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劳动关系新理念新举措

时间:2022-12-24 02:47:13

导语:和谐劳动关系新理念新举措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和谐劳动关系新理念新举措

摘要:新时代是国家治理与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新理念、新举措。重庆市渝北区在全面推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工作,在基层调研、源头预防、监督协调、分类治理、矛盾调处、多元参与等方面积极作为,探索出一条既具有时代特色与示范意义,又符合渝北区地方客观实际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制度机制与发展模式。

关键词: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渝北区

一、问题提出

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并作出工作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精神,扎实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使全国劳动关系总体保持了和谐稳定。进入新时期,随着国家治理理念、治理体系和治理方略的不断转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应该最直接、最鲜明、最有力地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承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实质的创新和提升。重庆市渝北区作为重庆市第一经济大区,认真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做好新时代劳动关系工作的精神,扎实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使全区劳动关系总体保持了和谐稳定。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政策演变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关系工作,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作出了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都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2015年3月21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明确了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这是指导新时期劳动关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2017年党的报告指出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该项重大政策和国家治理方略的延续,也是承载多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实质的创新和提升,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

三、当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

经课题组与重庆市渝北区相关职能部门调研发现,在新时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一是新常态下带来劳动关系协调新压力。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劳动关系不稳定性增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劳动摩擦、纠纷增多。一些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权益的问题还时有发生,调解仲裁案件、劳动监察案件处高位运行,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任务仍然很繁重。二是新的生产方式增加劳动关系协调新难度。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劳动关系灵活性不断增强,以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形式灵活为代表的新用工模式对传统劳动关系形成冲击。部分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双方之间不同于传统的用工制度,给劳动关系协调带来新难度。三是劳动关系各类不规范情况依然存在。比如,劳动合同签订仍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在部分小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仍然存在不签订劳动合同情况。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存在劳动合同短期化、劳动合同排除劳动者主要权利、用人单位单方面留存合同等现象,这些都极易引发劳资纠纷;社会保险缴纳随意性强,主要存在用人单位不参保、选择性参保、低基数参保、长期欠缴保费等情况;企业在搬迁、改制转型等过程中不规范或因涉及司法查封、冻结等情况,导致一些具有相同或相似利益诉求的职工串联起来,形成群体性的劳动争议。四是部分劳动者维权出现极端性。劳动者到企业堵大门、拉横幅,到党委、政府上访,到街头静坐甚至跳楼等行为,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在部分劳动关系争议案件中,劳动者通过新媒体和新技术,使得案件短时间迅速扩散、发酵。媒体的密集报道使其纠纷迅速解决,给更多人带来了示范效应,使劳动者极易效仿而采取极端化行为维权。

