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林业发展探讨论文
时间:2022-09-20 04:45:00
导语:新农村建设中林业发展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林业的内涵,提出发展林业有利于农民增收、农业安全,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改善、资源储备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在此基础上多角度探讨了新农村建设发展林业需要注重统筹规划,加强技术培训,进行科学指导,提供政策引领,培育特色林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准。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林业;生态环境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connotationsofforestrydevelopmentin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andpointsoutthatthedevelopmentofforestryisbeneficialtoincomeincreaseoffarmers,agriculturalsafety,ecologicalenvironmentimproment,resourcesreserva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spiritu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Theapproachestoforestrydevelopmentareintroducedsuchasstressingoverallplanning,enhancingtechniquetraining,providingscientificinstructionandpolicypreference,andcultivatingspecilizedforestrysoastoimprovefarmers''''livinglevels.
Keywords: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forestry;ecologicalenvironment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建设和谐社会,全面达小康进而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等各项事业发展迅速,而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相对滞后。由于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相对落后,农民整体生活环境与质量亟待提高。党中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为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培育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体现了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新农村具有多种模式、多条途径,其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占有重要地位。林业既是基础产业,更是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发展林业有利于保障农业稳产高产,有利于保证粮食安全,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乡村文明,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林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面就是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不断提升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过程。我国农业基础脆弱,装备及生产方式落后,农村生态环境不尽人意,有待进一步治理改善;农村产业与农民就业渠道不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格局亟待改变。要全面达到和谐的小康社会,进而迈向现代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面貌不断改观,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使城乡协调发展,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发展方向,努力实现奋斗目标。
新时期现代农业不仅包括传统的种植、养殖,还包括产前的生产资料、资源等的合理安排,生物技术运用和产后的产品深加工、营销等生产活动形成的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首先通过专业化生产,适度规模化经营。采用先进的技术,使劳动力投入相对下降,土地、淡水和能源等资源投入得到集约化利用,从而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耕地不增加的情况下,收益得到增加。其次,现代农业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再次,节约宝贵的土地、淡水、石油等资源。农业生产将进一步从无机化学技术向基因等生物工程技术发展,使使用化肥、农药形成的污染得到控制并减少,农业和农村中的各种资源得到循环利用。[1]要进行生态环境建设,解决过分依赖农药、化肥、激素等造成的土地板结、肥力下降。解决对土地、水源、粮食造成的污染和对环境与其他动植物造成的危害。努力发展绿色农业、高效生态农业、生物工程农业,发展循环农业(即废物利用),以减少污染。上述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建设发展都需要现代林业的配合和支持,因而新农村建设呼唤发展现代林业。现代林业由生态林业、可持续林业发展而来。它重视生态环境的主体作用,在和谐的基础上兼顾经济的协调发展。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尊重自然,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做到和谐,才能逐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突出矛盾。林业已经不是传统的木材生产,而是把生态系统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和环境的效益放在首位,由注重第一产业的木材及林产品生产向深加工、经营流通、生态旅游、环境友好等二、三产业诸多领域方向发展,使林业发挥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而独特作用。所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林业是不可或缺的。
