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企业建立和谐劳动探讨论文
时间:2022-04-18 09:51:00
导语:用人企业建立和谐劳动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劳动争议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差凸显、大力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建立规范的劳动合同关系,严格依照政策法律和劳动合同办事、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优化机制,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应对劳动争议问题:正确掌握和了解相关法律知识、争取调解处理问题、举证责任问题、用人单位要注意积累相关资料、正确选择处理的适用依据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党中央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面对新形势的要求,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双方主体之一,通过依法行为、完善规章、强化整体素质等途径,进一步减少或避免劳动争议,对促进社会稳定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很有必要。
[关键词]和谐社会劳动争议对策
劳动争议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只要劳动领域中存在利益差别,这种因不同利益要求而引发的矛盾就会存在下去。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社会变迁、国有企业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差凸显,矛盾也有增多,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用人单位作为当事一方,其行为直接关系到劳动争议的发生和解决。那么,用人单位应如何减少和防止劳动争议、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我认为,从用人单位来讲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大力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加大劳动执法力度。用人单位应通过各种媒体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其它法律法规进行广泛宣传,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做到人人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形成用工制度化、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和人性化,保证劳动力的合理使用和流动,这是减少和防止劳动纠纷的重要前提。
第二,建立规范的劳动合同关系,严格依照政策法律和劳动合同办事,是减少和防止劳动争议的重要基础。新出台的《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公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在实践中,一些用人单位为规避法定义务,从自身利益考虑,常常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资双方的权利义务缺乏明确规定,因此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一但产生纠纷,劳资双方各执一词,使问题复杂化。实际上不签订劳动合同而建立劳动关系,法律上称为事实劳动关系。也就是说,劳动关系一建立,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即享有劳动法律规定的权利。因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建立劳动关系前,必须慎重对待、充分协商,严格遵循《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有关规定,按规定的程序正式签订劳动合同,对人事技术和机密工作人员还应写出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秘密等合同条款,这样可以减少和避免劳动争议的发生,即使发生了争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均可按劳动合同约定的条款及其内容解决。同时,合同变更、解除以及续订时,应及时履行必要的文字程序,签订合法、完整和有效的劳动合同。另外,更重要的是履行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必须要加强对劳动合同的签订、续订、变更、终止和解除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第三,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规范员工自身行为,是减少和避免劳动争议发生的关键。用人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是生产、经营、建设、服务与管理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员工必须遵循的规范性文件。因此,用人单位必须经过合法程序,制定一整套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出台,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必须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必须履行民主程序和告知义务,必须得到员工的认可。只有这样,出台的规章制度才具备法律效力,才能有效地约束员工在单位内部的工作行为,才能作为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的“内部法律”。另外,用人单位负责招聘、录用以及签订劳动合同等工作的职能部门的人员,是影响劳动争议发生和解决的重要因素。因此,管理层要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必须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及各种规章制度,不断提高法律观念,强化责任心和责任感,掌握做好本职工作和提高处理劳动争议的能力和水平。而员工作为劳动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其行为也直接影响劳动争议的发生与否。我国现阶段有些单位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缺乏良好的法律意识,违反劳动法和劳动合同的行为也较普遍,这也是造成劳动争议案件不断上升的一个原因。因此,要加强员工法制教育,引导他们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劳动合同,切实预防和避免劳动争议。
第四,优化机制,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应对劳动争议问题,是减少和避免劳动争议的重要举措。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减少和避免劳动争议是重要的,但实践证明,劳动纠纷出现之后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也不可忽视。首先,正确掌握和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是应对劳动争议的重要环节。一是管辖问题。处理劳动争议之前,要先搞清楚属于劳动仲裁立案范围还是民事诉讼立案范围,搞清楚属于本地或外地哪一级劳动仲裁委员会管辖。只有这样,在提起劳动仲裁或诉讼时才可以避免出现不予受理、立不了案的情况;二是实效问题。其次,争取调解处理问题。调解是我国处理劳动争议的一大原则,既节省司法资源,又省时省力。在调解劳动争议时,用人单位应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与对方找到利益平衡点,尽早达成调解协议,及时解决争议。另外,举证责任问题。近年来,在处理劳动争议的案件时,加重了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因用人单位做出开除、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而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都由用人单位负责举证责任。因此,用人单位要注意积累相关资料,收集保存相关证据,在处理与员工的关系时做到有理有据,有章可循,避免在纠纷发生提供证据时捉襟见肘而承担举证不能或举证不充分的不利后果。最后,关于损害赔偿问题。这是处理劳动争议案件中最敏感的问题,它包括职工违法、违纪对用人单位的损害赔偿,也包括用人单位违法、违约对职工的损害赔偿。我认为,用人单位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分行为的不同性质,正确选择处理的适用依据,分清责任形式,本着公平、及时、效益的原则,使纠纷尽快、圆满地解决,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2]金鑫:中国问题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上一篇:中小企业创业管理者行为误区探讨论文
- 下一篇:铁路运输段发展物流实现跨越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