发挥卫星电视教育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作用,改造现有广播电视教育传输网络,建设高水平中央站,并与各地教育科研网进行高速连接,加快远程办学点的联网改造,进一步扩大传输容量和联网规模。要运用优秀师资力量和现代网络教育手段,把网络教育电视节目办好,重点满足边远、海岛、深山、林牧等地区的远程教育需求。要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设继续教育课程,建设继续教育基地,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提供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向社会各行业人员提供多种继续教育课程,不断满足社会成员持续学习的需要。要改变落后、低水平重复的远程教育软件开发制作状态,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利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竞争和市场运作机制,开发高质量的网络教育软件,重点建设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库和若干个教育软件开发生产基地,同时注意引进国外先进远程教育软件和传输技术设备。

其四,充分调动社会成员自觉持续学习的积极性,为努力创建知识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广大社会成员主动、自觉、持续学习的积极性,既是推动创建知识社会的重要动力,也是体现知识社会特征的重要标志,因而必须充分调动社会成员主动、自觉、持续学习的积极性,促进社会成员保持热爱学习的精神和热情。对此,要大力营造“人人是学习之人”的社会风尚,引导创建知识社会从每个社会成员做起,树立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讲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工作、生活,在工作、生活中学习。要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大力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处处是学习之所”的良好环境,保障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人都有适合自己需要的学校或学习组织,以切实满足人们主动、自觉、持续学习的需要。要进一步开发利用社会教育力量,有效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积极打破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各自为政的格局,促进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使不同年龄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要积极通过社会号召、舆论宣传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学习风气,并切实建立健全学习成果的社会考核、评估、认证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对学习成绩、成果、成就进行考核、评估、发证的权威机构,同时建立健全促进学习的社会激励机制,如建立政府和社团的学习奖励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评选优秀学习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总之,要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和有效手段,充分调动社会成员自觉持续学习的积极性,为努力创建知识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其五,广泛深入和卓有成效地积极塑造知识型组织,为努力创建知识社会奠定重要的社会基础。“知识型组织”既是知识型个人的成长环境,也是知识型社会的生成基础。积极塑造知识型组织,不仅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个人的持续学习,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而且有利于推动群体形成良好的学习风尚,提高群体知识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加快创建知识社会的进程。因此,要在大力塑造“知识型个人”的同时,大力塑造“知识型组织”,积极创建知识型政府、知识型企业、知识型社区、知识型家庭。积极创建知识型政府,要针对适应现代行政管理发展的需要,以大力提高公务员的理论政策和行政管理知识水平为目标,切实促进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积极创建知识型企业,要针对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和消费变化的需要,以大力提高企业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的能力为目标,切实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不断提高。积极创建知识型社区,要针对适应改善和优化社区环境的需要,以建设学习氛围浓厚、文化设施完善的新型社区为目标,切实促进社区成员整体素质的大力提高。积极创建知识型家庭,要针对适应现代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变化的需要,以建设和睦相处、比学赶帮的新型家庭为目标,切实促进家庭成员整体素质的大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