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时间:2022-04-23 02:36:00

导语: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2002年8月,同志在北戴河会见部分科学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人才资源第一资源”的论断,把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高度。今年5月2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这是对人才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的科学概括,对我们进一步做好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论断的提出,有其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人才是科技进步最主要的推动力和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则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最活跃部分。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是由掌握了丰富实践知识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实现的。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力构成诸要素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才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在传统农业经济中,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依赖对土地资源的占有和开发。在工业经济中,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依赖对资本和机器设备等物质资源的占有和开发。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愈来愈依赖对人才资源的占有和开发。

人才是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既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也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一大批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较强的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党政领导人才;还需要一大批具有深厚中外文化知识基础和政治鉴别力的教育、文学、艺术等门类的优秀人才,用他们创作的高尚的精神产品来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精神产品的生产是极为复杂的劳动,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当然需要物质资源、资本资源的投入,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才资源。没有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就不可能顺利完成。

人才是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说过,战争的胜利取决于指挥员对形势正确的判断和正确的部署。从一定意义上讲,各种资源有效的开发利用;生产经营高效益的取得;人们良好有序地生活;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都需要管理者正确的决策和正确的指挥。中国有句古话叫作“鼓敲千遍,一捶定音”,借以说明管理指挥人才的决定作用。一个企业技术人才再多,产品科技含量再高,销售市场再大,如果管理不善,人才也会流失,技术也会落后,市场也会萎缩,最终亏损破产。管理人才的决策与指挥正确与否,对各种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与效益,各项事业的发展速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人才是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是各种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是各种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人才资源具有其他资源和生产要素所没有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各种资源中居于主导、决定地位。人才的能力尤其是潜能被激发后,可以不断地增值,可以获得比投入倍增的价值;而其他资源往往只是物理或化学形式的价值转换,当然也会增值,但有限度,并依赖人才资源才得以实现。人才资源开发是一切其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提与基础。没有人才资源的能动作用,各种物质资源就只能孤立、静止地存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有人才资源发挥能动作用时,物质资源才能跟着发挥作用。因此,人才资源是第一位的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充分肯定了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同志指出:“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论党的建设》,524页)人才资源开发提高了人类对自身尊严和价值的认识,促进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随着人才资源开发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展,人类自身的福利和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人才资源开发的水平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开发利用好第一资源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内在统一的关系。

二、充分认识加快我国人才资源开发的紧迫性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资源大国,丰富的人口资源既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但同时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人才资源开发,取得显著成绩。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初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人事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等等。但是,总的看,我国人口资源的潜在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的人才优势,当前人才资源开发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全球性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我们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下大力气抓好人才资源开发,创造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大好局面,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方面,从国际人才竞争来看,我们面临着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人才的竞争。目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确立了争夺国外优秀人才的战略计划,采取各种相关政策,从世界范围内猎取优秀人才,对发展中国家构成了严峻挑战。如:东欧等国1995年就有近万名科研人员出国谋生,南亚某国大学毕业生中的40%至50%在国外工作,中东某国在国外工作学习和定居的高达350万人,这些国家因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巨大。我国优秀人才基数大、素质高,也成为发达国家争夺的重点。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必须从战略角度来认识和应对,有效保护和积极开发我国的人才资源。

另一方面,从我国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状况来看,我们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人才总量相对不足。我国人才总量2000年底为6360万,专业技术人员4100万。从业人员人才密度即每万名从业人员中拥有的人才,全国平均为482人,排在前四位的天津为952人,上海为798人,北京为791人,武汉为672人。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要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到2005年我国的人才总量要达到8350万,平均每年需要递增约380万;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要达到5400万,每年需要递增260万。二是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从人才专业结构方面看,初级和长线专业供大于求,而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和高新技术等方面的人才缺乏,特别是缺少熟悉并善于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的人才。从人才行业分布来看,我国在企业工作的人才占人才总量不到40%,而美国在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占其科技人才的80.8%,英国为61.4%。我国现有的6360万人才中有4100万是专业技术人才,且74%集中在国有单位,教育、卫生行业居多。从人才层次结构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仅占人才总量的5.7%,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如上海高级人才与人口的比例为0.51%,而美国为1.64%,日本为4.97%,新加坡为1.56%,法国为2.47%。从我国人才的产业分布结构看,仍与经济结构调整有一定差距。从人才的地区分布看,我国高层次人才的85%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大城市人才积压、浪费与中小城市、农村乡镇人才缺乏的矛盾较突出。西部地区人才密度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并存。三是人才素质和能力亟待提高。首先,我国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年左右,25岁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仅占1/5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4的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更低,仅为3年零8个月。我国专业技术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者仅有50%。其次,科技竞争力不足。1999年底,我国每万人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仅为7人,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至1/10。四是用人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竞争背后是体制和机制的竞争。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旧管理方式的惯性影响,我国传统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及人事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体制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户口、档案、身份等制度,仍是人才流动的羁绊。人才为单位、部门所有的观念没有彻底转变,人才的优化配置受到一定限制。“人不得其事,事不得其人”的现象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进一步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是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根本性任务。

三、大力推进整体性人才资源的开发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形成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新格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党管干部原则在新形势新情况下的深化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有利于使人才工作更好地为全党工作大局服务,有利于在党委领导下,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和积极性,形成人才工作的合力,有利于把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与整个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联系在一起,推动有关重大方针政策的全面落实。因此,要使我国人才资源开发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们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个人才市场、两种人才资源,着力建设好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将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才资源强国。要坚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重点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要坚持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要坚持以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选拔为重点,按照分类分层管理的原则,实行重点带动、整体推进,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发展。要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为根本出发点,把人才资源开发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要坚持和深化改革,坚决冲破一切妨碍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人才发展的做法和规定,要以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公务员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工资福利制度改革为重点,不断创新完善与新世纪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和人才管理体制。要建立健全人才聚集机制,广纳群贤,用事业、感情和适当的待遇来吸引和凝聚人才,切实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各类事业中来;要建立健全人才竞争激励机制,确保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增强用人制度的活力,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建立健全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打破人才的身份、地域、部门、户籍等限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建立健全人才创业机制,鼓励竞争,支持创业,积极为人才创业排忧解难;要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加强人才市场建设,提高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要坚持市场配置和宏观调控相结合。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向市场竞争主体转变。按照有关规定,逐步开放民间资本、外国资本对人才市场的投入。注意引导人才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改革和完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促进人才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信息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形成。通过各种调控手段和采取有效措施,对人才流动加以正确引导,使人才的配置更趋合理。解决市场通用性问题,打破部门、行业分割,逐步实现对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经营管理者市场相互之间的有效贯通,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市场。要加强依法管理。完备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法律法规,强化对人才市场的有效监管。健全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加强对人才流动中的知识产权、商业秘密保护,保证人才流动开放性和有序性,营造公平透明、竞争有序、规范运作的市场环境。要推进市场服务。针对群众的普遍反映,着力解决信息不畅的问题。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发展完善网络人才市场,建立全国人才公共信息网。做好全国人才市场信息工作,进一步发展完善信息制度,制定统一的人才市场信息指数体系,及时准确地反映人才市场变化情况,引导人才合理流动。

贯彻“四个尊重”方针,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与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促进形成关心、爱护、理解、信赖人才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各类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