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青年人才流失探讨
时间:2022-09-24 03:09:00
导语:电力青年人才流失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编者按:当前,我国乃至世界,正面临着一场人才大战,有专家称之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人才流失成为政府、企业不可言说的痛。据了解,河南省电力公司2002年接收大中专学生200余人,离职200余人,进出人数基本持平。焦作局自1998年到2002年接收大中专学生43人,离职有13人。他们选择辞职是什么样的原因?他们如今在外面的情况如何?他们有没有话要对现在有辞职想法的青年朋友们说?有过辞职想法但最终选择留下的青年又是什么样的心态?现在的电力体制改革对人才流失现象正在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启示和帮助。
访谈嘉宾:
杨瑛洁:女,28岁。1995年郑州工学院电力系统专业专科毕业,先后在河南省开封市电业局、焦作市电业局工作,2001年辞职,通过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现就读于四川电子科技大学。
武臻:女,30岁。1994年郑州工学院电力系统专业本科毕业,中共党员,现在焦作市电业局政工部工作。2002年入选省公司“111”人才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库,同年通过全国在职MBA入学考试,获得天津大学入学资格。
董英路:男,29岁,1996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曾在焦作市电业局调度所任调度员,2001年辞职。现在北京一民营高科公司工作。
梁瑜:男,29岁,四川人,1998年重庆大学高电压及设备专业本科毕业,曾在焦作市电业局太行输变电公司工作,2002年辞职,通过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现就读于重庆大学强电专业。
王小白:男,28岁,1994年中专毕业,1997年电力工程自考专科毕业。现为焦作市电业局调度所调度员。今年3月份以焦作局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被单位选送参加省电力公司为期三个月的英语强化班学习,被班里同学戏称为“活字典”。
聂艳丽:女,32岁,1994年重庆大学技术经济专业本科毕业,现为焦作市电业局综合经营指标分析经济师,为该局连续多年目标利润名列全省供电企业前茅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焦作市“先进女职工”、河南省电力公司“十佳青年”、“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被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2003年5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问题,再次强调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人才问题,再一次被提到了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近几年,电力系统的人才流失呈现渐趋增多的态势,据了解,目前有辞职想法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这对企业来说是弊大于利,对个人也是一次人生重大的选择。为了探究其中的原因,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为什么要离开
目前,电力系统职工的收入和福利待遇在整个社会层面上来看,还是比较优越可观的,选择辞职,还真是需要一番勇气。杨瑛洁说“放弃稳定的工作和还算优厚的待遇独自到外面上学,是有些让人难以理解。”
为了寻求更好的个人发展前途是青年人才流失的首要因素。杨瑛洁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由于两网改造,杨瑛洁所从事的电力设计工作非常忙,这样对自身学知识来说当然很好,自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遇到别人几年才能遇到的工程,不过聪颖过人的小杨在工作中逐渐感觉到在学校所学知识有限,工作上遇到的很多东西用自身现有的知识来解释有些力不从心,向师傅请教的时候,他们有时也只能解释为惯例或者是规程,这时,小杨渴望给自己充电,渴望能够再有接受系统和专业培训的机会,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层面,拓展专业深度。
梁瑜也是一样,他说:“我主要是时常有一种危机感——觉得在这样一个知识更新迅猛的时代,如果不去吸收更多的知识,怕有一天会被淘汰。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上研究生一直都是我的一个梦,现在我不去实现,会给将来留下遗憾。”董英路也认为辞职主要是为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单位的管理没有必然的联系。
