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视野下法律人才培养

时间:2022-06-28 09:22:29

导语:司法考试视野下法律人才培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司法考试视野下法律人才培养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是一种专业化程度高、实践性强的职业,这就需要系统的专门职业教育培训和长期的实务技能培养。霍宪丹教授在考察世界主要法治国家的发展历程后发现,与法律职业相适应的法律实务人才培养体制主要是由司法考试制度和三个不同阶段的教育培训制度所构成的。可见,一个国家对法律职业准入条件和规格要求的高低是与该国法治化程度的高低成正相关系的。[1]所以,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正是我国法律实务人才培养需求的逻辑结果。文章对我国司法考试背景下的法律实务人才培养进行讨论,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大家。

一、司法考试背景下法律实务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

从1977年我国恢复高等法学教育以来,经过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法学教育已经成为兴盛的显学。[2]自2002年开始实行的国家司法考试制度更是使得我国法律实务人才的培养体制日益完善并得以蓬勃发展。但是,我们注意到,我国的法学教育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法学教育方法,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等弊端,无法真正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法学院的毕业生存在实际操作能力差、适应社会慢等结构性缺陷。[3]国家司法考试制度几经改革,为何法律实务人才培养却呈现如此滞后之境况?笔者认为,在当前司法考试背景下,缺乏对法律实务人才培养基本内涵的准确认识与定位是导致这一状况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重新审视和思考法律实务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司法考试背景下的法律实务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

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市场经济对应用型、高素质法律实务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面向社会、面向实践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但是,当前学界对法律实务人才培养目标的争论依然层出不穷,甚至还涌现出取消法学本专科教育的呼声。在这种形势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合理定位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基本思路是:从现实社会的需求中寻找培养法律实务人才的依据,从市场发展的需要里面发现法律实务教育的真谛。

(二)司法考试背景下的法律实务人才培养以实践性教学为统筹

法律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这就决定了法律教育必须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做到实践教学统筹法律实务人才培养的始终,而司法考试所体现出来的正是对法律实践能力的要求。所以,实践教学是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相衔接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和锻炼国家司法考试所需要的法律实务职业能力。[5]

(三)司法考试背景下的法律实务人才培养以全方位实务内容培养为核心

法律实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对其培养内容提出了特殊要求。有学者指出,法律职业是一种这样的职业:它要求法律职业者要精通法律知识、熟悉法律操作技能、要有法律智慧、有共同的思维方式和有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的法律品格。[6]笔者认为,鉴于法律实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必然要求这一培养内容具备完整性、能动性和社会性等结构要素。培养内容的完整性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法律知识具有完整性,不局限于法律知识的某一方面,而是精通大部分法律知识;二是指法律操作技能的完整性,熟悉并掌握各项法律操作技能。培养内容的能动性,是指法律实务人才能够充分运用其法律智慧和共同的思维方式,结合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能动地解决法律实务问题,实现法律规范的具体化、实践化、高效化。培养内容的社会性,是指法律实务人才培养机制不仅旨在培养法律知识或法律操作技能,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具体法律实务问题的处理,养成对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法律品格,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

二、司法考试与法律实务人才培养的关系

国家不断推进司法考试制度调整与改革和强调法律实务人才培养,可以说是因为两者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有着共同的追求,即确保法律职业工作者的“产品输出质量”。同时,也正如有学者所指出那样,法学教育是培养法律人才的,而司法考试是选拔法律人才的,[7]在这样一种连贯机制中,司法考试与法律实务人才培养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第一,司法考试是确定法律实务人才培养内容的主要标准之一。司法考试涵盖了教育部规定的16门法学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对实体法律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包括对程序法律操作技能的掌握,这直接体现了法律实务人才培养对法律基本素养的要求,两者具有高度一致性。第二,司法考试是检验法律实务人才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法律实务人才培养确保司法考试选拔法律实务人才目标的实现。司法考试所体现的正是对法律实务实践能力的要求,它为我们培养法律实务人才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提供了检验法律实务人才综合能力的标准、依据;反过来说,法律实务人才培养体制强化了法律学习者的法学基本功底,有助于司法考试选拔法律实务人才目标的实现。第三,法律实务人才培养体制的优化与纵深发展推动司法考试制度的与时俱进。法律实务人才培养基本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法律知识和法律操作技能的熟悉与掌握,还注重对法律智慧、法律职业共同思维方式的培养与历练,甚至现在还扩展到对法律社会责任与使命感的需求。而反观司法考试,它并不能完整体现上述内容。在此视角下,司法考试改革政策呼之欲出并付诸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司法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丰满。

三、司法考试背景下法律实务人才培养的推进路径

推进路径,顾名思义,所要解决的是在当前司法考试背景下法律实务人才培养“路在何方”的问题,其所要实现的是司法考试与法律实务人才培养良性互动的格局。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一支“双师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法学教师作为法学教育的中坚,是法律实务人才培养的一支主要责任力量。而所谓法学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既要具有从教的资格,是教育教学的骨干,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相应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要具有法律职业资格,是司法实践中的执业者。[8]法律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要培养综合性法律实务人才,教师应当理论与实践兼具,同时还要具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法律运用能力,这样才能担当起重任,真正教授给学生法律实务实践能力,为司法考试的人才遴选夯实基础,避免校内外“脱节”、“断层”现象的产生与加剧,切实做到以市场为导向。

(二)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司法考试和实务需要的法律职业能力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直接决定了法学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鉴于此,现在许多高校都在探索实践型的法学教育,注重实践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此为契机来提升学生的司法考试和实务需要的法律职业能力。至于实践教学体系,学界多有研究,尤其对法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挖掘颇深,包括模拟庭审、专业实习、法律诊所教育和法律实验室教学。

(三)改革法律实务人才考核内容和形式,与司法考试相协调

如上所言,现在许多高校都在探索实践型的法学教育,如开办实务教学实验班。但笔者调查发现,实验班在考核内容和形式上并未有创新,内容以理论考查为主,记忆性题量过多,同时采用的仍是传统的考核形式:名词解释、概念比较、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题、论述题。可见,用这种形式单一且弹性很大的考核方式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来检查学生实务教学的学习效果是不合理的。为此,应当改革法律实务人才考核内容和形式,以司法考试模式为蓝本,与司法考试相协调,体现法律实务人才培养应有的对法律知识、法律操作技能、法律思维与法律社会责任的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