四、新时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理念新举措

1.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应当注意的几个基础问题一是要深刻认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意义。习指出:“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首先要深刻认识到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劳动关系的和谐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企业只有劳动关系的高度和谐,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企业才能在良性循环中持续健康的发展。三是要精准把握劳动关系和谐的内涵标准。按照马克思哲学的观点,劳方和资方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双方既有斗争性也有同一性。因此,传统对抗型劳动关系理念认为劳动关系主体之间地位不平等、权利义务不平衡,对抗和冲突是劳动关系本质。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用工制度的不断变革,新时代劳动关系的本质正在从传统的冲突和对抗向尊重产权、重视规则、维护诚信、突出合作、追求共赢根本转型。在这种转型背景下,我们在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更要精准把握劳动关系“和谐”的标准。“和”由“禾”和“口”组成,其本身的含义是指人人都有饭吃。“谐”由“言”和“皆”组成,其本身的含义是指人人都能说话、发言,表达自己的意愿。这两个字放在劳动关系中,“和”字是指要切实解决好劳动者的待遇问题,“谐”字是指要切实解决好民主的问题。因此,“和”是我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的,“谐”是我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只有切实解决好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劳动关系才可能和谐。四是要深刻剖析劳动关系矛盾不断产生的真正原因。只有深入分析劳动关系矛盾产生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综合施策,真正推动劳动关系和谐健康地发展。劳动关系矛盾是社会关系矛盾的具体体现,劳资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才推动着事物向前发展,这是劳动关系矛盾发生的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劳动关系矛盾凸显还有一些具体的原因,即:(1)现行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在许多方面与劳动关系发展现状已极度不匹配。虽然,我们国家已由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计划经济的许多理念仍影响深远,计划经济的一些具体制度仍在贯彻执行。我们“高、大、全、稳”统一的、高水平的、稳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与当今市场经济中劳动关系多元化、灵活化、复杂化的变化不相适应;(2)劳动用工管理过程中缺乏可执行的具体标准。劳动用工过程中的标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国家制定的基础性的法律政策和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具体流程标准。但是,我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政策纷繁复杂,实际上造成了适用的严重困难。而企业由于没有事先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约定标准,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缺乏标准,很难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劳动争议的发生,通常会因为管理不当和矛盾处理不当而引发争议;(3)对劳动者的重要性及劳动者利益分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践中,企业在重大改革、合并、分离、破产等过程中,常常重视资产处理,忽略人的安置和利益分配,使得矛盾更加尖锐和激化。五是要走理性化、法治化、系统化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道路。我国当前劳动关系矛盾具有燃点低、触点多、传导性和对抗性强的显著特点,劳动关系的协调和治理绝对不能以个案“暂时的和谐”“和稀泥”为简单目标,必须回归理性,恪守劳动法治理念,充分关注和重视个别劳动争议处理结果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实现劳动法律在优先保护劳动者的同时有效兼顾用人单位的合理利益,并在劳资双方之间实现某种程度的利益平衡,有效发挥劳动法律应有的社会保护和社会促进功能,为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的生产性功能提供充分保障,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真正的创新和贡献。2.渝北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可采取的若干具体对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对辖区内劳动关系的现状和问题有充分、准确的认知。除了通常的工作统计和报告之外,对劳动关系现状和问题的调查研究还应该重点围绕以下几个重点内容进行。一是探索研究新时期劳动关系的新形式、新特点。我国的劳动用工从计划分配转为市场调节带来的影响与新时代互联网等新技术给劳动用工带来的影响形成了叠加效应,而相关的调整机制并未能够作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在新时代,多元化、复杂化、灵活化的劳动用工形式究竟与传统的劳动用工有何不同,决定了对新时代劳动关系的调整是否能够继续适用传统的劳动关系协调治理机制。比如,可以充分利用渝北区仙桃数据谷入驻企业资源,探索研究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劳动用工生态治理与传统劳动用工的不同及其需求等。充分发挥中国(重庆)人力资源产业园这一人力资源聚集发展高地的作用,探索研究各种新型人力资源服务模式下劳动用工的新形式、新特点以及对相关法律政策的新需求等。二是梳理不符合当前实际或者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标准。为适应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制度设计已经做出了新的整体性调整,特别是2008年的《劳动合同法》和2011年的《社会保险法》构成了新时期调整劳动和社会保障关系的基础性法律标准。人社部也陆续整理和废止了一些以前的标准,重庆市也进行了系统的地方立法清理工作,但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与最新的法律规定相冲突或者不符合社会现实的政策标准在执行。准确找出那些不符合实际或者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标准并充分论证对其进行调整的必要性和具体方式,然后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切实调整这些标准,逐步推动建立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更加灵活多样的多层次、不同的劳动保障标准。三是做好劳动关系运行矛盾风险的摸底排查。随着国家改革进入深水区,劳动关系领域涉及的风险和矛盾也越来越复杂多样,而且处理难度越来越大,提前做好风险矛盾摸底排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对此,有几个需要特别重视的焦点问题:(1)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和产业转型升级、环保整治力度增强等多种因素背景下,企业关闭、停产、转产、搬迁等导致职工待遇变化和职工安置过程中极易发生的群体性争议,对此应该对相关情况提前了解、及早应对;(2)对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进行充分的摸底调查。实践中,有一些企业因长期未签订劳动合同,现在因为各种原因想签时却面临着诸如应该签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还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否应该支付未签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等问题不知如何解决。这些企业面临的是系统性的问题,一旦处理不当,也极易引发群体性的劳动争议;(3)与社会保险相关的矛盾风险。社会保险领域矛盾的形成有复杂的历史和政策原因,在当前社会保险费征缴改革的背景下,社会保险费统一由税务机关征缴将会使社会保险领域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迅速爆发出来。其中比较突出问题有两个:一个是不缴,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养老保险,另一个是少缴即没有按照法定的缴费基数缴纳。由于用人单位当初缴纳社会保险费是经过征缴机关核定的,这个具有长期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便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巨大隐患,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对劳动关系中的这些矛盾风险,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并建立预警机制和处置方案。3.加强从源头预防劳动争议的发生社会法范畴中的劳动关系治理具有典型的社会公共政策属性,现代公共政策强调源头干预,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从源头干预和治理的方法论具有较强的合理性,预防劳动争议的发生远比解决劳动争议要重要。一是加强普法教育和宣传引导。要进一步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宣传责任制,各有关部门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和方式普及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要重点向管理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进行宣传,可以针对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采取以案释法、宣传培训等方式,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引导劳动关系各方主体知法、懂法、守法。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到普法宣传中去,引导劳动关系各方主体增强互信、走向合作、共赢的道路。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开展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和园区的培育、评价和推荐工作,通过劳动和谐关系企业创建活动,引导辖区企业规范劳动用工管理,营造和谐劳动关系,对违法行为进行公开曝光,增强对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违法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二是提高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目前,劳动关系中有一些特殊的矛盾无法从法律政策上得到解决,但人性化的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矛盾的发生,因此,加强用人单位的管理,有助于预防劳动争议的发生。