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素质影响企业社会品牌形象
时间:2022-10-10 04:56:00
导语:员工素质影响企业社会品牌形象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提要
当前,中国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新一轮的企业竞争中,人才竞争成为了首要的战略资源竞争。如何提高员工素质,让企业的人才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怎样提升企业的社会品牌形象,这些研究必须提上日程,并应引起管理层足够的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了对员工素质和企业社会品牌形象的认识,以及员工素质与提升企业社会品牌形象的内在关系,然后对如何加强员工素质培养作了一些探讨,并结合企业实际就如何开展员工素质培养发表了一点自己的见解,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对员工素质提高及企业社会品牌形象的提升工作有所借鉴。
目录
引言
1对员工素质与企业社会品牌形象的认识
1.1对员工素质的认识
1.2对企业社会品牌形象的认识
2员工素质在企业发展和企业社会品牌形象提升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提高员工知识和技能水平是提升企业社会窗口形象的重要保证
2.2加强和提高员工素质是提升员工对企业价值认可度的内在因素
2.3员工素质是企业社会品牌形象提升的驱动力
3提升企业社会品牌形象,加强员工素质培养势在必行
3.1企业面临的现状要求企业加强员工素质培养
3.2员工队伍现状要求企业加强员工素质培养
3.3加强员工素质培养、提升企业社会品牌形象是上市公司股东对企业提出的必然要求
3.4通信企业要实现走出去战略,提升企业的国际品牌形象,加强员工队伍素质培养是关键。
4结合企业实际加强企业员工素质培养的途径
4.1加强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培养
4.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建学习型企业是提高员工素质的基础
4.3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和培训资源,开展针对性培训和评估,通过提高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员工素质9
4.4加强企业执行力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效果,切实增强员工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4.5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和职工代表大会作用,不断营造电信之家氛围,切实提升员工的归属感
4.6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搭建员工施展才能的大舞台,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结论
参考文献
加强员工素质培养,提升企业社会品牌形象
当前,中国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按照加入WTO后中国政府的承诺,中国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很多行业已先后向外资开放,中国电信行业也到了最后的过度期。面对强大的外资对手,我们该怎么办呢?肯定都会说,那就是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如何提升呢?笔者认为:尽管有资金、人才、技术等等企业资源,但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于人,而人的关键因素是素质,培养造就一支能适应市场竞争、能经受严峻市场考验的员工队伍是企业的当务之急,特别是对于通信企业这一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更是如此。要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必须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员工素质,只有充分把握员工素质这一内在动力的持续改进,才能有企业社会品牌形象的不断提升并通过社会品牌形象取得企业的长久辉煌。
1、对员工素质与企业社会品牌形象的认识
1.1员工素质,又叫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成就卓越与成就一般的人区别开来的深层特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对素质的概念作了非常形象的解释,他将人的素质从上到下分为6个层面即第1为知识,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2为技能,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3为社会角色,指一个人基于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与风格;4为自我概念,指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印象;5为特质(性格),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6为动机,指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持续渴望进而付诸行动的内驱力。笔者认为,素质是员工从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可以衡量的内在的素质和精神面貌,是可以判断是否与企业价值、个人价值相吻合的语言和行为。因此,要认识员工素质,就必须清晰地知道企业价值理念和企业文化的内涵并能予以固化,从而形成一个标准,让员工能朝之奋斗和追求。
1.2企业的社会品牌形象,在我理解就是大众对企业的一种认知度和总体评价。公众和客户对企业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一个企业的品牌形象由很多的元素组成,包括它的产品、技术、服务和企业公民义务等等内容,企业社会品牌形象只有在产品具有竞争力,技术水平领先、服务一流并在认真扮演好企业公民角色的基础上才能长青,才能在公众中长期占有一席之地。
2员工素质在企业发展和企业社会品牌形象提升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2.1提高员工知识和技能水平是提升企业社会窗口形象的重要保证
员工素质中的知识和技能,影响着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工作标准。素质越高分解任务的能力就越强,完成任务的概率就高,企业的发展速度就越快。因为企业是由大量的元素组成,企业的运作是一个流程,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以及日常的行为方式,直接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会给公众和客户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着公众与客户对企业社会品牌的评价。