二、发展林业有利于新农村全面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项综合性事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09407亿元,人口为131448万人①,经济总量已跃升为世界第四位,人均15930元,按现汇人均超过了2000美元。说明我国经济状况已经达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走城乡协调发展之路的能力。但是,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建设的项目很多,我国人口众多,耕地不足,淡水匮乏,生态脆弱,环境污染严重,在新农村建设的较长过程中,应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优先发展能够增产增收、改变生态环境、提高农民幸福指数、有利可持续发展的林业。
(一)发展林业,有利于农民增收
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按人均无论是国民生产总值还是可支配收入,都是比较落后的。而且地区差别、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不稳定因素增多,农民人均收入成为全面达小康的制约因素。新农村建设要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多渠道进行。例如土地流转实行农业专业化、上下游对接发展产业链、工业化生产、城市化进程转移劳动力到城市务工等,都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其中,发展林业和各种林副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是重要途径之一。林木生长周期相对农作物时间较长,但是各种劳动成本相对较低,可利用的各种土地空间较多,只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各种宜林荒地都可利用。如在江西、浙江、福建等山区,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片区,林权制度改革使得林农的收入不断增加提高。即是在平原地区,发展林业增加农民收入事例也比比皆是。例如在苏北平原,农民主要种植从意大利引进的速生杨树,30年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整个平原被杨树林所覆盖。据统计,仅泗阳县累计种植意杨达一亿多株,直接经济效益180多亿元。采用河渠、道路、湖滩、片林、林带、农田林网、四旁植树、农田套种等多种形式,每年以1000万株以上的速度栽种,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2%以上,全县林木蓄积量达550万m3,年采伐50万m3。②并充分利用林间空隙地,实行多种经营,养鸡鸭、食用菌、家畜等,带动农民增收,仅林地综合开发一项,全县年人均增收630元。苏北平原木材蓄积量增多后,又形成产业链木材加工,并逐步由粗放加工向科技含量多、木材利用率高的深加工迈进,创造了多个精加工品牌,开拓了国内外市场,解决农民5万多人就业。林业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发展林业是农民实现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发展林业,有利于保障农业安全
国土安全、农业安全、粮食安全都与林业有直接或间接关联。只有保证生态安全,才能够有国土安全、农业安全和粮食安全,有足够数量和优质的各种农林副产品提供给市场,满足人们高质量的生活需求。目前因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洪涝、干旱等灾害频发。人类的各项活动,使得空气、环境、水质、土壤时有污染。如工业交通等污水废气超标排放,造成大气污染与温室效应,导致干旱和土地荒漠化,部分地区出现酸雨,这些都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与安全。森林、植被的破坏削弱了降水到达地面后的入渗过程,减少了土壤的库容,导致了水土流失。我国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全国669个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其中有110个严重缺乏淡水资源。这其中缺少森林或森林被毁是主因,保护森林土壤的蓄水功能,充分发挥土壤水库的潜能尤为重要。另一现象是片面、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忽视了有机肥的利用,导致土壤有机质和其他作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含量降低,影响了土壤肥力和生产力。化肥使用效率低,过量残留氮、磷等造成水域富营养化,加之未经处理的工业及生活废水的排放,致使饮用水、地下水及农作物中污染物含量超标,污染导致质量型缺水,严重影响生态安全。高残留的农药进入农产品,对农产品和食物构成污染,给人类自身生存造成严重危害。所以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应该配合城市、工业“减排”,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化肥、农药,提高其使用效率,降低使用量和残留量,逐步向生态农业和现代生物工程农业转型。特别要发展林业,提高森林覆盖率,使其涵养水源,截留降水,涵蓄土壤水分,补充地下水,抑制蒸发,调节河川流量,缓和地表径流,改善水质和调节水温变化等。充分发挥林网和森林的生物特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用生物生态功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森林有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维持碳平衡,抑制温室效应的作用。又能降低风速,起到防风固沙及维持土壤自然特性的功能,分解废弃有机物,加速物质循环,促进土壤的发育,维持土壤的功能,稀释土壤富氧化成分,保障国土安全。通过森林、林网、林带对风速、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形成小气候效应,使农作物增产增值。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还可控制沙漠化、荒漠化进程,发挥固土保肥效能,保障农业安全。