要切实履行好对用人单位的监督管理职能,指导和帮助广大用人单位正确理解并严格执行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指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特别是用人单位的离职管理制度,畅通用人单位内部劳动关系矛盾的反映渠道和处理渠道,使用人单位内部的劳动争议预防和处理机制真正发挥作用,提高广大用人单位预防矛盾的能力,及时发现和处理劳动关系的风险和矛盾。三是加强对劳动者的培训,提升劳动者的职业素质。渝北区是重庆的经济大区,有数量庞大的劳动者群体,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农转非人员和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更加追求体面劳动、发展机会和市民化,但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优势并不明显,而且法治观念和意识相对淡薄。因此,需要加强对劳动者的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和竞争力,帮助其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同时增强其维权意识和对法律法规的正确专业认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通过诚实劳动实现职业发展,在遇到劳动争议时依法、理性维权,而不是采取不切实际的、过激的方式谋求不正当利益。四是完善和加强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党的报告提出通过“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双方通过平等协商,以法律文书的形式确定权利义务,并作为处理纠纷的依据。这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通过民主的方式解决劳动关系矛盾的最有效途径。要引导和保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CHINALABOR劳动关系过集体协商、个别协商和民主协商等多种方式,在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范围内,对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政策没有明确规定,但实践中又极易产生矛盾的,包括各种劳动保障标准,用人单位内部的各种管理流程、程序等,进行协商明确,然后形成集体合同、劳动合同、规章制度等法律文书,作为用人单位日常管理中的规范和依据,达到预防和减少劳动关系矛盾的目的。4.加强对劳动关系运行的监督协调对相关主体执行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政策的过程进行有力监督,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措施和保障。一是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切实履行对企业制定劳动保障规章制度、订立劳动合同、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支付工资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参加社会保险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责,及时纠正企业存在的问题,引导企业依法用工,规范用工。二是要主动研判,做好预警预防。针对农民工聚集的建筑业、采矿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督促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约质量,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权益等各项权益。三是对国有企业改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搬迁及裁员、分流等方面的问题及早介入,积极引导劳资双方进行民主协商,督促企业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四是及时总结当前劳动关系运行的特征和劳动争议的基本情况,分析劳动争议的主要问题,将相关信息反馈给相关企业,有效指导企业规范用工。5.加强和完善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是化解劳动争议的最后一道防线,对劳动争议的调处应该尽量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提高劳动争议调处的效率,保证劳动争议处理的公正性。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推进。一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调解组织的作用。应该继续坚持源头预防、注重调解的原则,充分贯彻“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现有调解委员会和调解中心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调解案件的程序,选拔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调解员,保证调解结果的专业性和公正性。二是提高终局裁决比例,提升仲裁办案效能。提高终局裁决的比例可以有效防止用人单位恶意拖延诉讼程序,有效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因此,劳动仲裁机构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应该积极落实有关一裁终局的规定,有效提高终局裁决的比例,这样既可以提高劳动争议处理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仲裁本身的权威。三是积极推动裁审衔接和裁审标准的统一。一直以来,裁审标准不统一,严重损害了仲裁的权威,给劳动争议的处理带来了诸多困扰。为此,一方面要提高劳动仲裁的专业能力建设,另一方面就是要切实推动裁审的衔接,在受案范围、法律适用、程序衔接等方面加强裁审的沟通和衔接,切实解决劳动仲裁机构和法院裁判尺度不统一和法律适用冲突的困境。6.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综合作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仅仅涉及到劳、资、政三方主体,其他社会力量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力量,应该充分发挥其他主体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与劳、资、政三方形成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合力,共同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一是落实好“千名律师进企业•服务职工在基层”工作①。这是工会组织借助社会力量延伸工会工作手臂的一次有益尝试,是深化全市群团组织联手打造法律援助工作品牌的一项重要举措。志愿律师将履行普及劳动法律知识、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协助规范用工行为、及时调处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等“五项服务”基本工作职责,搭建律师与职工互联互通的桥梁和纽带。二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强普法培训工作。在政府普法培训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向专业培训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普法培训工作,提高劳动关系主体的法律意识。另外,中国(重庆)人力资源产业园是重庆乃至西部地区重要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聚集地,服务和聚集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数量也非常庞大,可以此为基础,通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相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进行普法培训,这样能够有效扩大普法培训的覆盖面并且能提高普法培训的针对性。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力量,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行业协会是发现现行劳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进而提出符合各行业特征劳动标准有关建议的重要力量。我国目前的劳动标准过于单一、过于刚性,对不同的企业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进行合理的区别对待具有充分的合理性。企业所属的不同的行业协会对本行业的劳动关系特征和企业对劳动标准的特殊需求有着更系统和精准的了解和把握。志愿者组织等在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志愿者组织是政府法律宣传和法律援助体系的有效补充力量,政府应该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和指导其进行登记备案依法开展活动,以便其更好地帮助劳动者维权。四是充分借鉴其他地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经验。虽然,劳动关系协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但其他地区特别是重庆本地其他区县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先进经验还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目前,重庆市共设立了首批三个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②,南岸区、九龙坡区特别是两江新区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探索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举措、新办法、新制度、新机制和新方法,,值得借鉴学习。劳动关系一头牵着企业发展,一头连着劳动者权益,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劳动关系工作中,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完善和创新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新格局,推进和谐劳动关系法治化,统筹兼顾促进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权益,统筹兼顾职工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坚持劳资两利,把握好平衡点,努力促进企业和职工互利互赢,保障劳动关系和谐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