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论文
时间:2022-12-17 03:40:00
导语: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先要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事关西部开发的后劲、开发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应该从目前西部人力资源的现状出发,采取有效途径和措施加快西部人力资源开发。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所做出的重大决策。这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毋需置疑,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虽然目前人们对这一开发的具体思路各有侧重,但“要开发就得先开发人力资源”已成为基本共识。
一、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我们所说的人力资源是与自然资源或物力资源相对应的、以人的生命机体为载体的社会资源,是指在一定领域内人口所拥有的劳动能力(包括身体素质、智力、文化精神面貌)。人力资源开发,是以发掘、培养、发展和利用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和过程。它以人力资本投资为前提,包括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管理以及人才的发展、培养、使用与调剂等诸多环节,通过政策、法律、制度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提高人民的素质和能力,挖掘人的潜力,力求人尽其才、才尽所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西部的人力资源开发,就是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的素质,挖掘他们的潜力,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源,通过家庭养育、教育培训和医疗保健,以及市场调研、政府调控等活动,有效提高劳动者的健康水平,改善其营养状况,延长其预期寿命,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帮助劳动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劳动态度和社会文化观念,高效率地配置和使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在现代社会,知识、信息、技术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知识、信息、技术的生产、传播、应用,都依赖于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大批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国民素质和人才的竞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著名教授S.G.贝克尔认为:“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财富之源,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资本”。[2]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首先,人力资本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本”。人力资源通过开发转化为人力资本,一个地区人力资本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经济增长离不开三个重要的要素: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资本又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是通过厂房、机器、原材料表现出来的资本形式;人力资本是对人本身投资以后,通过凝聚在人身上的知识、智力、体力、技能等非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资本形式,它具有资本和人的双重特性。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是以条件的形式出现的,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是以动力作用出现的,人力资本具有高于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率。用舒尔茨的话来说就是:自然资源、物质资本以及原始的劳动,对于发展较高的生产率的经济来说,是远远不够的。[1]而且舒尔茨用比较成熟的计算方法对1900——1957年间美国物质资本的收益和人力资本的收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计算和分析,在这57年中,美国的物质资本投资额增加了4.5倍,而同期物质资本的收益值增加了3.5倍;人力资本的投资额仅增加了3.5倍,人力资本的收益值则增加了17.5倍,大大超过了物质资本的收益值。[1]所以,在现代社会,人的素质(知识、技能、健康等)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比物质资本和体力劳动者数量的增加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而人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基本上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产物。
其次,人力资源开发能促进劳动生产率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源是“活”的主动性资源,与其它经济资源不同,人力资源是具有目的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意识的人所拥有的创造性劳动能力。一切物的因素都要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利用。特别在当今世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人在操纵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一方面可以改善直接生产者的素质,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使同一劳动者在其他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能吸收更多的劳动资料,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可创造更多的技术发明,并同时作用于直接生产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从而有多方位的生产增长和经济效益。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己经使人们越来越感到在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任何一项高精尖的技术和产品,都不是低素质的劳动者所发明的,而是那些具有深厚的知识理论基础的科学家、技术专家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所发明的,只有他们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较易代替低质量的人力资源,而低质量的人力资源则难以甚至不可能代替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正是把培育这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充分发展他们的潜能作为重点。再次,人力资源开发是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的不同直接反映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发达程度。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信息服务业在其产业结构中占重要地位,而发展中国家以第一、二产业占主要地位,第三产业比例甚小。这种差别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发达程度是分不开的,只有培养更多更好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才能推动第三产业信息服务业的高度发展,才能推动科技进步,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更要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
最后,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广泛,内容丰富,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三者的统一。三者能否统一,则取决于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即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程度、人力资源的素质,以及人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控制能力。在自然资源约束、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下,在物质资源日益枯竭、严重短缺的条件下,人力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在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做出的重大决策。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对于我们国家未来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开发:人事部拟订的“西部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将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席在两会期间谈及西部大开发时多次指出:“西部地区要在国家支持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教育、科技。西部开发关键靠人才,人才培养关键靠教育,首先要集中力量把基础教育搞好。”[3]朱镕基总理也指出西部大开发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4]国家副主席则强调:“在西部大开发中,各地要重视人才,千方百计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为人才脱颖而出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国务院在“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也指出要加大力度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这些都表明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
