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价值劳动研究
时间:2022-11-09 11:05:16
导语:创造价值劳动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引导我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思想,而劳动价值论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中的重要部分。我国当代所遇到的困难与瓶颈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已截然不同。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的不断升级,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等都对劳动价值理论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要拓展劳动价值论,就要认定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观。同时要坚持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活劳动创造价值。
关键词:劳动;劳动价值论;科技劳动;服务劳动;管理劳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层次创新,价值创造的形式也在不断丰富,以前被认为并不能创造价值的劳动现在反而成为价值创造的主力。过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解决了很多的经济上的困惑,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理论。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先前对于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已经不合时宜。处于新时代的我们应该联系时代特征,进一步发展劳动价值论。同时,还应当加强对马克思理论的认识,不断为劳动价值论增加新元素,从而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本文在继承马克思的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观点的基础上,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范围进行拓展。
一、劳动的形式和范围
改革开放在为我国经济带来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亟待解决的困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在这种新的经济环境下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当今时代,劳动出现了很多和以往不同的新景象,劳动的形式和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新兴劳动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一)生产物质商品的劳动
生产性劳动是创造社会有形财产的劳动。学者李玉珍和赵明勋在文章中提出,不管是物质产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的生产还是为了满足提供这些生产的劳动者的需求的生产,这些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
(二)服务劳动和科技创新劳动
丁娟、乔延清两位经济学者在文章中提出要对社会主义劳动创造价值的范围进行扩展,他们将科技创新的劳动也视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并提出它“部分的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的又对以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过去,服务劳动一般被隔离在生产之外,而现在,服务劳动逐渐开始独立存在。并且,服务者自身的知识储备越丰富,为别人做出的服务可以创造的价值也越多。两位学者认为,结合时代背景,应当把服务劳动和科技创新劳动也归结为创造价值的劳动。李维华、张俊英也提到了类似的问题,他们认为研究科技劳动和价值创造的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并提出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陈青松和李育芳两位学者对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范围进行拓展,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此外,他们还提出科技劳动、管理劳动都属于生产性劳动。
(三)生产有形和无形精神商品的劳动
程恩富、顾钰民两位经济学家在一些文章中探讨了哪些生产性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除物质生产领域可以创造价值外,非物质生产领域也是可以创造价值的。那些在精神上服务来满足人们需求的劳动,同样是创造价值的。学者李燕在其文章中也对活劳动的范围进行了拓展,认为先进科技的劳动和管理人员的服务是创造价值的。周俊在《坚持发展劳动价值观》中说到,为生产提供有效服务的劳动,都是可以提供价值的。张才学和丁梦莹两位学者在文章中提到由于医务劳动投入花费大,医务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高,所以创造的价值也高。
(四)从事有形和无形商品场所变更的劳动
张思锋和马新文两位学者在文章中说到流通领域的劳动创造价值是劳动理论中不能被忽视的。缺少了流通领域的劳动,生产领域就不能完全的创造价值。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经典研究
在马克思有关劳动价值理论的著作中提到这样的一些论点:服务劳动创造价值。服务部门由两类组成,一是有某种技能的;二是在无形中服务满足了人们,马克思把提供这种的劳动也归结为创造价值的劳动。他指出:“生产劳动可以归结为生产商品、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而商品、物质产品的生产,要花费一定量的劳动或劳动时间。一切艺术和科学产品、书籍、绘画、雕刻等,只要他们表现为物,就都包括在这些物质产品中”。
(一)马克思关于科技工作者劳动的研究
马克思论证了科学产品属于商品,科学劳动也可以创造价值。马克思指出:“直接劳动在量的方面降到微不足道的比例……同一般科学劳动相比,同自然科学在工艺上应用相比,……却变成一种从属要素”。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主力军。而且科技知识本身是无法形成价值的,要借助于人的劳动,离开这个中间环节是不行的。
(二)马克思关于服务产品的劳动和
管理劳动的研究马克思认为管理劳动为生产劳动,肯定了其能创造价值。服务产品的劳动也是能创造价值的,原因就是它们都是通过劳动得到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劳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能成为资本的职能”。这一部分,马克思就是认为管理劳动属于创造价值的进程中,并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创造价值的活劳动存在范围的拓展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精神上的无形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份额不断攀升,人们开始逐渐追求精神方面的发展,与其相适应的劳动也越来越侧重于精神方面。这类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
(一)科技劳动