(三)发展林业,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是新农村建设中林业的主要功能。长期以来,由于生态价值观念没有形成,对林业的认识不尽一致,有些地方植树造林效果较差。林业整体上处于森林资源缺乏、森林生态功能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脆弱状态。部分农村人畜共居,厕所、圈养畜禽等没有进行有序的规划建设和整治,脏、乱、差等环境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没有适宜的生活小环境,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些地方林业建设、绿化活动没有从适宜的人居环境着想,甚至时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极不协调。发展林业可以调节气候,庞大林冠能改变太阳的辐射和大气流通,是地表与大气之间的绿色调节器,对大气候及区域小气候均有直接或间接的调节作用,缓冲极端气候对区域小气候甚至整个区域的不利影响。树冠可以吸附、粘着一部分粉尘,降低大气中含尘量,通过生理生化过程,吸收或分解人们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森林在不同区域能促进或调节物质循环交流,维持生态过程和生态平衡。森林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能够杀死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增加空气中负离子含量。[2]通过发展林业,发挥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形成适宜人们居住、生活的丰富多彩的小气候小环境。逐步减少环境污染等不良因素对生活的侵扰,良好的生态环境定能使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四)发展林业,有利于国家资源储备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资源、能源等供需矛盾日显突出,今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资源与环境。生物质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发展林业等可再生资源,可以扩大生物质能源,减少对石油的需求量。发展林业特别是速生林能够有效保障人们对木材及林副产品的需求,并形成国家对天然林保护的有力支持,使天然林森林生态永续利用,还可为子孙后代留下可供利用的资源储备,保持社会可持续地发展。资料显示,日本有森林面积2526万hm2,占其国土总面积的66.6%,就是这样一个森林覆盖率如此之高的国家,其木材使用量的55.1%依赖进口,是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其森林的年生长储积量远大于年采伐量,真正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功能良好、为长远发展实行资源储备的国家。这方面的发展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可持续发展是在能动地调控自然社会复合系统,使人类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和提高生活质量。[3]事实上,针对我国林业宏观上面临的重大问题,自20世纪陆续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等六大工程”国家战略以来,退耕还林还草等各项工程成效显著,2006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18.2%,我国林业已经进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深刻历史性变革中。但是要做到森林资源储备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森林覆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太大。如果各地都能把林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那么我国林业事业将会出现巨大变化,为当代更为子孙造福将会有更大突破和收益。我国各地地理、气候诸多自然条件差异性很大,因而生物多样性也多种多样。为了可持续发展并调控自然社会复合系统,应该充分挖掘、保护、利用当地树种,这将有利于国家层面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储备,各种生物质资源的储备和利用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步入更高层次的轨道。公务员之家
(五)发展林业,有利于特色农业和精神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等的文化内涵都是以森林生态为基础,与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有联系。发展林业也是一种文明行为和文化现象,是真正意义上的接近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让自然为人类造福。由于自然条件如气候、地理、生境、降雨、土壤等适地适树情况造成了千差万别的生物景象,也由于社会经济的差异性,形成人们生活环境习俗和生活习惯等不尽相同,与大自然的融合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现象,其中生物、林木都充当了重要角色。发展林业就是要促进生态文明,促进文化多样性建设,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习俗。但是,少数地方的个别文化现象、生活习惯和习俗,与现代文明不相协调。个别地方或个人为了眼前利益或个人利益,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乱砍滥伐,盲目垦荒围田圈地,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直接影响到生活环境、生态文明和多元文化发展。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今日,必须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才能建设新农村的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传承、丰富和拓展农村文化内涵,提高农民各方面的文明素养。
农村发展特色、休闲和旅游农业都离不开发展林业。因为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各种特色、观光农林业的建设,既可发展农村经济、运用高科技的较高平台,使新一代农民在较高科学知识基础上发展,又可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的好去处,体验特色、休闲农林业并提高对生物知识和生态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林业的方法与途径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林业重点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农村建设中的林业事业既要配合国家林业重大工程项目,又要不断探索出适合本地区各种基本条件和需要的新途径,在有利于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优化,有利于农民文化、精神生活的提高等方面而展开。坚持数年甚至几十年,再造我国国土的秀美与安全,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林业建设要有统筹规划
