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管理论文
时间:2022-06-04 10:59:00
导语: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专业设置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课堂教学对接生产车间;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化等进行讲述,包括了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二者相辅相成、校内、校外教学同时也具有相对意义、优秀的校园文化是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把企业文化纳入我们的教学计划中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本文以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应用电子专业为例,对建立以产业对接为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做了初步探讨。分别阐述了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课堂教学与生产车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与区别,并详细介绍了他们对接的途径与模式,为高职毕业生在职场中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键词】产业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职业教育所承载的重任是培养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教育。进几年,在新型工业化带动下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制造、钢铁有色、应用电子等一些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对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今职业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并不能满足其要求,面对这一新形势,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行业、企业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建立以产业对接为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为例,进行初步探讨。
1专业设置对接区域产业发展
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二者相辅相成,后者决定前者,前者影响后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的生存越来越依赖于生源,而生源的多少取决与学校能否培养出符合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任何新专业的设置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这就迫使专业结构必须与产业相对接,专业设置应站在市场的前沿,改革、改造、合并传统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发展与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对接的专业;
而对于一个区域而言,无论过去产业结构多么优越,随着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不断淘汰高耗能的夕阳产业,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朝阳产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而朝阳产业需要人才支持,没有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其创建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要纳人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划中,使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对接,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本校应用电子专业对本区域及周边区域产业情况和人才需求做了认真而全面的调研,智能化是当前和今后电子技术发展的热点、重点,其应用相当广泛,智能电网、智能楼宇、智能监控、智能电器等领域也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在支撑,于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专业设置为智能电子新技术和智能监控技术两个方向;并与相关企业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能力标准。
2课堂教学对接生产车间
一切真知都产生于工作当中,用粉笔讲生产,用书本谈服务,在教室讲营销,这样不可能满足要求,必须打破传统“象牙塔”式的教学模式。本专业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把单位生产线引入校内,并探索与知名大企业联合办学。提倡教学走出教室,走下讲台,到生产服务一线“实镜”中去,通过教学、实训与社会实际嵌入式胶合。当然,最真实的并一定是最适合教学的,对于学生而言,他既要走向企业,也必须要具备足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文化素质,因此就需要在教学的不同阶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场景和教学媒体,整合间接和直接两方面的教学资源,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和实训,逐步实现学生“职业化”的目标。对于本专业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开始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以小项目实训为主,中间以校内实训,特别是校内生产性实训为主,然后校外实训、实习逐渐增多,到最后顶岗实习,实现就业。教学实践中,教师是设计、组织、引导教学过程的主要因素。校内准备,到校外实现学生“职业化”,返校后进行总结、补漏、反思、提高,为下一次的校外实训做好准备,这样循环、提高,才构成了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校内(课堂教学)校外(生产车间)教学应该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然而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各自“量”的划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而且要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技能人才的目标,校企之间广泛深入的合作,也必然要求一定的“量”。为此,本专业计划相关专业课程50%以上的为实践教学,并其50%以上安排在校外真实环境中。教学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系部进行了大量探索,校企合作进一步广泛而紧密,新增深圳富士康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华为、东莞光荣电子有限公司、深圳新三机电有限公司、长沙海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长沙科瑞特电子有限公司、长沙威胜仪表电子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成绩显著。
校内、校外教学同时也具有相对意义。校内相关课程的组织从生产一线的实际流程出发,理论教学为岗位(群)能力做铺垫,从各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群)生产服务的实际需要,并在校内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为校内的教学也能赋予“实境”意义而提供保障,同时与校外基地的教学密切配合,为职业能力发展打好基础。而校外教学的场所选择在校外,采取放任管理和继续进行书本知识的教授都是不可取,如何对校外教学进行有效的管理,即“质”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
校外教学的本质,并不在于49%或者是51%的教学时间和内容安排在校外,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整体上是否体现“教学”与“生产”过程的耦合。这样对校内教师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与校外教师经常交流,在了解职业岗位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理论的思考和实践探索,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教学中做到心中有职业岗位要求,口中讲职业岗位的知识,手中抓职业岗位技能,把职业岗位的目标,体现在知识传授中、技能训练中和教学组织管理中。本专业的教师既是校内的教学人员,是校外“实镜”的管理人员,是用人单位的聘用人员,身份三者合一。学生在校外既要遵守学校的相关制度,同时也受制于与实训单位员工相同的管理制度,接受校内校外的统一管理。这样真正实现了课堂与生产车间的多方位对接。
3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化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与企业文化之间既有相似点又有明显的区别,二者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协调作用和激励作用;而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的一种教育文化,企业文化是以企业文化为主的经营文化。
两者的对接对高职生的成人与成才、就业与创业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一可以激发学习激情,有利于成才。学生通过在校外的实习实训,让他们直接接触企业以及企业文化,亲身体会到企业与企业、企业人才与人才之间激烈竞争的现实,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没有过硬的本事是很难在激烈竞争中有“立足之地”的,从而激发起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第二可以塑造良好品德,有利于成人。企业文化要求员工具有质量意识、效益观念、团队合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两种文化的对接可以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第三可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就业。刚毕业的高职生大多过于理想化,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入企业的机会,去感受企业近于苛刻的纪律要求,感受员工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提高他们毕业后的适应能力,缩短就业后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第四可以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创业。因此,我们把学生不失时机的放到企业文化氛围当中,提升他们,让他们更多的了解社会、了解企业。
我们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把企业文化纳入我们的教学计划中,定期举办专业讲座,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首先从感官上认知企业文化;并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融入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赢得主动,一方面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以实现校园环境的企业化,将单位生产线引入实训室,组织学生分批分层次进行生产;一方面把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作为职业人(而不是学生)去参与企业生产;以保证更好的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综上所述,要保证高职毕业生在职场中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行业、企业和社会的教育资源,认真做好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课堂教学与生产车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的有机对接,建立以产业对接为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
- 上一篇:高校人事制度创新管理论文
- 下一篇:货币政策可信性消除通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