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人力资源配置思考
时间:2022-02-24 03:52:00
导语:职校人力资源配置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办好职业教育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关键在于师资,合理的教师人力资源配置需要重视改革用人机制、合理引进人才、注重教师能力和专业培养、健全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等多方面。合理的教师人力资源配置能为学校带来预期的教育经济效益,只有良好的师资才能塑造一代“应用性”技能人才。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中职教师;人力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我国中等教育结构历史性的变化,有效的拓宽了青年求学成才的道路,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技术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要办好职业教育培养出具有职业特色的技术人才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师资,只有良好的师资才能塑造一代“应用性”技能人才。正如周济部长指出的:第一位的、起关键和根本性作用的是人才,是教师队伍。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人才强校”也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基本方略。教师资源是一种无形资产,合理的教师人力资源配置能为学校带来预期的教育经济效益,发展职业教育做好职业学校教师资源配置工作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中职学校教师人力资源配置的问题
近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各级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存在着薄弱环节,特别在培养大批素质全面的高技能人才方面还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其问题的“瓶颈”恰恰是我们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跟不上当前迅猛发展的职业教育要求,中职师资现状某种程度已经影响和制约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人力资源配置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如:(1)现有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务结构以及专职和兼职教师的比例结构仍然不尽合理。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严重匮乏,特别是具有高技能的实习指导教师少。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数量不足。(2)没有完全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吃大锅饭的现象严重,教师的紧迫感不强,优秀中职教师师资人才引进渠道不畅,管理中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3)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和培训工作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具有职教特色的培养培训模式和规范化的管理办法,特别是对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上亟待于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的培训和继续教育。(4)青年教师中大多是刚走出大学校门又直接进入职业学校校门从教的,他们大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差,自身缺乏实践锻炼,不熟悉所从事专业的技术技能,更不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专业技能教学能力不足,在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造成讲课不生动,指导实践缺乏自信,难以完成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总之,职业教育师资不足,质量不高,培养渠道不畅,缺乏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师资培养、培训、录用、选拔制度及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远不如普通教育那样完善和规范。
二、合理进行教师人力资源配置的思考
为适应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满足职业教育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的需求,须在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上下功夫,要以加强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及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重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中职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才能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职业学校定位、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笔者认为在教师人力资源配置上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应树立中职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全新观念
1.注重人才资源开发和引进优秀人才。中职教师师资配置管理要由传统的以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人才资源开发,由单纯的管理控制职能转向教师资源的开发、保障和利用。教师管理模式、机制和方法的改革要有利于教师潜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有利于优秀人才的接收和引进。规范有序的人才流动模式是职业学校教师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学校要将人才的内引外联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建立相对稳定的人才师资队伍和出入有序的流动人才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师资来源渠道要拓宽,要注意吸收一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充实专业教师队伍,改善师资的来源和结构。
2.健全激励机制,营造竞争氛围,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要想站稳脚跟,谋求职业学校的发展,在人才使用上就必须根除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思想,彻底打破教师的铁饭碗,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一是实行全员聘任,竞争上岗,对工作态度不端正、责任性不强、工作不称职的教师,实施不聘或缓聘制度;二是改革分配制度,发挥经济杠杆作用</PGN0032B.TXT/PGN>,实行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分配制度的改革不仅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对少数暂时落后的教师也是一种有力的鞭策。三是要建立优秀教师评选制度,对取得优异成绩和显著成果的教师给予奖励,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 上一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国际环境探索
- 下一篇:人力资源知识型组织管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