林业是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乡村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应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适宜速生林生长,满足市场需求;有些地方是为了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是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些是为了改善生活环境等。要整合资源并理顺林业在各具不同特色依存关系中所处地位,也要视当地具体自然等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而定并科学地统筹规划。规划关系到当地林业的兴衰、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应让农民广泛参与。通过规划达到:①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立地生产潜能;②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③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④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⑤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经过对江西省几个地方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当前在一些地区发展林业的突出矛盾或阻力主要来自于思想观念。如对林业生态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林业包括经济林收益所承担风险心里没底。发展林业没有规划,或虽有规划没有按照规划推进。东部地区、平原地区还有与农业争地问题,干旱地区植树成活率问题等是林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应通过培训学习宣传教育,通过对具体林业收益、生态效益和优美宜人环境案例的介绍或体验,才能使农民从思想观念上解决问题。同时要在制度保障上,在林业发展规划上进行强力介入。对资源、信息等进行统一整合,严格按照规划目标推进建设进程,避免管理上条块分割各管一摊、各搞一套。在产业林发展中,树木幼林期应规划合理高效利用林间土地,进行立体种植。如养禽、生产蘑菇、栽种中草药或套种其他经济作物。从属产业林,如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小流径、湿地水源保护生态林,乡村及住宅前后的环境景观林,为城里人服务的休闲、观光和旅游林等均应确立基本适宜的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在建设以生态林为主的林业发展规划中,有些地方还要考虑本地的规划尺度,景观格局是否能符合当地自然条件要求,是否需要和邻近的乡镇统筹规划连片建设等。只有科学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坚持数年抚育发展,才可能产生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的林业知识与技能
发展林业过程中,应该使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林业知识技能等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否则难以实现规划、推广栽培抚育新技术、并使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目标。我国农业实质上已转入现代农业前期的二元结构的发展阶段,有种植、有经营、有乡镇企业,有外出务工。先进的农机具、良种、化肥农药和先进农技知识都在推广使用。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通过培训,请相关职能部门专家讲课指导,农林院校大学生和农业推广硕士生下乡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力量。同时要解决地方少数基层干部和农民较为严重的等、靠、要等依附性思想,让他们理解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林业对自我发展、对生活的好处,变被动成为发展林业的动力。
要运用媒体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对农民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向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和成果的推广,应该成为媒体、农林院校和各级政府所设种子站、林业站、果树站等技术推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三)发展林业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发展林业要让农民看到收益,在长远规划中也要兼顾中短期利益,才能提高其积极性,使林业建设向纵深发展。例如江西省通过落实自留山和植树“谁造谁有”政策,与农民签订合同,发换林权证,明晰产权,实现了“耕者有其山”,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此举保障了林农长期的合法权益并得到了收益,增强了他们发展林业的信心,使农民加大了对林业的投入。安远县官溪村下井口新村,是一个依山傍水自然村落,共有68户,251人。该村共有山地633.33hm2,耕地12hm2,他们发展毛竹林6.67hm2,2005年实现产量4.5万kg,产值9万元;发展果业种植脐橙25.33hm2,实现产量4.7万kg,2005年该村仅林业人均纯收入2460元。此后尝到发展林业甜头的农民加大投入按照规划使该村林业建设向纵深发展。安远县新龙乡小孔田村村民唐文春林改确权后,投资5万元营造20hm2杉树林,预计10年后年收入可达12万多元。
新农村建设不仅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还应关注生活质量。长期以来农村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环保工作、环境建设欠账较多,脏、乱、差等现象,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环境差或污染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是①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利用效率低,大量残留物致使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或农产品品质存在安全隐患。②固体废弃物、畜禽粪便等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③人居与畜禽圈养地或茅厕混杂。④作物秸秆还田率低,有些地方缺少树木,没有生机。发展林业首先要推进农民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树立生态价值观念。