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话剧导演艺术特征分析

时间:2022-07-20 10:23:21

导语:军旅话剧导演艺术特征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军旅话剧导演艺术特征分析

摘要:新世纪以来,军旅话剧艺术创作收获丰厚,军队各大艺术院团在不断深化的军队改革大背景下,以艺术的形式思索军队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推出来一批带有主创者深沉思考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在剧场性上所凸显的艺术效果充分表明了导演的重要作用,作品在导演艺术方面显出“努力提升作品的哲理思索”“用凝练的舞台语汇创造意境”“运用舞台假定性丰富舞台变现力”“营造幻觉剧场构筑观演间的真实交流”等突出特色,同时,也应看到作品在表现性语汇运用中,哲理体现略显不足,剧作整体质量的把握有待提升。

关键词:新世纪;军旅话剧;导演艺术;特征

新世纪以来,军旅话剧艺术创作收获丰厚,军队的各大艺术院团在不断深化的军队改革大背景下,深刻学习和思考军队变革的新方向、新需求,站在强军、兴军的新高度,以艺术的形式思索军队未来的建设和发展,针对我军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在剧作当中进行了勇敢的揭露、批判和反思,推出了一批带有主创者深沉思考的精品力作。军旅话剧的特殊定位决定着其独特的政治使命担当,因此,军旅话剧作品在正能量的弘扬、正面形象的塑造等方面有着必然的要求,这也是诸多剧作家在军旅话剧的创作上选择了正剧创作模式的主要原因。然而正剧这一剧种自身却有着不可逾越的局限性,黑格尔在《美学》第三卷中谈到正剧时说“处在悲剧和喜剧之间的是戏剧体诗的第三个主要剧种,这个剧种没有多大的根本的重要性”①。在黑格尔看来,这个剧种“或是不大经心诗的好坏而专努力打动单纯的情感,或是一方面提供娱乐,一方面着眼对听众的道德教益”②。也正是由于正剧的这种局限性,从某种程度来说,给我们的军旅话剧艺术带来一种不可回避的现象,即作品的剧场性对其戏剧性的超越。诸多作品,在剧场中赢得了观众的掌声或是泪水,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剧场性的演出效果,而非文本带来的戏剧性的艺术魅力。这些作品在剧场性上所凸显出的艺术效果充分表明了导演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这一点也恰恰成为本文思考的起点,力图通过对新世纪以来军旅话剧导演艺术的分析,探寻这些作品在导演艺术上呈现的新特征和新趋向,同时对军旅话剧的导演艺术存在的缺憾提出自己的观点。新世纪的军旅话剧导演艺术的总体特点是“再现美学”向“表现美学”的拓展,许多导演不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作表面形态的客观呈现,而是越来越注重对其本质内涵的开掘,不少作品鲜明地体现出导演主观情感的表达和主体意志的呈现。在表现形式上,导演艺术家对剧作中非本质的情节过程往往采取简化处理的方式,而把大量的舞台时间和空间运用在揭示事件深层内涵、本质特征、哲理思索以及历史内在意蕴的表达上,着力提高剧作的理性思索。在人物关系、冲突的处理上,则更强调、突出人物的心理空间、精神生活、情感世界的呈现。诗化语汇越来越多地运用在舞台上,舞台假定性的充分运用丰富了舞台时空的表达,幻觉剧场的气氛营22017年第1期(总第89期)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JournrnalofPLAAcademyofArt军旅文艺造构筑了观演间的真实交流,这种种特点都为新世纪军旅话剧艺术的创作带来新的生机,极大地丰富了戏剧的舞台表现力。