个人能力未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用人机制不能够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有所值是一些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敢于直言的王小白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他的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大学本科毕业分配至一个电力单位,所学专业是高电压,在单位里却同最基层工人一样扛了整整两年的瓷瓶,本来准备安家的他最后还是失望至极考研走了。小白说,在电力企业,一些技术性很强的岗位上却被不具备相应技术水准的人占据着,这也是普遍现象。由于电力一直是社会的热门职业选择,所以能够进这个门槛的人也大多是有一些背景的,而多年来半企业半事业的组织结构也使内部人事关系复杂,对于这些没有门子的学生,想要有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也是比较难的。对这个观点因为个人经历的不同,也有人持不一致的看法,在焦作市电业局工作时受到直接领导多方关心的董英路感觉现行的电力体制的用人制度还是基本上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他认为电力企业职工的离职主要是由于国有企业的运营形式不符合他们的理想,并不是一两个人能够改变的。
工作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一些。现在国家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电力系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用人机制上、高层次的培训方面都倾向于初始高学历。但是这种机制也注定了一些专科生或具备能力而不具备学历的人,很少有机会参加各种高层次的竞争和培训,因为几乎所有这些竞争和培训都要求:原始学历——本科。杨瑛洁感觉这种现象深深的刺痛了她,她说:“我不愿意在自己25岁的时候就看到自己45岁的样子。”
流失人员的心理素质不容忽视。武臻在单位里是组织干部管理专责,过去几年中,安排大中专学生的实习,同学生接触较多。她认为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基本素质较高,他们从学校出来对社会的期望值偏高,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现实工作中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后,心理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就显得很不够,心态不能保持平和。再加之领导、身边的老师傅对他们指导、关心不够,有时思想容易陷入迷茫,为了改变现状,选择离职或考研。
现实中企业的培训机制迫切需要提高认识和创新方式。聂艳丽为焦作局的经济效益连年提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荣誉三年来一年一个台阶,这个劳模最深有感触的是国企的培训机制。“在专业上一直没有机会去学习深造,知识经济时代,停留在原来已有的、老化的知识上吃老本,我感到恐慌、不自信。”据日本有关资料统计,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管理人员,因创造性和积极性的提升有可能降低成本30%。摩托罗拉公司1992年在职工教育方面增加经费400万美元,公司当年由此获利5亿美元。而我国许多企业把人力资本投资当作“赔本买卖”,认为职工的教育是社会行为,是一种负担,投资严重不足。据南京大学赵曙明教授调查,我国国有企业教育、培训费人均在10元以下,而据广州管理协会2001年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90.9%的外企预算培训每人每年平均是10535元。电力系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千人一面的培训制度在现实已远远不能满足青年人才的需求了,论资排辈、限定学历、把培训作为免费旅游、或只看分数不看工作业绩的现象使一部分热血青年失望。
离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他们统一的目标。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杨瑛洁现在的感觉比较好,她非常珍惜工作了几年以后,能够再一次拥有在校园里学习生活的机会。在学校里,小杨有机会听到各个专业的她感兴趣的课程和很多讲座,也参加了各种社团活动和体育运动,希望能够充分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充实自己,活出光彩。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快乐地努力了: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我获得了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一等奖学金,被我校推荐呈报四川省优秀学生干部”。在繁忙而充实的生活中,杨瑛洁的研究生生活也快要结束了,今年下半年就得开始找工作。而现在我国总体就业形势不好,很多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却无法找到合适的用人单位,杨瑛洁说他们同学都戏称自己“毕业的那一天就是失业的那一天”。回头看一看,现在和过去,小杨不觉得后悔。她说人这一辈子总是要不停地选择和放弃,选择了以后就没有理由说后悔。
董英路对记者表示辞职不后悔,他对记者说:“焦作市电业局是培养我的地方,还是比较有感情的。”他现在的工作性质与原来所学专业相关性较大,薪水在北京属于一般。他现在在单位里感觉人际关系比较好处,压力是比较单纯的工作任务,不存在心理上的什么负担。小董的家已经搬到了北京,爱人也在北京读书,他感觉现在家庭生活幸福,对生活现状比较满意,只是有时间的话会回到焦作去看看父母。话语不多的小董说这几年的努力对他触动较大的事情可能就是更加坚信了一个人通过奋斗会有一定的收获。当然,他也一样碰到过各种挑战和困难,但他认为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困难,这并不可怕,要有勇气去战胜它,通过这几年的历练他感觉自己的个人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他的梦想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他正充满激情地去做他的工作。
