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劳动关系探讨

时间:2022-07-10 10:59:29

导语:互联网经济劳动关系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互联网经济劳动关系探讨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经济模式产生了变革性冲击,不仅使传统经济交换中的买卖交换过程变得更为复杂和灵活,而且赋予交换对象、盈利模式和劳资双方相互作用的关系更为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削弱了劳资双方的依存关系。这对劳动者和雇佣者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笔者认为,互联网经济在本质上依然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只有深刻理解互联网经济运行的内在经济学原理,在加强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完善立法监督,才能够直击问题实质。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劳动关系;模式特点

1研究背景

自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逐渐渗透至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中指出,“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生活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这种共同生活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而互联网时代催生的生产力同样遵循着社会历史性规律,推动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进程。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共享经济研究中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9)》,2018年共享经济市场交易份额为29420亿元,平台员工数为598万,分别较2017年增长41.6%和7.5%;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7.6亿人,同比增长7.1%。互联网经济增长带动就业规模的同时,促使劳动关系由传统模式逐渐向新生模式转化。

2劳动关系的革新与转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传统劳动关系提供了释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时曾提出,劳动关系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意味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劳动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状况决定,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品的分配关系;劳动关系具有历史性,其产生和发展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传统的劳动关系模式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提供了平面的、线性的分析框架,互联网的技术基础是信息可以在不同的网络节点中传播,这种传播特性展使得经济交换活动跨越了时间可空间的限制,生产过程中各个要素被赋予了更为生动和虚拟的角色,满足了更广泛、更富有效率的经济活动交流需要。2.1传统劳动关系模式受到冲击。传统劳动关系的运作模式以工业化时代的生产企业为核心,由企业购买生产资料、雇佣劳动者生产商品,并将商品通过市场流通出售给消费者,形成“劳动者—企业—消费者”三者之间的雇佣和交换关系。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企业通过不断追加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方式扩大再生产,实现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以满足市场对商品和服务的所有权占有。而在互联网经济模式下,“劳动者—企业—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被“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共享平台—消费者”所取代,共享平台的存在打破了传统经济模式中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通过收取租金的方式将交易场所提供给供应商用于交易活动,由供应商和消费者进行交易时间和场所的双向选择,消费者的目的也不再仅限于获取商品的所有权,而转为获取商品的使用权。2.2互联网经济背景下劳动关系呈现的新特点。2.2.1劳动关系面临多样化选择。传统的劳动关系模式中,在一定时期内,劳动者力固定地被特定雇佣者支配,建立起稳定的劳动雇佣关系,成为特定单位的集体劳动要素成员。而通过平台的整合和媒介作用,互联网经济使劳动者可以一定程度上超越传统劳动关系对于人身的限制,同时提供丰富的就业资源,让劳动者在服务对象、服务时间可空间范围内有更为多样化的选择。2.2.2劳动关系的建立、解除和相互作用形式更为灵活。第一,劳动关系的建立形式带有明显的数字化特征。在传统劳动关系订立的过程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书面合同是劳动合同订立的必要和法定形式要件。而在实际司法裁判中,更多的案例展示了事实劳动关系发生的作用,书面合同则代表的是劳动关系成立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纸质媒介的作用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化信息的传递。以网约车、家教、家政等生活服务为代表的行业广泛采用网上建立劳动关系,甚至无需面对面的交流,只需通过平台上传身份证件和工作证明材料,就完成了雇佣关系的注册。传统劳动关系的解除不仅需要法定形式,还牵涉到诸如薪酬结算、劳动权利和义务的终止等。而经由互联网经济媒介建立的劳动关系的解除,在形式要件的要求方面就显得更加灵活。劳资双方欲解除劳动关系,只需要在实践行为上完成工作关系的终止即可。第二,劳动者在选择提供劳动的方式上有自主权。互联网经济下的劳动关系与传统劳动关系相比,雇佣者对劳动者及其劳动的关注点和考核衡量标准是不同的,这也是二者最显著的差异之一。网络平台仅对在其注册的劳务提供者完成工作的过程和成果加以监管和控制,而关于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则不设管理和控制。在传统的劳动关系模式中,雇佣者提供给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并交付劳动成果,劳动工具、劳动场所和所遵循的规章制度均取决于雇佣者,几乎没有劳动者选择的空间。而网络平台介入后,雇佣者和劳动者脱离了空间的限制,在完成劳动成果的前提下劳动者可以自备生产资料、自己选择工作场所。这是网络整合社会生产资源的必然结果。第三,劳动关系各方的相互依赖性减弱。互联网经济下的用工模式使雇佣者及其所占有的资本对劳动过程控制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和服务被流程化和具体化,成为一个个可以独立完成的工作任务。劳动者可以充分利用任务切割后的碎片时间自主控制劳动成果完成的进度,网络平台对此无法加以控制,也无法对其量化。此时劳动者的主观认同构成了对雇佣方忠诚度的主要参考因素,其中包括对工作自主性和灵活性的认同、对互联网平台交易规则透明度的认同和平台激励机制的认同。工业化大生产下资本操纵生产资料从而控制整个劳动过程的主动权被劳动者的自主选择所颠覆,平台对劳动过程的控制与劳动者自主工作并存。2.2.3劳动报酬支付的形式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在市场经济内,劳动者将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出卖给资本家,劳动者在得到劳动价格的支付前,就让买者消费他的劳动力,因此到处都是工人给资本家以信贷。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劳动者作为“垫付”使用价值的一方,在劳动报酬的索取中难以占据主动权。网络平台的介入使薪酬支付的时间间隔缩短,降低了劳动者被恶意拖欠和扣减工资的风险。

