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指导学生职业迷茫期研究论文
时间:2022-08-02 03:53:00
导语:浅谈指导学生职业迷茫期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摘要:面对逐年加剧的就业压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是,由于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连续性和渗透性不足,所以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大多流于形式。因此,高校应调动各方力量,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指引大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高校要以专业教育为抓手,尽早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帮助学生准确进行自我定位;转变学习理念,重塑成才标准,以使大学生准确了解自我、及早进行职业定位;要积极实践,及时进行目标调整,将职业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能力素养和知识结构,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以积累和提升;要坚持不懈,充分进行就业示范指导,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高校扩招的大潮让更多的学生得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也让“皇帝女儿不愁嫁”成为历史,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悄然发生着变化。“就业指导”课程开始步入大学生的课堂,并逐步得到重视,由讲座变为选修课,由选修课变为必修课。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加盟和全国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举办,也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从低年级抓起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社会氛围。但是,面对竞争异常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依然严重。因此,笔者从合理选择就业教育时机和切实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入手,就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系统性和渗透性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了解自我,及早进行职业定位
从千军万马勇闯独木桥的单调生活突然进入五彩缤纷的大学校园,许多大学新生开始变得茫然不知所措。部分大学生因为不能很快地融入大学生活而开始逃课、沉迷网络,有的甚至出现人际障碍问题,严重的还发展为心理疾病。这一时期大学生的典型特点是不了解自己的专业,且学习目标出现断层,处于职业选择的迷茫期。因此,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一定要注重及时性和针对性。
(一)以专业教育为抓手,尽早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已经步入普及化阶段,但是优质教育资源仍然稀缺,供不应求、供需错位等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大学新生面临着不喜欢或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困境;同时,由于不能很好地转变自己的学习理念,部分大学新生出现了逃学、厌学、弃学、辍学的现象。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刚入学时的懵懂状态和急于了解大学生活的心理,及早开展专业教育;通过详细介绍专业的社会定位、就业前景、培养目标等内容,对大学生在大学4年中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所要培养的能力素养等进行宏观指导,从而使大学生在充分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在内心真正接受自己的专业。
(二)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准确进行自我定位
学习平平的学生会干部被评为了“先进”,平时不用功“、临时抱佛脚”的同学考试也能侥幸过关,考试成绩不再是评价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这些现象的出现使许多大学新生原先的学习理念开始发生动摇,从而让他们无力明辨是非。于是,许多大学生整天奔波于学生会、各种社团活动而荒废了学业。泛滥于校园的“考证热”“、考研热”也一浪高过一浪。
透过这些狂热的现象不难发现,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不明朗是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如何才能使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大学校园文化中找回“自我”,而不是盲目跟风呢?准确地了解自我是非常关键的途径。因此,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以这门课为契机,让大学生结合专业的评估软件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从而更深入和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价值观等;然后帮助大学生在了解自身的前提下,结合自己专业的培养目标和预期的社会需求状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摆脱从众心理,从而进行合理的职业定向,并初步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
(三)转变学习理念,重塑成才标准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在高考前都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而经过10年的寒窗苦读,一旦考上大学的梦想变成现实,那么“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就开始滋长。再加上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更加助长了部分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的惰性。于是,迟到、旷课、补考、重修开始频频光顾部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的大学生。因此,高等学校要致力于帮助大学生重塑成才标准、找回学习的动力。大学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大学生必须改变惟“分数”至上的学习理念,重新树立广博与专精相结合、专业学习与综合能力培养相统一的成才标准;同时,要求大学生学会利用高等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努力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潜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
二、积极实践,及时进行目标调整
任何规划、设想如果不能付诸实践,就永远只是纸上谈兵,职业生涯规划更是如此。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人生驿站,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大学生走向职场前的准备期。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不应被简单地理解为设立一门课程就能解决,而应该被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
(一)目标的实现重在实践
任何职业目标,如果不能够转化为具体的能力素养和知识结构予以完善提高,就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根据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为了增强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性、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在职业规划前首先要考虑人职匹配的问题。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受外部环境、人生阅历、知识结构等因素的限制,人职不能完全匹配的现象时常出现。而这种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距正是需要大学生通过4年的大学学习以所掌握的知识和实践技能来弥补的。因此,职业目标确定以后,大学生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充分利用高等学校提供的各种教育资源,在有限的4年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增长自己的才干。