梁瑜老家在四川,现又在重庆上学,可就在他辞职前,却在焦作结了婚,对这一点很多人都搞不清楚他是为什么。因为各种原因,我和梁瑜一直没能很好地沟通,我很遗憾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没有完全说出来。他非常礼貌地首先表明:在焦作市电业局工作的4年对他受益非浅,他很留恋曾经相处过4年的同事和领导。他告诉我:“我现在作为一名学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学习,为自己以后的再次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以前的工作,曾经有过不舍,但是现在觉得上研究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在这儿发现了一片崭新的天地。”谈到以后的打算,梁瑜感到目前比较迷茫,他初步的打算是因为自己学的是强电专业,所以以后可能还会在电力的相关行业中工作。他没有说是回到焦作还是到别的城市,他所说的“迷茫”可能还包括家庭问题吧。
在对这三个人的采访中,他们都比较敏感地回避了“钱”的问题,其实无论是读书还是在外工作,都根本不可缺少钱,而且花费都比较可观,但我感到他们对物质的追求远远逊色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薪水”、“提职”、“培训”三项中,青年辞职的原因最多的选项是“培训”。
对于辞职的年轻人,记者很赞赏他们敢于舍弃较好工作的勇气,佩服他们勇于追求自己理想的精神,但却有一些怀疑他们“现在总是比过去好”的告白。因为本人也曾有过一次辞职的动摇和犹豫。2001年夏季,中国电力报社曾邀请我借调一段时间,以后可以参加报社的“考级”,同报社签定长期合同。当时,我正处于工作上有史以来最大的挫折当中,很多人对我产生了误解,我非常痛苦,真想一走了之。可是静下心来仔细分析:是企业培养了今天的我,选择辞职,对企业的回报将成为一句空话;至少几年漂泊不定的生活将使刚上小学的孩子、需要照顾的父母都受到很大影响;我现在一千多元的工资,在这个小城可以一家人丰衣足食,但到了北京,恐怕连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障;北京人才济济,如果顶不住压力,岂不是捧不了金饭碗又丢了瓷饭碗吗?最终,我选择了留下。后来我知道浙江的一位女同志去了中国电力报社,但时间过去了快两年,她还是在租房住,老公调不来、孩子来不了,她就这样一直在“吊”着。所以,我想可能离职人的苦衷都不愿意让家乡的父老乡亲“分担”吧。
不可阻挡的思想
不知是偶然还是巧合,在采访现在仍在电力系统工作的三位青年时,他们都曾经有过辞职的想法。
切实之需。武臻是属于夫妻两地分居,孩子小,跟父亲在郑州,所以她三年以来有离开现在单位的需要。她曾参加过省电力公司招聘,成绩优良,但由于主客观多方面原因,没有实现她的愿望。她想过调动,但多次努力却仍没有改变不能和家人团聚的现状,让她的确有些灰心失望。她说有时会想到离职,但因为自己是一名党员,且有幸被单位选送参加省公司两次英语培训,又获得在职进修的机会,总觉得应该回报企业。但她对这种特殊生活状态的持续,希望能早点结束。谈话中,她显得有些无奈地说:“如果将来终有一天离开了电力系统,那是生活的选择”。
进步之需。聂艳丽荣誉在身,现在一点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今年的“6·1”儿童节刚好是星期日,本该带孩子去公园的她却在单位里查了一天的资料。当问她是否有过离职的想法时,她承认“有过,当看到以前的同学读研后非常出色的工作成绩后”,但为什么没有实施,她说是考虑到自己的年龄已不具备优势,孩子小,企业和领导的培养不能辜负。小聂最大的遗憾是去年夏天省公司将选送一批在职职工参加MBA学习,她想参加考试,可因为工作忙、孩子小,看书的时间少,最终不得不自动放弃。她说:“感觉自己老是没有进步”。小聂这个想法应该是代表着一部分进取心强烈的青年群体。
梦想之需。王小白有些特异独行,他说自己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上进”人,他只是不愿意在一种毫无地域、文化特色的环境中生活。但中国人口问题造成的就业压力又使他不敢轻易地抛弃这个在内地小城还算不错的工作。他非常理解辞职的人员对人生的选择,他说他也想过要寻找一种适合他的个性又安全可靠的途径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可没想到自己的尝试一波三折,几年中他先后历经视网膜脱落、车祸等“人生不测”,现在因为来自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他暂时会安定下来。但谈到要他一辈子谨小慎微地生活在一种环境中,他回答:“我可能也不会甘心”。他同梁瑜一样感到对生活有点迷茫,不知道以后怎么办,但还是会不断充实自己、做好准备,等待时机的到来。王小白很豪情地憧憬:“但愿我不会象辛弃疾一样到了耄耄之年还感慨:‘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杨瑛洁知道自己以前的同事和朋友不少人有离职的思想,她想借助这篇文章告诉他们,如果有考研的计划,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她告诉记者,考研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不夸张地说是一种折磨,也是一次对人精神和意志的考验,考研不仅仅是脑力劳动,也是一项体力劳动,耗费极大,很多人在经历了一个月的“非人体验”了之后,都会身心俱疲。工作了几年以后,要想每天都坐下来集中精力看书,需要非常大的毅力。武臻也说:“离职应当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衡量自己的离开将会对时间、金钱、家庭的损失,包括经济上的、精神上的都是非常必要的”。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命运或许不是我们可以设定的,但却是我们可以管理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时光,合理设计和管理好自己的人生。找准生活的目标、自身的价值,尽可能在自己感兴趣的范围发展,挖掘、发挥自身优势,这是最重要的。辞职考研、外出发展可能会实现你的梦想,但同时你也会失去很多,比如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对社会更深层次的认识、安稳平静的生活等等。无论在哪里,只要自己没有浪费时间、虚耗青春,你每天也都会有新的收获,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企业正努力
