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空岗与失业并存的成因及策略
时间:2022-01-12 04:22:00
导语:浅谈空岗与失业并存的成因及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在对全国100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数据的总量、区域与职业等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当前空岗与失业并存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职业培训和转变就业观念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就业失业结构性失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一方面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出现失业率持续攀升,另一方面则出现了“招工难”,这种矛盾现象并存的情况在金融危机后更为显著。针对空岗与失业问题并发的这一特殊现象,本文尝试从劳动力供求总量、区域与职业结构等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失业与空位”并存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现状
金融危机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部分职业的供求缺口进一步扩大,并且出现了区域分布、岗位构成的非均衡现象。
我国就业岗位供求总量呈非对称递增。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回暖,用人需求和求职人数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从供求总量看,监测的93个城市中,2010年第一季度的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分别比上季度增加了94.4万人和53.9万人,各增长了21.4%和11.7%。与去年同期相比较,本季度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加了139万人和37.7万人,各增长了35.4%和8%,但总体而言,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
我国就业岗位供求区域呈非对称分布。2010年我国东、中、西部城市劳动力供求人数均有所回升,其中环渤海、闽东南、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供求增长幅度较大;与去年同期相比,三大区域城市劳动力需求人数均呈增长态势,其中东部地区尤其长三角、闽东南地区劳动力的需求增长幅度较大,求职人数珠三角、中、西部地区有所减少。
我国就业岗位供求职业呈非对称结构。新兴劳动者对自身职业期望时可能过于注重职业地位、职业收入、职业发展等因素,而忽视了自身的性格和素质与这些职业的相互匹配性,导致了职业期望和实际就业的巨大偏差,从而加剧了失业问题。从就业岗位供求的职业构成看,技能人才的供求集中在初、中级技术人员;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需求缺口较大。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存在原因
一是岗位变化导致的摩擦性失业。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逐步回暖,定单回升导致珠三角、长三角等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城市用工需求增长较快,用工量大幅上升,但现在达成意向的人数仅占需求人数的15%左右。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企业因定单不足而裁员或者没有再进行补员计划,当定单增加时,部分企业招工告急,而工人在转换工作时需要时间,因而就产生了相应的临时性失业,即摩擦性失业。
二是供求结构性失衡造成结构性失业。首先是职业性结构失衡,数据表明,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多为技能型比较强的工人,而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或求职人员多为低技能的工人或者缺乏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其次是区域性结构失衡。中国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二元结构市场,在大城市资源配置完备、工资水平高和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下,绝大部分劳动者把大城市作为他们理想的终生就业地,致使大城市中的就业竞争空前激烈,导致“大城市人满为患,小城市人才凋零”的区域结构失衡特点。
三是人力资本水平供求差异造成的持续性失业。随着劳动者的群体结构和求职心理的变化,新一代劳动力就业预期和维权意识都有所提高,而这部分青年劳动力大多是初次就业,且较大部分劳动力素质不符合技能型就业岗位的需求,企业不愿意寓公缺乏工作经验,这就造成了青年人失业问题不断加重,陷入缺乏经验、就业困难、失业、不能积累工作经验、持续失业的恶性循环中,从而造成了长期的持续性失业。
三、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政策措施
1.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面临着外部需求萎缩的现状,随着我国汇率等各项政策的转变,我国劳动力价格优势可能会逐渐消失,为维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变出口导向型为内需拉动型,降低对外依存度,实现经济体的内部良性运行,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另外还要发展各类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的经济组织,通过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扶持,以及加强各方面的服务,促进中小企业、非正规劳动组织、微型企业和劳务派遣组织的发展,提高就业增长弹性,扩大就业规模。
2.增强技能培训,强化劳动者的就业竞争能力。大力发展教育、强化技能培训,是增强劳动者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的现实选择。充分发挥各职业介绍和培训机构的功能,为供求双方提供信息交流,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低效率与供需脱节,提高劳动力职业转换的效率,降低摩擦性失业水平。增强对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更新失业者的技能水平,使劳动者的素质满足就业岗位的需求,实现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这样既可降低劳动力技能供需结构的失衡,也可以避免劳动力因技能缺失而造成的持续性失业问题。
3.转变就业观念,更新就业再就业的思想。劳动者对就业区域及特定职业的过度偏好与我国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密切相关,要解决观念偏好所造成的非均衡问题,不要采取措施加以引导,转变劳动者的就业观念。改变劳动者对就业区域的过度偏好,出台相应的政策产生“拉力”,降低在不同就业市场之间转换的成本和障碍,提升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加中、小城市的就业吸引力,成功实现就业市场的转换。
引导劳动者对职业形成合理的看法,并进一步形成合理的职业预期,改变“有业不就”的陈旧观念,引导劳动者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念,以利于正确择业和实现就业、减少失业。
- 上一篇:民政局婚姻登记情况年度总结
- 下一篇: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策略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