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有效引导措施,提高化肥农药使用效率、降低使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做好小河小溪的水质保护或湿地保护。农村环境问题有不少是浪费生物资源造成的,有碍村容村貌和乡村文明。要适应农民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新要求,在新农村林业规划发展中,应彻底治理畜、禽的养殖场所,与人居分离开来,垃圾堆放场所应该集中处理,让养殖专业户到村外集中养殖。注重开发沼气,充分循环利用生物质资源,把脏乱差的地方进行林木种植加以改造。在某些公共场所如游憩休闲、学校机关、传统祭祀地方、地方戏曲文化场所、行政管理等各种活动中心,栽种些当地的景观树种,以林木以绿色引领环境建设。村落是农村的基本单位,对地域特色的形成和文化传统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古树、古建筑要加以保护,栽种景观或经济类树种,增加环境的绿色和新气象,形成整洁的村容村貌、茂密的树木植被、清澈的水塘与河流、防护林带、经济林果、苗木花卉、绿色通道、湿地河道等人居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的和谐田园应是新农村建设奋斗目标之一。这将是场移风易俗的大手笔,这项工作全部做成,无疑可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也能够使与时代不合拍的恶俗陋习远离乡村,使各地农村传承先进的文化习俗,创造更加适合时代的新文化新文明。
(四)新农村林业建设要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
新农村林业建设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也就涉及不同层次的科技支撑问题。微观视角对于农民或乡村组织来说,在抚林和发展林业事业中,需要有培育、保护、经营和开发等科技知识的支撑,林业专业户还需要有接受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能力。宏观层面对于一个县或一个市的更大区域,所面对的不仅是产权分散的个体林块,而是要视其为连片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和营建。使其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全面发挥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要实现本区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共荣,就需要宏观层面的相关人员掌握运用林业高科技知识,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林业的建设发展。对本区域林业系统有宏观调控和把握,不断弥补本区域已有森林系统的不足。用林业科技知识和相关政策分地区、分特色、分环境等指导林业发展。既要创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学技术,做到作为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公益事业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有了不同类型的林业建设定位和发展模式,具体实施中充分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和生态知识指导农民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
当前,林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有些还比较突出和困难。例如某些地方生态系统功能没有形成;有林业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及向集约型经营转型问题;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生物圈的永久稳定和繁荣问题等。这诸多问题只有用现代科学技术,重视生态环境兼顾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理念,协调各方面情况才能得到解决。①坚持生物多样性。在发展林业的过程中,对原有林或将要发展的产业林与生态林,都要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运用,才能有较强的稳定性并充分发挥生态功能,做到持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了生物多样性,因物种的差异各地就能形成生态系统多样性,发挥生态系统的最大效益,也能够使很多物种和遗传基因得以保护,保存可持续发展潜在的价值。特别注重对当地各种树种及其他生物物种的保护抚育。自然也就有了各种野生动物、微生物的栖息地,这样也就保护了不同生境下的各种生物。具体实施要注意种群选择、群落结构设计。例如针对山地系统多样性低、稳定性差、效益不理想状况,垂直发展不同层次植物,充分利用不同空间。②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功能。由于生态系统功能具有生产有机物质、调节气候、促进物质循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维持碳平衡、净化环境、防风固沙等多种功能效益,林业建设中,基本以人工林为主,要充分发挥生态系统功能,就要注意在当地做到适树适地,在区域或小生境中设计人工多树种混交复合生态林,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努力实现当地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由于林地与农业争地,还应在农田防护林、湿地、河岸、山地、沟渠、道路、田埂等可用的各类土地上综合开发形成复合系统。运用循环再生,将自然界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富集、转化、分解与再生过程应用于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由无数小区域、小生境形成大的生态系统,促进生物质循环,发挥生态效益。
(五)培育特色林业为城镇居民服务