人才争夺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人才流失现象已引起了电力系统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已意识到这将是企业巨大的损失,焦作局人力资源部主任冯志瑾告诉记者,电力系统的各种机制正在深入改革,河南省电力公司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吸引、挽留人才:《关于进一步加快人才开发的意见》、《关于博士生、硕士生待遇问题的意见》、《关于印发河南省电力公司“111”人才培养工程培训纲要的通知》等等,这都是省电力公司在“十五”期间普遍提高员工队伍素质的基础上,加大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实现用事业留人的重要举措。这些文件要求各单位建立人才开发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制定了省公司每年将列支100万元作为“111”人才培养和攻读研究生费用的补充等具体可行的措施。
河南省电力公司目前也正在试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年薪制,逐步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研究股权制和期权制。河南省公司2002年还召开了大型研讨会,研究讨论专业技术人才聘任有关问题,试图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探索按照中央的要求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的新方法。焦作市电业局现在正作为河南省电力公司唯一的一家薪点制试点单位进行工资改革,打破多年不变的岗位工资制度,根据企业效益确定点值高低,解决以前一岗一薪弊端,根据职工业务能力建立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和薪酬体系。试行薪点制以来,焦作局职工人均每人每月工资提高了200元。
冯处长个人意见认为,这些青年人才离职对企业来说是流失,但对社会来说只是流动,在现今日益国际化的人才市场的大趋势下属于正常现象。他说人才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对企业来说,并不只是名牌大学毕业或高学历的毕业生才是人才,在管理、营销、生产、技术等岗位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都是人才,近两年来,媒体报道了很多国企严重缺乏高级技工的情况,我们电力系统也同样存在这种问题。他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从四个方面进行深刻改革,才能留住人才:一是要在待遇上给予人才不低于当地或同行业职工中上等生活水平的报酬,使其在同学、家人面前保持心理平衡。二是要使其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提供给他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实行“轮岗”制,不要“一岗定终身”,让其感觉事业有前程。三是为他们提供继续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因为培训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留人的手段。使他们为企业更好地服务,也满足他们自身精神需求。四是应该用企业文化、企业经营者自身形象的魅力来凝聚职工的心,提高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这一点让记者想起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摩托罗拉公司有一个普通操作员,最初月薪只有270元。但第一天上班,她就感到270元也值得待下去。因为当时的摩托罗拉没有食堂,工作餐都是从外面定的。她是回民,全公司就她一人是回民,管理部门在定饭时却专门给她要了回民餐,并在盒饭外系了一根细细的红线,就是这根红线系住了她的心。管理的魅力确实是对留住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电力系统离职人员大多数依然选择了电力专业深造,他们毕业了绝大多数还是会回到电力系统工作。他们的离开可能对于某个单位来说暂时是损失,但是对于整个电力系统来说,从长远来看还是非常有益的。市场经济时代,人才流动是一种人力资源配置更趋合理的过程,企业与其堵,不如疏。譬如:采取一些措施,吸引已经走的人重新回来将是企业莫大的成功。这是采访中几位青年对企业的共同希望。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代龚自珍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就曾大声疾呼,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古老的难题将会解决。正处于人生道路选择关口的青年朋友们,也应该认真思考,设计命运的同时也要特别管理好自己的命运。
- 上一篇:电力营配分开管理思考
- 下一篇:厂务公开制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