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现状
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从根本上来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依靠足够数量的人才。西部地区有优良的传统,有吃苦耐劳、朴实善良的人民,但由于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居极其分散,再加上自然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教育发展缓慢、人才比较缺乏等原因,使得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现状不能与经济大开发相适应。具体来说,目前西部人力资源现状如下:
1.西部地区人口身体素质低下,劳动力人口过剩。
西部地区包括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5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6.8%,人口约2.85亿,农村人口多,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大,1998年农村人口占西部总人口的80%以上。由于西部自然条件和卫生医疗水平较差,西部地区人口身体素质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预期寿命不同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数。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青海比全国平均数低8.0年,新疆低6.0年。近1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西部卫生医疗事业的投入增加,西部地区人口身体素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正逐步缩小。但西部大部分省区人口增长率不同程度地高于全国平均数,其中1998年青海高出4.95个千分点,贵州高出4.56个千分点,宁夏高出3.55个千分点,越贫困的省区出生率越高。[5]虽然人口的数量及其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是决定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因素之一,但由于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人口自然增长率快,这就造成较之于全国平均水平劳动力更加严重过剩,农业人口比重过大,大量的农业劳动力闲置,城镇就业门路少,失业和待业人数不断增加。
2、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人力资本存量低。西部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劳动者素质不高。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西部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数占在业人口数的比重为39.5%,高出全国平均8个百分点,高出东部地区11个百分点;少数民族聚居区,文盲、半文盲比例远远高于汉族地区,西藏的文盲和半文盲人口比例为61%,青海为42%,甘肃为32%;西部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东部地区,仅相当于东部地区八十年代水平:内蒙古、青海、宁夏、贵州、云南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5.72年、4.41年、4.87年、4.15年、4.14年,而东部地区为10.8年;西部地区小学毕业生约有10%-15%离开学校,初中毕业生约有50%-65%离开学校,职业学校平均在校生仅有620人,低于东部830人的规模,每万名人中普通中专和职业高中在校生只有58人,东、西部比例为2∶1,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西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制约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人才总量不足,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在就业人口中高层次人才的比例明显低于东部,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人员仅92人,还不到东部地区的1/10;全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中,只有15%集中在西部。[2]
3、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人才流失严重。相对于东部地区,西部的人才资源较缺乏,但有关资料却显示,西部大省四川现有科技人员150万人,居全国第一;陕西有自然科学研究人员47万人,各类科研机构1076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1.5万人,并拥有普通高校40所,10所军事院校,不论是每万人拥有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还是高校教学科研综合实力,都在全国居于前列,在西部地区居于首位;西安、成都、兰州三城市的人才密度,仅次于北京、上海。但由于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资金缺乏,又阻碍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导致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据调查,西部省区有约占1/3的科技人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目前有344万专业技术人才处于闲置状态,相当于全国3年的大学生培养量。[6]在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的强大吸引下,西部地区的人才普遍存在着“孔雀东南飞”和“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年纪轻、职称和学历高并且有很强竞争力的科技人员占很高比例,据深圳市提供的数字,仅贵州省在该市就有15万人,相当数量的人属于中高级人才;兰州大学是甘肃省的最高学府,但这些年,学校每年都有20-30名博士生和副教授被挖走,而每年留校和引进的人才则屈指可数。西部地区教育不发达,劳动力文化素质低,观念陈旧,劳动力人口过剩,人才大量流失,科学创新能力薄弱,从而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西部开发涉及资源、生态、环境、水利、能源、交通、通讯等各个方面,但最重要最迫切的是科学技术与人才。纵观当代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其发展的关键不在于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不在于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在于对人的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因此,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整个西部地区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生活基本技能,把人口多的包袱变为经济振兴的动力,是西部开发的首要任务。
三、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措施
人力资源的开发包括教育、培训、配置等多种方式,针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现状,搞好西部大开发,最终还是要靠西部自己,要大力加强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各种手段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加强对潜在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对已发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结合实际,笔者认为搞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速发展各类教育,培养全体公民吸收知识的能力,提高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要求和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使西部教育的总体水平有新的提高。(1)加强基础教育。西部地区适龄失学儿童多,升学率低,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发现,人口增长率每下降一个千分点,儿童入学率提高一个千分点,两个加在一起就可以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高0.7%-1.2%。[5]因此,各级政府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快西部地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国家对西部最优先的投资应是对教育的投资,要增加中央财政扶助的力度,要提高教育经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教育经费的人均占有水平;继续认真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在巩固、提高已有义务教育成果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扩大九年义务教育的覆盖面,全面提高教育水平,要力争在3-5年内实现普及基础教育目标;提倡东部沿海大中城市以多种形式帮助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的孩子上学,对西部学校建设予以支持,加大实施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以及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农区学校工程的力度,保证所有的儿童和青少年获得基础教育。