我国各地农村自然条件各异,不同地域有不同自然景观和树木森林,形成不同文化现象,多元文化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呈现出多样性形态。林业纳入生态文化建设,发展如森林文化、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文化等,为城里人提供各种各具特色的文化林副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作为生态文化基础建设,对繁荣生态文化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播起到引领作用。同时森林对人体有益的适宜性和景观美感,有益健康活动。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又具备财力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农村,要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建设,注重发展景观林、经济林、果树园艺业等。形成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观光、度假及普及学习现代农业林业知识,增添体验民间生活的实习基地,锻炼他们的自种自收的动手能力,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田园生活的需要。这样既可丰富城里人生活,同时也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需求开辟新的渠道。农村修复传统文化更有基础,这样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通人们的思想,弘扬并传承先进传统文化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形成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促进城乡交融、和谐协调发展。
(六)发展林业需要政策引领与财政资助
目前,发展林业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都很好。基于财力的提高,事实上国家已经逐步加大了支农惠农力度。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这些都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国家通过实施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等退耕还林的补贴及对人工林的林权改革,激发了农民育林积极性,为发展林业奠定了良好基础。需要指出的是,局部地区应按照林业自身发展规律,统筹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把发展林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重点内容,把发展高效林业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方面,包括林业用地、合理流转、落实林权改革等政策层面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开发林业休闲观光教育,扩展干旱地区绿洲,公益性生态林等深层次的制度问题、利益格局调整问题还没解决。中西部多数乡镇村级经济财政困难,难以支撑发展生态林业、环境保护的必要支出,有待各级地方和国家财政的资助。发展产业林,应该贯彻谁投资谁收益。但是为了公益事业而建设的各种生态林,包括改观村容村貌景观林、保护生态环境不同场地和用途的林木栽种,应该由农民出工,林种苗木由国家和各级地方财政资助。政府服务应“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需要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利益分配。[3]承认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对已成林的应按照植树数量与森林覆盖率,向农民给予一定生态效益补偿。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如道路硬化、通信电视、沼气池、农民活动中心、居所等都需要投入,对于经济等各方面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民来讲,负担较重。应动员社会资金投入,国家要引导、政策上调整、立法上支持。使外部提供的技术、资源、资金转化为农村现实生产力。各级政府应城乡统筹规划,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对公共设施投入力度。真正做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林权归栽种者所有,借以提高农民绿化祖国山河的积极性。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落实好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我国森林覆盖率就会从目前的18.2%提前实现到2025年规划实现的25%目标甚至更高,真正使田园风光、山川秀美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成为世人向往的和谐社会。
(七)发展林业要注重苗木基地建设
发挥林业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作用和新农村建设对林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中,林业建设对苗木的市场需求将是长期的。加强苗木基地建设是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设想如果没有苗木基地,发展林业将成为无源之水,很多林业科技就很难推广。苗木基地既是林业建设的供应者,也是林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科技成果的实验者和推广者,应该向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需要在市场机制下,集县乡政府、社会、农民个体之合力把苗木基地建设好,成为林业建设中苗木、技术等源源不断的供应者。
要支持有经济能力的个体或社会组织积极投资,着力培育种植示范大户,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以逐步形成特色产业优势,带动周边地区林业发展。如江西鄱阳县原生药业发展有限公司租赁该县800hm2丘陵岗地,采取“公司+农户”的管理方式,大力发展翠冠李,杨梅,黄栀子,带富一方百姓,在当地政府和县林业局的支持下,又引进种植优良泡桐,目前长势良好,被省林业厅确认为优良泡桐种苗基地。安福县横龙镇东谷村,把苗木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到2007年全村苗木面积已扩大到60hm2,品种发展到用材林、果木林、绿化林三大系列10余个品种,苗圃里马尾松、杉木、荷树等各种苗木长势良好,成为远近闻名的苗木种植示范村,各地前来调苗的客商络绎不绝。据统计,仅苗木产业给该村苗农带来户均1.5万元的收入。苗木基地通过各方面多方发展,除保障林业发展所需苗木外,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林业产业发展,为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天勇.现代农业: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N].光明日报,2007-03-16(2).
[2]何兴元.应用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86-201.
[3]韩庆华.绿色制造[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9-33.
- 上一篇:保险市场消费行为营销策略论文
- 下一篇:西部中等城市品牌塑造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