2.2加强员工素质培养是提升员工对企业价值认同度的内在因素
员工素质中的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等将直接影响企业文化建设,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企业员工能否认同企业价值,能否与企业共同成长,能否发挥员工的最大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员工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负责敬业的态度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是企业品牌形象的一面旗帜,同时为品牌形象的提升注入了生命元素。
2.3员工素质是企业社会品牌形象提升的驱动力。
作为窗口行业的电信企业,通过提供电信服务而得以生存和发展,员工言行举止、服务水平和态度、网络保障能力、效率等等都直接给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讲品牌建设,不只是广告上的一个品牌承诺,更需要有载体,那就是品牌不仅是视听效应,而是能让人感受到的一种服务和心理满足,是必须靠员工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要创建一个品牌只需要一个好的策划就可以,但要保持和提升一个企业的社会品牌形象则需要更多的努力、需要更多的以员工素质为载体的投入。
3提升企业社会品牌形象,加强员工素质培养势在必行
3.1企业面临的现状要求企业加强员工素质培养以提升企业社会品牌形象
当前,通信行业面临着国外电信巨头的强大压力,练好内功、提升企业社会品牌形象显得犹为重要。在技术一体化的背景下,技术上的瓶颈已不再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更多是依靠以内容和服务为竞争手段的软资源。企业竞争的焦点更多是管理上创新和执行力建设,有没有一支懂管理、精技术、有内外客户意识的高素质员工队伍成了企业未来竞争的主要法宝。各大电信运营商非常重视员工培训,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尽可能挖掘员工的潜能,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员工素质,锻炼和储备能适应竞争环境的员工队伍。各大电信运营商都已建立自己的社会品牌形象,并以各自的优势彰显企业文化,在社会公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要巩固品牌在公众中的形象,员工素质的培养提升排在了第一优先考虑的地位。为提升社会品牌形象,中国移动向社会作出了八项承诺,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也提出了提供市话详单、预约服务等承诺,旨在通过这些举措来提升企业形象。但这些举措都必须由员工来完成,并且需要长期的坚持,这就和员工素质定义完全吻合,要求员工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熟练掌握业务技能、认真贯彻执行企业规定、遵守相应的纪律、有良好的服务意识等等素质要求。
3.2企业员工队伍现状要求必须加强员工素质培养
中国通信企业特别是固网企业因为历史的原因,员工队伍规模庞大,但更多的是具有一般能力的中低管理技术人员,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极为缺乏,很大一部分员工适应了以前的经营思路和工作思路,很难适应企业转型的需要,对企业实施战略转型所要求的素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说要转型,必须思想先行,只有坚定了我们的思想,才能在转型中有所作为,出得了实绩。目前,大量的员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单一,视野很窄,不符合复合型人才要求。这些现状导致了我们的经营管理还比较传统,从而出现重大失误、网络响应不够快,导致我们的业务推出滞后,服务因业务技能不熟而出现差错或等待时间太长,客户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礼貌而引起客户的不满,员工维护企业形象的自觉性不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社会品牌形象,影响了企业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长此以往,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3.3加强员工素质培养、提升企业社会品牌形象是上市公司股东对企业提出的必然要求。
很难想象,股东会将自己的资金投资于企业员工素质低下、社会品牌形象不佳的企业。因为这样的投资存在着太大的风险。作为上市企业,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披露已成为既定的事实,而且要求越来越高。股东作出投资决策的前提是能否给自己带来预期投资收益,而保证投资收益来源的就是企业的员工队伍,只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才能创造出高效益,才能用业绩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3.4通信企业要实现走出去战略,提升企业的国际品牌形象,加强员工队伍素质培养是关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企业要实现走出去战略,在不同的国度实现我们的业务经营和品牌传播都必须保证有一支能适应国际企业管理的员工队伍,他们必须具备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思想、能适应不同国度的文化差异挑战、需要有激励国外员工积极工作的管理艺术和外交才能、如何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以建立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等。这些是实现走出去战略实现的必备人才要求,需要不断的实践、不断的灌输和培养才能提升。当今中国企业处于在市场的竞争中不断积累不断学习的阶段,需要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很多,只有员工有这种意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我们实施的国际化战略才会取得成绩,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企业国际品牌形象。
4结合企业实际加强企业员工素质培养的途径
作为通信行业的一员,中国电信拥有很多的资源,为我们加强员工素质培养以提升企业社会品牌形象提供了很多资源和条件。这其中既包括我们的网络资源和IT意识和经过长期发展积累下来的优良传统。笔者认为,加强员工素质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加强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培养。
