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人才培养论文
时间:2022-02-03 03:14:00
导语:新型农民人才培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新型农民人才的关键素质来培养,把新型农民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建设。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仍处于粗放型增长方式时期,生产效率不高。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就必然涉及到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推广和应用,让传统农民变为新型农民,即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能创新的新型农民。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农。这些就要依靠农业人才的针对性培训工作来完成,依靠农业现代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来完成,依靠农业科研院所对新型农民人才队伍的智力支持、科教扶贫来完成。
第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符合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求的和谐农村文化。因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现在,中国多数农村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物质生活方面的满足基本解决,但是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还远远不足,还必须有一个乡风文明的和谐农村环境,因为富裕不等于文明。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花钱修庙建坟,求神拜佛,赌博挥霍,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要营造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农村环境,创新和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树立现代文明的生活理念,就必须更好落实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使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文化人”。
第三,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志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的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的日子过好了,素质提高了,广大农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因此,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地稳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关键是涉农人才队伍的建设,包括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涉农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党政干部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型农民的“三农”意识和思想。第一,应不断加强和改进涉农专业大学生的服务“三农”理念的教育和塑造工作。从总体分析,我国涉农专业的大学生的爱农、为农专业思想是符合教育要求的,但也有相当部分学生在此方面有待提高。大学生专业思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毕业就业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涉农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牢固和近期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是分不开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导向作用。一些涉农专业大学生在分配就业中眼光只盯紧“天南海北”等大城市,不乐意从事农业尤其是不愿意到农业一线工作。这些就足以证明,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应积极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爱农、为农专业思想,农村也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农业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真心为农村建设的服务意识,向农村和农业长期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党政人才、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涉农专业技术人才人才。第二,不断改进现实的农民群体的“三农”意识和思想。当农村劳动力的广泛流动为城市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推进新形势下的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因此,必须不断向农民宣讲粮食生产对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说明国家的惠农政策,证明农业可以同样使农民发家致富,使更多的农民扎根农村,使更多农民工回乡创业发展,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康地持续发展。
其次,不断加强涉农专业实用技能的培训,建设一支优良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通过各类农业学校的系统性教育与科技推广等形式的非系统性培训的有机结合,尽快建设起具备农业实用技术的专业科技人才队伍。
中国农村拥有大量的劳动力,如何使其成为真正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本,实现有效转移就业,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难点和瓶颈,压力大,任务重。因此,各高等农业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机构就应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放在服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位置,提升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办学水平,加大实施力度,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使他们都能够具有一技之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因为,高等农业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机构作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农业人才和涉农高科技的发源地,是系统培养新型农民的良好基地。各高等农业院校要抓住这次农村发展的大好契机,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教育工程,适时调整符合农村建设要求的专业学科设置,培养出在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大学生;同时,利用学校的教育优势资源,不断创新针对新型农民的科技职业培训模式,如可结合农业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等六部门共同启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当前社会用工量较大的制造、建筑、餐饮等二、三产业的需求为目标,开展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在涉农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应把长期系统教育战略和短期即使培训战术结合起来,既注重具有扎实爱农、为农专业思想的大学生教育工作,又要尽快地提高现实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目前在农村的劳动力中,有相当比例素质不高,例如,近2/3以上的贫困地区劳动力不符合城镇大多数工作所要求的条件。加强对这些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促进其发展农业或实现转移就业,不仅投资少、见效快、效果持续,而且能使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和推进城市化进程。同时,建立健全农业院校服务三农的有效体制和运行机制,如科技文化捆绑下乡、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一县一业科技示范工程等短期即时培训和农业高新科技推广,可以有效解除当前新农村建设对科技需求的燃眉之急。
开展面向农村的高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带头人培养与孵化工程,是当前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以一县一业科技示范工程为例,它就是以高等农业院校为技术依托,对一批具有优势特色资源和产业发展前景的县(市),通过推行科技、教育、产业“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实行专业对口技术扶持,在每一个示范县(市)集中力量扶持一个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特色鲜明、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县域农业特色产业或新兴产业,以此推进县域经济的更大发展。也就是说,在一些县(市)的区域中,选择一个涉农企业为龙头,以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基地和科技示范基地的作用为目的,以一个实用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核心,以实验为起点,以重点示范引导、带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以农业经济发展促进所在县(市)工业、商业、科技等的和谐发展。此工程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主要技术依托,以高校师生为技术推广的同盟军和坚强后盾,以学校送科技进企业、进农村、进农民头脑为主要手段,形成学校与县、乡、村农民的有机互动,实现农业高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循环。这样的科技支农方式可以有利于集中高等农业院校的优势科技资源,培养涉农企业和农民的自我造血功能,改变了以往对农业扶贫的输血方式。
第三,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办事公道、作风正派、能带领群众致富的要求,注重从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中培养选拔村级组织骨干力量,并且,积极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和县乡年轻干部到乡村任职,例如今年实施的“村官”政策,就吸引了大批优秀高校毕业生深入农村,既发挥了科技的生产力作用,也为今后基层农村的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奠定了坚实和广泛的基础。农村基层组织是落实农村政策、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组织基础,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紧密团结最广大农民、落实人才强农战略的关键之举。
改革未有穷期,发展永无止境。我们相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必将开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又一个崭新时代,亿万农民必将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摘要: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途径是尽快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新型农民人才队伍,坚持将其作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中之重。积极采取培养高素质大学毕业生和农业科技人才等主要途径,从科教兴农、人才强农入手,在智力支撑、精神动力上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新型农民;人才;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上一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分析论文
- 下一篇:新农村建设中职业教育作用分析论文
精品范文
10新型护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