(二)实践的前提是合理的目标分解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任何成功都要归功于平时的点滴积累。因此,总目标的实现必然要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实践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合理的目标分解尤为重要。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价值观不同,人生志向各异,所以各自的职业目标也是千差万别的。而不同的职业要求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的偏重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例如,行政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在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方面应有所加强,而在专业知识方面则应以广博为主;专业技术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应加强专业功底和培养对未知世界的强烈的探究精神和欲望。
因此,大学生不应该人云亦云、一切随大流,而应该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以后,首先采用SWOT分析法对目标实现的主客观条件进行理性的分析,找出自身的优势和机会以及劣势与不足;然后将发扬自己的优势、消除自己的劣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转化成为一个个具体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并将其贯彻于4年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在不断完成和超越一个个小目标的过程中,逐渐向理想迈进,从而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三)适时的目标调整有赖于实践
老子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作为一个社会人,认识自身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外在世界又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适时地评价和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是通向成功的必要手段。而“调什么、如何调”则依赖于在具体实践中对自我和外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随着大学生心理的不断成熟、对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以及对社会就业前景的理性评估,原先的职业规划可能不再适应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因此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适时的调整。大学生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为其职业目标的调整提供现实的、可供参考的依据,从而使大学生的职业目标逐渐变得更加清晰、明朗起来。
三、坚持不懈,充分进行示范指导
正如苏轼所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但是“,坚忍不拔之志”正是当前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成长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跨世纪青年大学生所缺乏的精神品质之一。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大学生在“执着”与“应变”之间似乎很难为自己的理想信念找到一个应有的归宿。于是“,环境在变,周围的事情都在变”成为许多大学生没有长远目标的借口。而且,即使有了职业目标,能够坚持下去的大学生也是少之又少。
因此,针对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仍处于形成阶段的特点,高等学校一方面要通过短期的、集中式的课堂教学和讲座,培养和加强低年级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另一方面要通过长期的、持续性的“跟踪辅导”,以促进大学生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确定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的指导作用
无论是心理辅导还是职业指导,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和连续性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只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而班主任、辅导员相对于其他任课教师来说,对大学生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入,与大学生的接触时间也最长,相互间的感情也最深。因此,将职业辅导贯彻于班主任、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中,将更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坚持不懈地迈向成功。为此,高等学校对班主任、辅导员应切实加强职业指导知识的专业性培训,以保证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能够有效地进行。公务员之家:
(二)合理发挥毕业生的示范作用
与紧张忙碌的中学生活相比,大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显得悠闲而自在,许多自理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很容易就变成“温水里的青蛙”,在花前月下、虚拟空间中荒废自己的青春。因此,让大学生保持必要的危机意识尤为重要。
相对于教师的说教而言,相同专业的学长们的亲身经历更容易使教育内容深入到在校大学生的内心。因此,通过邀请往届毕业生回学校作报告,让在校大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起到警钟长鸣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在校大学生及时、合理地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尤其是高等学校应将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与往届毕业生交流的环节扩展成为一年一度的优秀毕业生与在校大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常规性工作,使在校大学生在充分了解学长们成功光环背后的艰辛与不易之后能够更加发奋努力。
(三)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被誉为“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教育的重任。校园文化以其无形的环境的力量,使全校师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塑造教育。因此,高等学校应该充分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和辐射功能,将覆盖面广、参与性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模拟面试”等校园文化活动纳入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进行统筹规划,从而使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教育。
总之,如同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和加强单纯依靠1门课程来完成是不现实的。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贯穿于大学生的4年学习生活。这需要全体师生基于大学生职业意识形成过程的特点建立一种共同的理念,即“大学一年级为探索期、二年级为定向期、三年级为分化期、四年级为冲刺期”,从而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教育和引导。
- 上一篇:科研究室半年党风廉政建设汇报
- 下一篇:内部审计工作运作流程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