员工的素质高低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素质。看企业的发展,同时更要看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在如今的商场上,游戏的规则已经改变,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领导者的素质,他们的市场洞察能力、决策能力和培养下属能力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死存亡。通过领导者的培养管理和直接的影响,是提升员工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目前,中国电信集团正在实施的企业领导人员素质模型建设正是基于此点考虑,而且随着推广的不断深入必将取得很好的效果。
4.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建学习型企业是提高员工素质的基础。
一个企业是否有优秀的员工队伍,首先得看这个企业是否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凡属世界知名跨国公司,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企业文化,并能深刻激发其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强烈的敬业精神,始终忠实于自己的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激发员工自我学习的自觉性,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国电信作为一个拥有一百年发展历史的国有大型企业,在发展和不断的变革中,积淀了很多优秀的企业文化,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优势,我认为,要在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企业文化的修订和宣贯,真正让优秀的企业文化深入每一位员工的工作和言行中。
4.3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和培训资源,开展针对性培训和评估,通过提高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员工素质。
作为信息行业的领头军,中国电信拥有先进的电信网络和培训资源。如何利用这些网络资源提升培训工作,值得我们管理人员研究和不断积累。传统的培训存在着资源集中、参训人员互动、沟通交流方便等优势,但也存在着耗费巨大、时效性不高的缺陷。利用先进的网络开展培训,可以节省企业资源、提高培训的时效性,同时作为一种导向,就是要求员工要有一种意识即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但另一个方面,必须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加强培训评估。只有有效的培训,才能真正提升员工自己的素质。我认为,加强培训评估,必须与员工激励结合起来,那就是培训发生的费用与培训后的效果联系起来,将培训后对工作的影响,带来的工作转变作为一种考核的依据,作为培训经费开支、职业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
4.4加强企业执行力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效果,切实增强员工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现代企业的正常运转所依据的是一种现代治理结构和严密的规章制度。中国电信已成为在香港和纽约上市的上市公司,在企业运转和资本市场上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运作经验。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加强执行力建设,保证公司决策信息的上下一致性,不出现信息不对称和信息的贯彻不力。只有保证决策的上下贯通,才能有效开展企业的经营工作和获取最真实的基层信息。同时,执行力的加强也是对员工的一种自我提升,只有严格按制度办事,才能适应企业的不断发展,一种声音对内对外,保证企业与员工的同步前进。正如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只有军令统一才能打胜仗一样。
4.5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和职工代表大会作用,不断营造电信之家氛围,切实提升员工的归属感。
只有全体电信员工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才能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因此,必须注重员工的忠诚感培养。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和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充分倾听员工的心声,让员工尽可能地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关注员工思想动态,想员工之所想,解决员工的后顾之优,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积极扮演最佳顾主的角色。员工有了这样的家的感觉,就会自觉地像呵护自己的家一样维护企业的社会品牌形象。
4.6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搭建员工施展才能的大舞台,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员工的素质是否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好的舞台。只有作出的成绩得到上下的一致认可,才可能激发员工的更大的积极性。因此,企业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要加强激励的导向作用,为员工建立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鼓励员工创新和自我学习,将员工薪酬、晋升向讲贡献、讲业绩转变,尽可能地挖掘员工的潜力,不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五、结论
员工的素质与企业社会品牌形象是一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个变量,员工素质经过不断培养提高并且通过员工的工作和日常行为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社会品牌形象,它是品牌形象提升的内在因素。而企业社会品牌形象的提升,会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荣誉感,增强自我学习进取的意识。一个好的社会品牌形象就像一块吸铁石,将员工紧紧地粘在一起,发挥员工的聚类效应不断挑战新的高点,不断创造出企业新的辉煌。
加强员工素质培养需要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完善相关机制,更需要作为普通员工的你我,自觉地维护企业社会品牌,为企业社会品牌形象提升投入我们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2]詹姆斯•库泽斯,巴里•波斯纳《领导力》
[3]北京斯坦威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组编《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必备手册》,
[4]王绪君《管理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