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及城镇化问题的探析论文

时间:2022-09-20 03:37:00

导语:农村改革及城镇化问题的探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改革及城镇化问题的探析论文

摘要:农业在古今中外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社会的发达,农业发展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农村的落后状况有待改变,农民的贫穷生活急需改善。文章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分析、探讨当代农村改革及农村城镇化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农村;城镇化

一、农业的重要性及改革现状

(一)农业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农业在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些都形象地说明了每个人都必须消耗粮食来维持自己的生命。然而从目前来看,粮食也只能从农业耕种而收获。千百年来,农民躬耕于田地,为世界的亿万人口的生存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同时,农产品不仅仅只作为粮食来维持生命,还可以为工业提供生产资料,农村、农民还是输出劳动力与工业品消费的巨大市场,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经这样评论农业:“可以恰当地说,城市的全部财富和生活资料都是从乡村获得的。”

可是仅仅有农民、农业还不足以满足世界的发展、还不足以满足人类的多方面的综合需求。于是重工业、轻工业、服务业也就相继产生并且迅猛发展。由于分工的不同、工种的不同、价值的差异、效益的区别,人们的经济收入自然也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城乡之间生活水平相应地也具有了一定的差距。

随着工业的发展,随着服务业的兴旺,随着知识、信息产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这种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也随之越来越大,同时,这差距相应地也反映出农业的局限性、农村的落后、农民的贫穷。

(二)农村改革的现状

党和政府及时意识到了城乡差距日益加大这一点,不论是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三农政策的实施,还是到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不论是从河南的南街村到七里营小康村的建设,还是到当前天津推出的农民宅基地换商品房的举措,都是国家想方设法保持农业经济、改善农村落后状况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实际行动。与此相应地也取得了众人目睹的成就,一部分农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大多数农民的孩子也能够圆了上学梦。如此等等,无不感谢我们党及时的改革政策,无不感谢国家对农业、对农村、对农民的重视。

党的十七大报告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也无不体现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视,无不体现着共产党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心。

南街村与七里营曾经是农村进行改革并进行小康村建设的很成功的事例,至于目前出现的一些局限性及发展状况不及其初期,则应是后来的管理或可持续发展工作不完善的缘故,但它本身在起初是很具有典型性的改革成功事例。

但与此相对的,农村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中也有很多效果不好的事例,其关键是没有理解究竟什么是城镇化,为什么要城镇化?仅仅把农民的土地收回、户口农转非、然后住上楼房就是城镇化了吗?仅仅这样就能实现城镇化的初衷、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了吗?显然不是,由当前某些所谓的城镇化后的“新农村”的状况便可以了解。比如濮阳市区的个别农村城镇化以后,没了土地,虽然户口农转非,但对于没有知识、没有致富项目、更没有工作的“新市民”来说,吃饭、花钱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农村改革

(一)关于科学发展观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世界万物都是普遍联系并且在永恒变化着的,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可是关于发展的问题历来又有不同的观点。面对世界如此纷繁复杂的局面、面对物质不丰富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及时地、务实地、创新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个发展观是正确的、是符合实际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的态度对待事物的发展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就农业而言,科学发展观要求既要从它本身可持续发展,又要与工业、服务业、科学技术等协调发展,还要以“农民”为本,时刻牢记把农民的生活改善好,把农民的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上去。公务员之家

从实质上说,现在的农民急需的并不仅仅是住上楼房,也不是转为城市户口。他们也许一时羡慕城里人楼居洋房的舒适、车来车往的便利,但他们应该知道那些是需要花费几十万、几百万元人民币才能买得到,而且也仅有70年的产权期限,而不像自己祖祖辈辈可以居住的宅基地;他们应该也知道人、车川流不息的城市里空气污浊、环境污染严重,城市中的生活成本需要城里人不停地更新知识、不停地工作才能弥补得上。

(二)农村改革的措施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要想真正改善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不是简单地将户口农转非、将土地收回、将宅基地换成楼房就完事了,因为这只是表面化、形式化、机械化地理解城镇化建设、理解支持三农政策。农村改革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1、继续种植耕地,提高农业的工业化程度。耕地是农民养家糊口的源泉、更是全国人民维持生命的必备物质,没了粮食,世人该如何生存?目前物价上涨如此迅猛,即使是有经济收入的城市人都开始计算着吃饭了,更何况农民呢?再者,拥有大量耕地,拥有大量农民,并不表示国家贫穷,耕地与农民不是衡量一个国家贫穷与富裕的标准。以美国为例,先进的、工业化的农业管理使农场主富裕悠闲,而美国这个拥有大量耕地与农场主的国家仍然是非常发达、仍然是世界首富。因此,我们需要培养高素质、负责任的基层领导干部,要切实贯彻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支持科技兴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力提高农业的工业化生产程度,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不应该是相反地,盲目地进行虚无飘渺的形式化的、无形变相剥夺农民土地的、不解决根本问题的城镇化。

2、有效利用乡镇资源、发展旅游业。在当前的中国,真正富裕起来也只是部分城市、部分地区、部分人,其他的大多数人也还只是仅仅聊以生计,因此,不能说一味鼓励农民工涌向本来就有很多下岗失业工人的拥挤的城市就一定是良策,也不能说本来城市人还住不起房、更买不起房的时候却安置城里的农民工就一定是善举。相应地,我们应该利用城里人繁忙劳苦、身心俱疲的时候想享受大自然、想体会田园生活的契机,在乡村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旅游风景,提供这样的休闲度假场地,让他们把钱合法、自愿、合情、合理地送到农村。这样一来,农村发展了经济,生活得到了改善;城里人愉悦了心情,回去工作也精神了。如此达到一举两得的双赢效果。

3、招商引资、兴办特色企业。目前大城市由于人口聚集,地值房价昂贵,生产成本较高,市场趋向饱和,很多地区、很多企业正在考虑产业转移,农村应该抓住这样的大好机会,详细考察、认真评估,利用自己的地产、劳动力优势招商引资,一方面有效利用了农业闲置的土地,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管理经验,开阔了当地农民的视野,扩大了当地农民的知识范围,从而为将来的可持续奠定了有利基础。

4、强化职业技术、优化知识结构。当地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严格管理各类培训班、职业技术学校、高等院校等,结合全国、本省、本地等知识经济的更新与需求,及时地调整、优化知识结构,为国家、当地企业输入合格的、优秀的、符合实际需求的各类人才。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利用一切,也可以改变一切。拥有先进的科学知识、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有希望改善农村的落后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全民素质。

三、农村改革的展望及其局限性

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全民生活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与无尚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努力、制定各项政策的优先出发点与最终归宿。通过党中央、各级政府及全民竭尽全力的工作,结合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状况的改善,农民生活的提高必将有着光明的前景。

但是,这种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农村范围广大,农村人口众多,在改革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会有很多障碍需要消除,这就需要有党中央的英明政策,更需要各级政府与基层领导干部的贯彻落实、务实工作,还需要农民的大力配合,城市的适当援助。只有全民上下一条心,才能缩短农村改革的进程,才能摆脱落后的状况,才能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与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著;唐日松等译.国富论[M].华夏出版社,2005.

2、中国共产党新闻网[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