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劳动关系理论的创新及发展

时间:2022-07-05 10:07:59

导语:和谐劳动关系理论的创新及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和谐劳动关系理论的创新及发展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经济关系,不仅涉及劳动者与企业的经济利益,也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伴随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国劳动关系状况在不同历史阶段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力,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亟待创新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和谐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简要回顾与评述

我国学界对和谐劳动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从“三资”企业开始,研究成果多为调研报告。其后,陆续有学者从一般类型企业中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劳动合同法和劳动法视角下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劳企合作视角下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展开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2005年后论文和著作成果增多,出现了2005—2008年的高潮期,主要集中在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及其基本特征、工会和工会法视角下的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也有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度评价问题这类定量化研究成果。之后的研究逐步深化并拓展,有从劳资冲突法制化的角度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紧迫性的研究、对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及中国和谐劳动关系理论的梳理与思辨、对和谐劳动关系中劳资博弈的探讨、对合作性劳动关系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分析、对和谐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还有以深圳为样本对和谐劳动关系进行的研究、对转型期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进行的研究、从劳动法视角对和谐劳动关系进行的探讨、从社会发展视角对和谐劳动关系进行的研究,以及对企业和谐劳动关系评价进行的研究等。2011年,同志出席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会时指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政治、社会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学者结合新时代要求展开了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入。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理论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如关注了劳动关系呈现的新内容、工会与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对劳动关系的重要意义、工会视角下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研究等。总结国内已有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一些特点:一是以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范式研究的较多,采用经济学范式进行研究的较少,但劳动关系本身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与社会诸多方面的复杂问题,需要借助多学科研究方法与工具,加之我国经济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经济利益冲突是影响劳动关系和谐度的关键因素,因而迫切需要以经济学视角来进行解析;二是在劳动关系调整以及政府如何采取措施方面的定性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对劳动关系的定量研究相对缺乏。而面对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化的趋势,需要收集大样本数据定量找出影响和谐劳动关系的各变量,通过使用政策评估分析方法客观评估工会、三方协商以及规范劳动关系的相关法律实施效果,为进一步完善政策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二、和谐劳动关系理论创新的现实需要

创新和谐劳动关系理论的现实需求既有源自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自身的重要意义,也是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的需要。第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工资性劳动者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已成为就业人员的主体力量,意味着我国劳动关系涉及的劳动群体十分庞大,劳动关系越来越成为我国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社会关系。然而已有文献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资本的增长推动的,其次是TFP(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劳动的贡献最小。因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从劳动抑制向劳动深化的转变,提高劳动要素之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包容性增长的必要条件。第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基础。我国正致力于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而创新的基础是企业,企业的技术进步缓慢,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制造业企业主要依靠低劳动成本优势参与国际竞争,而历史经验表明,劳动成本过低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通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使企业用工成本回归正常水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第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实现中国梦的战略举措。从就业和收入分配角度来看,影响我国劳动关系和谐的因素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就业质量不高、劳动收入占比偏低、劳动者实际工资增速明显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速,这种就业与收入分配上的“资强劳弱”持续存在势必妨碍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唯有从微观层面,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入手,实现企业与劳动者的利益均衡发展,才能改变这种格局。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层面来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劳动关系总体上呈现出“资强劳弱”的演变趋势,由此引发劳动关系领域出现新特点,具体包括:劳动关系冲突加剧,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给改革发展稳定带来直接影响;劳动关系矛盾的主体已由国有部门向非国有部门转化、劳动关系调整已经处于从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转型的关键时期;劳动力供求的新变化和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导致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价值明显提升,维权意识提高,要求对劳动者提供更多的保护。党的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时指出,过去五年,我国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要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调协商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和谐劳动关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赖德胜等学者所著《和谐劳动关系论》一书,利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将理论和实证相结合,在归纳和提炼国内外劳动关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我国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主要因素,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建议,其对理论创新与发展的主要借鉴体现为:一是从劳动经济理论视角阐释劳动关系,丰富了现有劳动经济学研究内容。中国的劳动关系问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既不同于工业化国家,也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所区别,是现有劳动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该书提出在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劳动关系的“倒U型”变化规律,认为劳动关系演变的基本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之间的竞争,虽然技术与人力资本是互补的关系,但是技术进步会引起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的螺旋式替代。由技术进步推动的经济增长与产业转型,在前期和中期阶段将加剧劳动关系冲突:而劳动者人力资本积累和技能水平的提升,相对缓和了技术变化对劳动关系的冲击。原因在于教育通过改善劳动者的基本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等增加了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增加了劳动者在劳资谈判中的筹码,从而在“资强劳弱”的大环境下提升了其在双方博弈中的胜率;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使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效率更高,行为更加合法合规,在和企业谈判时,较高的文化水平也可以帮助劳动者深入分析用工合同的种种条款,通过事先预防来杜绝不公平合约的出现,从而避免劳动争议的产生。此外,政府在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三方协商机制、提升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和技能水平等方面所做的努力,推动和加速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的劳动关系转型。书中提出的劳动关系发展“倒U型”理论假说,与反映收入差距变化的库兹涅茨曲线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机理,这是该书在劳动经济理论上的一大创新。二是揭示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并提出和谐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该书选取汽车、建筑业以及电子产业中的典型企业展开实地调研和案例研究,分析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关系的影响,使得书中的理论阐释与实证互为补充。书中还展现了典型大国崛起过程中劳动关系的演变规律,对我国现阶段劳动关系的新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建立起国家和地区层面的劳动关系指标监测体系。跨学科、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结合使用,为劳动关系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三是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政府职责进行了阐述。该书提出,政府作为劳动关系矛盾双方之外的主要参与主体,是劳动关系的方向导引者、规则制定者、矛盾协调者、制度实施和监管者,参与从就业、劳动报酬、收入分配到劳动关系矛盾调解等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各环节,决定一个国家的劳动关系性质、状态、稳定与和谐程度等,因此政府在劳动关系治理中担负着重要职责,要着力建立健全更加科学系统的劳动关系法律和政策制度体系,强化劳动关系政策制度执行,通过推进就业优先战略保障劳动者充分就业和体面劳动,进一步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优化劳动关系治理的政策环境。

作者:刘向兵 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