当今时代,有很多的科技工作并没有直接进入物质生产领域,他们远离生产过程,所以他们创造价值的属性就不容易被发现,但这些劳动确实是创造价值的。如今,市场规模和运行变得越发重要,流通领域的劳动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我们就要把更多的目光聚集到这个领域,必须认识到流通领域的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以信息产业技术为依托的,如CAD/CAM、FMS及虚拟社会中的电子银行等一系列在数字化、信息化平台上进行的工作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二)生产服务产品的劳动和管理劳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者开始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实现各个方面发展。从生产和再生产的方面来说,这部分劳动与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生产有无法摆脱的联系,所以说把这些类型的劳动看作是创造价值的。在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中主要就是比较具象的劳动,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其实在非物质生产领域还有可以创造价值的劳动。并且现在新的社会情况下,这类劳动的地位更加突出。同样的,医务劳动也是可以创造价值的,这是比较特殊的劳动,相比较其他劳动来说,这种劳动需要的投入更多,所以生产也创造很高的价值。为创造价值的厂商给予帮助以满足其需求的非物质的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虽然说这些劳动并不依附于企业,是独立的一部分,但在实质上它还是为生产性经营的企业服务的,所以也是可以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只要劳动力参与的生产和再生产的非物质劳动都是可以创造价值的。
(三)生产精神形态商品的劳动
我们要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范围进行拓展,就必须意识到在非物质生产领域也有一些是可以创造价值的。对于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精神境界的需要,帮助人们对知识信息的获取的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现如今,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使得信息交流变得尤为重要,因此也推动了信息咨询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批专门为他人供职的劳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由此也促进了教育、旅游等方面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劳动都应当归于生产性劳动,创造了价值。
四、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随着产业分工的多样化,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劳动价值论中的一些观点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当今的科技发展形势,所以要对马克思当时所创造的一些理论进行提炼和补充。要深化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首先要坚持的一个前提便是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同时,必须要结合实际的情况,对创造价值的活劳动的范围进一步拓展,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当代经济服务。
(一)对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质疑
生产资料是不能创造价值的,从这一点上就可以分析出物化劳动是不能创造价值的。物化劳动是一个物,不能创造价值。因为生产资料不能创造价值,只能转移价值,而物化劳动又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因此,两者都不能创造价值。反过来分析,假设物化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就等同于是说生产资料是可以创造价值的,这是和我们的常识相违背的,劳动者的一次劳动只能创造一次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劳动者的一次劳动是不能重复创造价值,劳动过程结束价值的创造也就结束了。如果说物化劳动创造价值那就必须说劳动者可以多次创造价值,这是很奇怪的,劳动过程已经停止,那是怎么继续创造价值的呢?在生产的过程中,劳动者一次的劳动结束所产生的就有一部分成为了生产资料中的物化劳动,但我们不能单凭这一点就说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一样可以创造价值,这是没有理论支持的。活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已经创造过价值了,就不存在还有继续创造价值的。另外,如果物化劳动创造价值,那么其能创造多少的价值这也是很难说清楚的。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指向一个结论,那就是只有活劳动才可以创造价值。
(二)活劳动创造价值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
“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物化劳动转移旧价值”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一个很有分量的观点。马克思是劳动价值一元论的坚持者。有很多人认为生产资料是可以产生价值的,通过研读马克思的著作可以看出这是错误的,生产资料只能转移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只能是通过与劳动力的结合才有实现价值的可能。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就是活劳动才可以创造价值。
五、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当时所提出的关于劳动价值理论方面的内容不再完全适用于现在的经济社会,我们需要根据时展的潮流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范围进行拓展,这个范围可以拓展到科技劳动、生产服务产品劳动、生产精神形态商品的劳动和管理劳动领域,在这些领域的劳动是可以创造价值的,不只局限于物质生产劳动。当然,我们要一直坚持的一个前提就是物化劳动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因为生产资料是无法创造价值,只有活劳动才可以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
[2]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80.
[3]陈征.论科学劳动[J].当代经济研究,2011(06).
[4]张学安.学习劳动与劳动力价值[J].当代经济研究,2012(09).
[5]朱健.正确认识和处理劳动价值论研究中的几个关系[J].福建论坛,2008(05).
[6]张思锋,马新文.流通领域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J].理论探索,2005(05).
[7]卫兴华.关于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问题[J].经济学动态,2013(08).
[8]丁娟,乔延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及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7(03).
作者:郭琦 王雅彬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 上一篇:中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探析
- 下一篇:阳光体育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