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时间:2022-10-30 10:36:00

导语:试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试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内容摘要:200*年,在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业增产,农村经繁荣,农民增收。三农问题的解决呈现良好的态势。然而在未来,我们又该何去何从?本文认为应该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去寻找和发掘持续发展的源泉,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并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以供决策和改革进行参考。

关键词: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农村教育人力资本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概念的提出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是在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人力资本理论以及舒尔茨为代表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于20世纪50年代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传入我国,至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理论界对“人力资源开发”,公认的定义为: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充分,科学,合理地发挥人力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数量控制,素质提高,资源配置等一系列活动相结合的有机整体。国内学者以此定义,提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若干观点,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的贺娜认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是指在对全体农村人口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以农民为主的不同农村人口类群中的质量(知识和技能)差别①。有学者认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是充分利用和发觉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高效和优化发展②。还有学者认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是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含生殖健康)等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

综合以上观点,本人认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是指:充分,科学,合理发挥农村人力资源(农村劳动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效潜能,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认真分析,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数量和质量上进行有效整合的动态发展的过程。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分析

依本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定义,笔者认为主体有两类:一是在这个‘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实施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开发者,包括各级政府,村民自治组织,农民的专业合作社,各种技术协会以及市场中介(企业,职业介绍所,劳动力市场等)。二是在这个‘动态发展过程’中的被实施者,被组织者和被开发者,包括全体农村劳动力。

(一)政府,村民自治组织,农民的专业合作社和协会以及市场中介

⑴政府,作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之一,从国务院,省,市县,以至乡镇一级,分清他们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从布局到实施的地位和职能尤其重要。例如,湖北省,该省省政府统一布局,以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为中心,2003年3月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示范县建设,确定赤壁,随州等11个县市成为首批试点,3年来各地同步建设试点乡镇194个,试点村和基地达683个,各试点县市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枣阳建立起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基金,汉川形成了基地+培训人才+市场开发的运行模式,洪湖建立农村人才市场交流集市,这些为该省建立符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发挥了重要作为,也提高了全省农村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水平。(注:这里的人才开发经验可为我们进行全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经验,邓小平经常提的人才资源就是指人力资源中的优秀和杰出的那一部分)⑵村民自治组织,专业合作社和技术协会,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实施者和计划的承担者,通过他们可以把农民有序组织起来,凝聚民情民心,提高农民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大大缩短开发的时间,促进人力资源的发展,有利于对农村人力资源的认真分析,以便决策者对其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使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⑶市场中介作为一股社会力量,他们的参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三农问题成为焦点的今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的很多三农学者,在对解决三农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纷纷把目光转向了研究市场中介对三农的作用,企图从三农问题之外去寻找答案,这足以说明市场中介的作用。具体的说,以各类人才市场为例,我们知道,我国的劳动力的流动,几千万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流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其中,各类人才市场对农民工的有序流动和规范起了重要作用。(二)全体农村劳动力作为被开发的对象,其是人力资源的基础地位和突出地位,我认为这是毋庸置疑的。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说到底是农民太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太大,而我们讲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也就是基于这样的一个严峻事实去开展。全体农村劳动力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马克思把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分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里生产资料称为物质资料,劳动力称为人力资源,所以本文所讲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要就是农村劳动力的开发是有理可依的。

农村劳动力是指农村地区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对具有劳动力的年龄,我国规定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据最新统计,我国目前有4.82亿劳动力,按职业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农业劳动者,主要包括务农者和以农为主兼营其他业者;第二类是农民工;第三类是农村中不拿财政工资而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乡村干部职业人员;第四类是受雇者和其他劳动者,包括受雇于合伙,合股和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和合伙工商户等非集体非国有企业的农村劳动力。第五类是农村中的企业经营者群体,包括乡村集体企业的经营者,个体合伙企业经营者,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经营者以及三资企业的经营者③。依此,笔者认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也就是要针对这五类群体进行选择性开发和整体性开发。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巨大,劳动者素质水平低下

