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订单栽培研究论文

时间:2022-11-16 10:55:00

导语:工学结合人才订单栽培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工学结合人才订单栽培研究论文

[摘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务运作人才。

[关键词]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模式探讨

近年来,由于招生、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原因,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而与此同时,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却不断攀升。如何解决二者间的矛盾,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订单培养模式是指职业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作为校企联合办学的具体实施形式,为此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中央新亚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进行营销专业(培养柜组管理人员)订单式人才培养。2007年5月学院与新亚签订了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已连续招收了两届学生,从办学的效果来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得到了企业和广大同学的认同,现对培养模式探讨评述如下。

一、领导重视、加强宣传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我院的新生事物,院领导高度重视,并在全院师生中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多次强调了订单式培养人才的意义。首先,订单教育有利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能弥补课本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的需求同步。其次,订单培养突破学校到企业寻求实习场所,企业到学校获得廉价劳动力的浅层次合作,使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过程,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再次,有利于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另外,订单培养还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

学院安排首次营销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由招生就业处和经济贸易系共同完成,制定招生和教学方案,安排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较强责任心的老师担任教学和管理工作,并在全院各系进行了宣传,参加报名的同学要经过校企双方的面试考核筛选,条件符合者录取到“订单式”人才培养班。被录取的学生也要与学院签订“订单生”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保证订单式培养的顺利进行。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技术应用性人才。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使我们树立起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与行业全方位合作”、“校企联合培养”、“工学交替”、“模拟实训”、“实训——就业一体化”等多种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运作模式,不断丰富其内涵,与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密切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坚持“做学”结合,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了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培养有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走出一条高职院校依托行业多模式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发展高职教育的新路子。

三、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的新路子

1.专业设置市场化。专业设置是开展好“订单”教育工作的基础。我们组织专门力量,深入企业,调查、分析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提出新专业开设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案。组成由行业、企业、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目标、能力结构、主干课程设置、实训模块安排、专业开发条件等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决策。

2.课程结构模块化和职业化。所谓课程模块化和职业化是与企业磋商探讨,就订单式培养学生的研修课程作了全方位的整合,针对性地将订单培养目标学生进入企业岗位所需理论知识和必备应用技能课程纳入教学范畴,以实现职业性需求与教学模块化的充分融合。通过对职业需求进行分析,根据培养目标的综合能力与结构特点及课程类别,改变传统的课程结构,设置“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必修模块+订单模块+实践模块”四大模块。主要课程包括必需够用的专业基础、专业过渡和专业组成课程的整合;订单模块是指根据订单企业需要,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课程的整合;实践模块是指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课程的整合。

企业部分实践课程内容安排表(营销专业)

3.课程建设合作化和综合化。订单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合作化体现在校企双方合作进行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组织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管理第一线的企业家、专业高级技术人员等联合组成的专业管理委员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企业岗位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决策和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以便切实将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转化为专业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

校企双方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做系统的安排、调整、更新和改造。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调整到1:1左右,全过程设置校内实践教学,整段安排校外顶岗实践,保证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订单企业的业务骨干和专家参与对“准员工”的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较早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强化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等。学生在校完成理论、实践课程的学习及岗前教育,然后带课题(毕业论文)进入协议培养单位进行定岗实训实习。

4.教学方法多元化。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教学方法改由传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向任务趋动法、案例法、行为引导法、角色扮演、现场教学等方法转换;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场所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向多功能一体化的兼有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的教学地点以及企业生产现场转换。

5.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化。“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教学采用灵活的“校企合作、师生互动、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在校以理论学习为主、辅之以实训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学用结合,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提升职业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订单”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行业专家给“订单”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传授最新业务知识、开展技能培训,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生产企业实践等,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6.考核方法多样化。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考核方法改变了传统“唯卷唯分”的观念,转而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核。采取“校企教学学分互换”的新模式;将高校教学课堂延伸至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企业;而企业培训、教学的考核课程成绩,可转移替代学院教学的相应学分。这一模式既为学生提供专业课程教学,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为就业打下扎实基础,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能缩短适应期。考核方式呈现灵活性、多元化,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论文写作与实验实习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报告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法。

四、关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应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的要求,要逐步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

2.应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是高职教育课程进行过程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在现有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中,课程内容被人为地归入理论课和实践课。这种课程模式一方面导致实践未能很好地支持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理论仅仅被用于考试,而没有被用于提高实践能力。因为未能深刻、牢固地掌握理论,所以在课程建设上就是要真正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原则,改变在传统教育中实践教学的从属地位,通过重组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使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占整个教学课时的比例恰当,并开发“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起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服务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高职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3.协调处理好一般技能与核心技能教学的关系。“订单”教育就是要确立核心技能,突出核心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然后再加强其他非核心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要将学术的知识和职业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机融合。一方面,应将更多学术内容整合到职业课程中;另一方面,必须在职业课程中充分体现本专业运用到实际中的核心内容,使学生在提高基本学术能力的同时,获得职业能力。积极培养学生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传授系统化知识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较为扎实和宽泛的职业技能。公务员之家

4.正确处理定向性与适应性的关系。“订单”培养有很强的定向性,课程设置必须紧扣“订单”企业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零间隙、专业技能与岗位规范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这就要求学生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要有很强的定向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技术进步迅猛,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人们的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以及大量新工作岗位不断产生,必将出现较高的换岗率。为此,教学要确保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以适应未来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多岗位转换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同时重视人文素质与职业技能的结合,学科知识与技术知识的结合,专业知识与职业素质的结合,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五、“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价值

订单培养的实施过程,实际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的过程。学校通过对区域内企业现状的调研,了解各行业发展的特征,然后选择实际操作人才缺乏、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和岗位,积极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它的推广价值在于:首先,订单专业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规划,既要考虑岗位针对性,又要兼顾超前性,并依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其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主要是企业根据自身所需人才提出要求,学校结合企业及行业发展特点,与企业共同制定出相关专业岗位的职责、任务、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三,订单课程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将两者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学校与企业合作,可将实训基地移至企业中,并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不仅大大提高了实训的效果,也合理利用了资源,减少了设备成本的投入。第四,学校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企业对人才质量进行评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加强对教学计划执行、课堂教学秩序、学生思想道德等基本环节进行监控,而企业则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对人才质量进行评价,有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力求人才质量不断提高。第五,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除共同协作培养人才外,还可共享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加强技术合作,利用有限的资源,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俊.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探讨[J].大众科技,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