(2)加速普及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机制,大力发展各类型的中等职业教育,要依靠政策手段,在政府统筹下,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兴办职业教育,要努力使初中毕业生都有条件继续学习、接受高中教育、职业高中教育和中等技术教育的机会;政府应通过组织对口帮助等倾斜政策增加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调整教育培养结构,在农村发展与农业生产和乡村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普及率,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抓好成人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设置、课程建设都要进一步面向大开发的需要,要适应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并切实办出特色,以满足大开发过程中特别是初期阶段对各类中等技术人才和实用人才的需求。
(3)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要改变目前一些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科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不配套,严重脱节的现象,应积极合理地发展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通过高校布局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调整,进一步优化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设置西部开发所急需的专业,走教学、科研与产业相结合的道路。在每省重点办好一所高校,扩大东、中部地区高校在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尽可能多地培养少数民族各类专业人才并建设西部地区远程教育体系。
第二,稳定、用好西部现有人才,发挥他们最大能量。西部地区人才是不多,但比总量不足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有限的人才并未得到有效的使用。因此,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将从盘活现有人才开始,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这就要求:
(1)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制定好的政策,造就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各级领导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不但要“善将兵”,而且要“善将将”,一定要爱才、识才、用才、护才;要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建全竞争机制;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从僵化的人事制度解脱出来,引导现有科技人员,根据自己的自愿、专业、专长,向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流动,减少机关、事业单位里的人才积压浪费现象,凡有一技之长者,都应流动到急需的岗位上去;努力创造一种使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尽快建立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提高西部地区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水平,逐步使之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改变“孔雀东南飞”现象,必须实施对人才的待遇倾斜政策,在工资晋升、专业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
(2)建设西部人才资源开发基地和设立专项人才基金。西部各省、市、自治区要利用有利条件,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特别是重庆、西安、成都、兰州等高等学校和人才密集的大城市,要建设成为西部地区人才高地,成为西部人才聚集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带动周围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经济科技发展;西部设立专项人才基金,通过人才的激励政策,培养造就一批学术精英,一批科技之星。一方面可以发挥这批科技之星的潜力,进行一流的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可以起到榜样激励作用,在西部形成一种科技上“追赶”态势,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3)实行西部人才的第二次开发。统计资料表明,西部现在42.2%的正、副教授到21世纪初都要退下来,另外还有50%的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正副研究员和正副主任医师也到了退休年龄,这使得短缺的西部人才雪上加霜。[2]面对这种情况,可借鉴国外老年人开发的成功经验,如日本,比较重视让这批人发挥余热。在西部实行人才的第二次开发,对一些急缺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采取返聘或延长退休年龄进行再开发,但这需要老年人专项保障资金来同步搞好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服务管理体系,来提高他们的待遇,使他们更能充分发挥余热。
第三,制定相应政策,吸引人才,推动人力资源合理、有序流动。西部的发展除留住本地培养的人才外,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人才为西部工作。引进人才是解决西部人才不足的又一重要途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究竟该如何吸引人才呢?
(1)积极制定有利于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的政策。西部在物质待遇上难以比东部优厚,在政策上却可以比东部优惠,政策的导向对吸引人才有重要作用。西部地区可以借鉴东部地区引进人才的方法,大开人才进入西部的方便之门,如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对到西部工作的各类人才,实行户口不迁、身份保留、来去自由;户口迁入西部的,由政府提供一次性安家费用。依托西部开发重点任务和重大建设项目,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人才,可不转户口,保留原工作单位,在职务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调整等方面,与原单位同类人员享有同等待遇。支持其它地区人才以兼职、短期服务、承担委托项目、合作研究、技术入股、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参加西部开发。
(2)建立人才流通机制,鼓励人力资源合理流动。人力资源流动的结果是使人们走出封闭的天地,找到较原先更能发挥能力的岗位,活化人力资源,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源潜能释放,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积极开展东西部人才余缺调剂、对口支援工作,制定灵活的政策措施,鼓励东部地区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要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把西部地区的人才送到东部地区对应的企业、政府机关及相关单位进行学习培训,包括短期考察学习、中期挂职学习、长期干部交流。要正确把握人才流动,使他们在沿海地区开阔眼界,接受市场经济的锻炼,逐步转变观念,成为西部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骨干和能手,还应为西部人才创造更多的接触外界的机会和条件,如:举办一些针对性很强的培训班、送骨干到国外考察学习等;鼓励西部机关、事业单位的各类人才向企业和农村转移,支持他们创办企业和社会中介服务事业、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进行技术推广、承包经营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西部大开发作为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就是要全面推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想高起点地发展西部经济,第一要素就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首先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强现有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加强后备劳动者的技术教育,普及法定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高等教育,加快人才的培养,还要制定有效的政策,解决人才外流的问题;采取措施,吸引人才等,为西部的开发作好先行条件。
参考文献:
[1]梁裕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34,26,109.
[2]吕发成,马洪滨.理性的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19,227,231.
[3].坚持因地制宜真抓实干,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建设[N].人民日报,2000-03-06(1).
[4]朱基.政府工作报告[R].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2000-03-05.
[5]西部大开发战略干部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201-202,156.
- 上一篇:发改局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总结
- 下一篇:物价局落实科学发展观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