这是学界的共识,也是我们进行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和开发的一个突破口。当前,我国农村中的4.82亿劳动力,有剩余劳动力1.5亿,农村人力资源水平低,素质差,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严重滞后,处于未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问题,其后果是人力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低效配置,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差距较大.从数量上来说,我们的人力资源确实太大了,如果照说的人多力量大的话,那么也不失为一笔宝贵的财富。然而到今天,人口却被视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包袱,成为社会问题,特别是我们中国。从质量上看,却不能不令人担忧,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报告》,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有文盲8699.2万人,其中四分之三在农村,我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两项平均不到初中2年级的水平,相当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比韩国低4年。而报告也指出我国每年有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④。在中国研究网上看到的一组数据更足以说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低:在农村4.82亿劳动力中,小学以下占40.31%,初中文化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1.62%⑤。近年来由于受到比较利益的影响,农村中许多初中毕业生毕业就外出打工或在家待业,而且这个现象也越来越突出。显然,这样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水平是很低的,根本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和素质水平是迫在眉睫啊!

(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投资主体缺位从当前看,国家是作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国家通过对财政的预算和决算,统筹农村科教文卫的经费支出比重。由于以前的认识不足,造成了今天人力资本建设设施的薄弱,与当前的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所要求的基础及其不相适应。特别是从人力资本的积累方式看,国家对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技术培训三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教育经费在农村的支出远远小于城市的,教育资源大部分集中于城市,农村在师资等方面更是薄弱。从我国的农村教育状况看,教育的供给与农村的实际需要脱钩,农村教育过分依赖国家,造成了投资主体不明确,资金来源方式单一,投资力度不强。

(三)农村劳动力自发,无序流动,组织化程度低我国农村劳动力尚处在自发的阶段,农民外出打工组织化程度低已是不争的事实。2004年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很少有组织的外出打工:在2003年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中,有组织的仅占3.3%,41.35%的劳动力是在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带领下外出打工的,54.4%的劳动力靠自己找门路外出务工⑥。可见组织化程度之低啊,令人甚忧。提高劳动力的组织化水平刻不容缓。

(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产业开发,结构调整结合不严谨

过去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只是一个空乏时鬓的口号,具有随机性,盲目性以及重硬件轻软件,重形式轻内容,一些地方不积极配合全国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甚至个别地方为了短期的利益,当前利益,不愿意投资农业,没有响应中央的号召,与农村产业化相脱节。

(五)政府,自治组织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观念淡薄,组织不力

长期以来,政府,村民自治组织都是重自然资源的开发,轻人力资源的开发。片面追求速度,注重快出实效的项目,哪些地方容易出政绩就重视哪。而相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来说,自然资源的开发能在短期内出效益,因此成为各级政府大力开发甚至无尺度的开发的对象,重物轻人的思想根深蒂固。缺乏科学的认识,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观念淡薄。

(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制不健全,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设滞后

由于农村法制建设滞后,农村劳动力中五类群体的利益常常受到侵犯。特别是农民工,农民工各方面的问题正在受到国家,社会,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如保险,卫生,健康,子女的教育,工资被拖欠等。陈锡文甚至把三农问题演绎为四农问题,其中就是多了一个农民工问题。长期以来城乡二元体制的户籍制度,人为的造成了对农民工身心的伤害,歧视农民工,城乡二元严重对立。除此,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没有构建,无序的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源开发的市场机制,法律机制,竞争机制,教育机制,激励机制等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在体制性因素。