3互联网经济催生的劳动关系新风险与重点对策探讨

互联网经济在搭建共享平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解放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弱化了雇佣者与劳动者之间的依存关系,但这种“新型的劳动关系”对雇佣方、劳动者来说其实是一把“双刃剑”。雇佣方无法面对面对劳动者的身份、经历的真实性进行甄别;劳动者获得了相对的时间自由,但可能其权益在无形中被侵害;而在软环境支持方面,现有的法律和社会保障体系暂时无法及时跟进完善。雇佣者、劳动者、法律政策制定和执行部门如何保证雇佣双方的权益免遭冲击,这是本文最后的落脚点。3.1互联网经济催生的劳动关系新风险。3.1.1劳动者的风险。首先,劳动者工作的稳定性受到挑战。这种挑战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劳动者的工作岗位本身变得不稳定,二是劳动者的报酬变得不稳定。在互联网时代,不稳定的经济模式变为一种新常态,传统的劳动关系和组织形式正在慢慢被打破,劳动力的供需成为流动的“液态”模式。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不确定”成为一种新常态,传统的长期雇佣形式正在遭遇瓦解,劳动者可以有多元化的择业选择,同时承担多元化带来的后果。企业越来越难以把握员工流动性的发展规律,从而倾向于降低人工成本中的固定支出,转而激励员工获取更多的“绩效收入”;另外,网络平台经济的竞价规则多由平台自己制定,平台固定地按比例收取佣金,这些成本最后都将摊薄至劳动者身上。其次,互联网经济可能导致更隐蔽的“劳动剥削”。在网上交易时,雇佣方和劳动者无法当面考察,大量的劳动者不得不遵守平台交易规则,将个人信息和证件信息大批量地暴露在互联网的监控之下,这种互联网监控可以视为是一种变相的“剥削”,劳动者充当了被选择的对象,在信息交换上处于不利地位。还有一种更加显而易见的“剥削”:平台降低了交易的显性成本,雇佣方可以将线下执行的工作任务转为线上执行,承包给大众网络,特别是在校学生,在创业型企业中充当了免费劳动力。3.1.2雇佣者的风险。在实体经济运行中,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关系有劳动合同的保障,劳动者以企业为主要工作单位,形成了明晰的劳资关系。而网络平台上的劳资关系相比而言所受限制大大减少。对于劳动者而言,网络平台上的雇佣方之间并没有明显的优先之别,企业对员工的控制力减弱,甚至面临劳动力流失的风险。议价能力的下降导致企业的雇佣成本升高,为了争夺劳动力资源,企业不得不以更高的薪酬福利吸引劳动者。另外,为判断劳动者的身份以及其是否能够胜任劳动任务,除网上注册信息外,企业不得不另通过其他方式实际考察劳动者的资质和职业道德,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管理难度和运营成本。3.2重点对策探讨。互联网经济下的劳动关系是基于平台进行利益交换的劳动关系,其依然离不开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只有深入问题本质,科学认识互联网经济、认识网络平台,善于利用大数据和信息科学,加强立法和执行力度,才能够发挥互联网经济的灵活性,促进劳资关系的合理健康发展。3.2.1加强对信息社会中生产关系的认识,深入理解网络经济下的劳动交换过程。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生产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创造出物质产品,还包括艺术内容、信息产品和服务等虚拟产品,劳动交换的对象也从交换物品逐渐扩大到提供精神产品。劳动者提供无形精神产品的过程与提供物质产品的本质是一样的,都需要遵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传统经济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同样存在与互联网经济中,劳动者在平台上提供的剩余劳动价值依然会被资本家所侵占。只有理解网络经济活动中信息商品的交换过程,才能够看到问题的本质,才能够更深刻地剖析互联网经济中劳动关系存在的失衡。3.2.2加强立法的理论研究。经济活动网络化、信息化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加强政府和法律的监督引导作用。这需要两个层面的支持。首先,对于互联网经济活动的立法和执法建立在对互联网数据的获得和分析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有专业人员和数据设备来支撑;其次理论研究需要不断跟进。对于零工经济、互联网经济中劳动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目前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初级,不利于立法背后的学术研究。因此,推进立法进程,首要的条件就是透彻分析互联网经济背景下的经济活动案例,形成学理性分析,为制度的建立提供科学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刘皓琰,李明.“网络生产力下经济模式的劳动关系变化探析”[J].经济学家,2017(12).

[3]林涛.“生产力视角下的互联网经济初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11).

[4]陈微波.“共享经济背景下劳动关系模式的发展演变——基于人力资本特征变化的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6(9).

[5]魏益华,谭建萍.“互联网经济中新型劳动关系的风险防范”[J].社会科学战线,2018(2).

[6]任洲鸿,王月霞.“共享经济下劳动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以滴滴司机与共享平台的劳动关系为例”[J].代经济研究,2019(3).

[7]孙亮,吕丹妮.“共享经济系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作者:解蓬 单位: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