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措施和途径

(一)加强农村教育改革,夯实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人力资源形成与提高的根本途径是教育,这是学界的共识。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不了的”⑦。现在13亿人口的中国,教育搞上去了更是优势明显啊。由此可见,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总体思路和途径应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成人职业教育,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以多形式多途径多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推进农村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实现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相结合。从农村教育和建设源头,体制寻找突破口⑧。使教育产业在农村有新的发展和大的突破,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改变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消除城乡教育差距,夯实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二)明确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确保人力资本投资到位国家作为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之一,在投资主体中处于中心地位和支配地位。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改革也遵循市场机制原理,以市场为导向,出现了教育的新趋势,教育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社会力量办学日益增多,一时间城市里面出现了私立的学校,技术培训中心等。可是在农村却是空白,没有人愿意投资在农村,政府的大量资金也是投入到城市,这样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缺位。为此,作为国家代表机关的政府理应而且必须承担起责任,落实国家科教兴农方针。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的人力资本投资,明确自身地位,引入竞争机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建立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新的机制,这种机制应该是政府在其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有进有退,形成政府——社会力量——劳动者三位一体的投资体制,确保应有资金的稳定,扩大和吸收社会闲散资金。

(三)构建农村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组织化水平

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构建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步出被动局面的重要一步,是以市场为导向对人力资源进行认真分析的第一步,能有效的引导劳动力的有序流动。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影响,农村劳动力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要求,歧视农民工的现象较为普遍,所以构建新的劳动力市场和规范现有劳动力市场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是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除了政府外,农民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合作社,技术协会等)在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中和农民的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日本为例,日本对农民的教育工作,主要是由农民组织农协负责的,农协自上而下形成连贯体系,为农民提供各类信息等⑨。通过组织化教育,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劳动者会积极响应市场中介的引导,自觉地参与到各组织体系中去,寻求合作,有序外出,提高和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政府要帮助农民组织起各种合作社和专业协会,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夯实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组织基础。

(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产业开发相结合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我国农民已经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各级政府应制定长远规划,创建适合农村情况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模式,将人力资源开发与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结合起来,在组织上鼓励农村劳动力与农业企业相结合,发展多种经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使人尽其才,人尽其能,促进人才在产业,地区,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和分布⑩。做到人与项目,人与产业,人与市场相结合。

(五)政府要转变资源观念,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一方面,各级政府要转变资源观念,从传统的重自然资源轻人力资源的思维误区走出,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观。政府应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调控投资,公平资源分配。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个人的就业观念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要求而转变,对就业的期望应尽力而为,适己而为不能盲目,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懂得社会主义条件下,各行各业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只是分工不同而已,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在法律面前权利与义务是平等的。

(六)健全和完善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有关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政策,可以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保驾护航。在农村,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村民自治的逐步完善,为农村人才成长河创业创造了条件。然而如上文所述,如何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护农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农民工的权益,还有其他三类劳动力的权益,关系到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要求做到规范政府行为,规范劳动力市场,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行政法规,保证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投资,克服这些领域单纯的私人投资在此方面的负影响;人大应加快有关农民工权利的立法,还有关于农村政治领域的立法,城乡体制破除方面的立法等。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为劳动者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这样才能消除农村人力资源过程中的制度障碍。才能夯实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基础。

五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使农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惟有从源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抓起,才会有活水注入农村经济的大河,三农问题才能真正解决。因此必须大力挖掘农村拥有的富的人力资源的潜力,顺应我国农村,农业发展从长期以来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转向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这一历史性变化,科学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加强农村教育等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投资,建立和完善三农法律法规的法律体系。真正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这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中国农业农村农民才能应对工业化趋势,市场化趋势,国际化趋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才可早日实现。

参考资料:

①《浅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增加农民收入》贺娜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社会科学》2002.10

②《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摘自《天府新论》2003(4)P74-76

③《党的农村政策》,资料网址:/lgb/readnews.asp?newsid=160

④《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教育部2003年2月13日公布

⑤“2004年农民培训暨中国农民大学发展研讨会”上,农业部主管农民教育的张宝文副部长提供

⑥中新网2004年5月23日电文,记者刘铮

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P120

⑧《中国农村人才发展报告》作者:李冰山戴红生郑范洙金洪山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网2005-2-23

⑨《农民组织是对农民进行教育的最佳载体》程同顺摘自《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四期

⑩《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