一、努力提升作品的哲理思索

理性思索的精神可以说是戏剧固有的精神,“剧场实践证明,观众并不满足于在剧场里仅仅喜怒哀乐一番,而要求剧场艺术感悟人生、洞晓人生,具有思索的品格、思辨的特征”①。黑格尔在论述戏剧时的第一句是:“戏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要形成最完美的整体,所以应该看作诗乃至一般艺术的最高层。”②这位哲人对戏剧给予了如此之高的评价,直接把戏剧艺术推向了诸种艺术的顶端,也说明了戏剧艺术属于崇高的精神活动,它要求在艺术表现的过程中实现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陶冶和涤荡。新世纪的军旅话剧创作中,导演艺术家们在着力提升作品的哲理思索、展现剧作精神内涵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原总政话剧团的作品《生命档案》(编剧:孟冰、王宏、肖力;导演:宫晓东;舞台美术设计:孙东)是以档案工作者刘义权为原型创作的主旋律话剧。作品从创作之初,其立意就在于颂扬这位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非凡业绩的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创作的出发点给主创人员带来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从这样的主题中如何寻找人性的深度和生命的价值,是主创者所面临的难题,特别是创作者所要颂扬的对象——刘义权是从事档案工作的,按照一般人的想象,档案工作大多是坐在办公室翻阅、整理档案,单一、枯燥,缺少动作性,主人公刘义权又是个平凡的普通人,没有英雄壮举和豪言壮语,在创作中很难找到戏剧的矛盾冲突和戏剧高潮。那么,导演是如何在舞台上让枯燥乏味的档案工作焕发出艺术魅力的呢?剧中有一个片断令人印象深刻,刘义权奉命查找失落的“红13军”的历史档案,当刘义权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这些将士牺牲时的照片后,从舞台天幕的后方,当年牺牲的战士们衣着褴褛、满身鲜血地出现了,这时刘义权上前拉住战士的手,说:“回家,我带你们回家!”红13军的战士们带着从历史中走出的胆怯和回家的喜悦,拉着手、相互搀扶着,在刘义权的带领下,从天幕后走出,在舞台上围成一个半圆。这是剧中的一个片断,也是全剧最精彩的舞台调度,导演通过“牵着死去的英魂回家”这样的舞台处理,表现出刘义权对每一个死去生命的尊重,也使观众感受到主人公刘义权所从事的档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电视剧《士兵突击》的一度热播让许三多这个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事实上,这部电视剧最初的创作形态却是一部话剧,即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创作的话剧《爱尔纳•突击》(编剧:兰晓龙;导演:孙文学、魏金虎;舞台美术设计:吴颀)。这部作品从叙事结构看,有点类似于《好兵帅克》《阿甘正传》,表现的是看似傻里傻气的孬兵许三多,最终却靠着倔强的性格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成长为国际侦察兵的故事。在舞台上,导演力图避免对许三多的成功和成长作表面化的处理,着力揭示人物精神和心理的成熟与成长,许三多是为了听不到父亲许百顺叫自己“龟儿子”而来当兵的,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在于克服胆怯的心理、摆脱父亲叫他“龟儿子”的阴影。在剧中有一场戏,表现许三多第一次用18磅大锤卸坦克车上的履带销,许三多的第一锤直接打在了他心爱的班长胳膊上,恐慌中再也不敢拿起大锤,直到班长大声呼喊:“别再让你爸叫你龟儿子!”在猛醒中的许三多跳上了坦克车,再次抡起了大锤,这场戏表面上看是许三多学会了全连战士都会的一项小技能,但是这场戏却是人物心理层面的第一次真正的成长,就像剧中许三多所言“我第一次学会了对别人负责”。在这场戏的处理上,导演让再次举起大锤的许三多在舞台上呈定格姿势,在舞台前区,两盏吊灯从上徐徐落下,灯光打在举着大锤的许三多身上,与此同时,在舞台天幕的背板上,出现了一个不断高大起来的举着大锤的人物背影。这个精彩调度暗示着许三多心灵的成长,高大的背影直接将这种成长外化在观众面前,伴随着一声声有节奏的打锤声,带来强烈的震撼。剧中,许三多永不停息的长跑也有着象征意味,他那种埋下头来,憋着一股憨劲的、永不服输的长跑,就成了他的生命状态和基本品质的象征。原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创作的话剧《马蹄声碎》根据江奇涛的同名小说改编,作品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5个掉队的女红军战士追赶大部队的故事。舞台的主体是一片可以旋转、移动的草地,大幕起时,背景上用射灯映出一组红军雕像,剧中当团长陈子昆和田寡妇在草地上牺牲时,导演让牺牲者身后的一块草地缓缓地垂直立起,人物如丰碑般矗立在舞台中央,与开幕时的打在背板上的红军雕像相呼应,意在说明那组红军雕像就是由这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构成,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英雄诞生的过程。

二、凝练的舞台语汇创造意境

凝练、准确的舞台语汇能够较好地揭示剧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和境遇,一方面对人物行动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另一方面给作品带来风格上的统一和完整。新世纪的军旅话剧舞台上,以胡宗琪导演的《生命高度》和《风雪漫过那座山》两部作品为代表,让我们看到了凝练的舞台语汇给作品带来的充满诗意的舞台意境。原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创作的话剧《生命高度》(编剧:孟冰、王焰珍;导演:胡宗琪;舞台美术设计:黄海威)以驻藏某山地步兵旅进行高海拔山地作战效能测试为核心事件结构全剧,测试从海拔4000米升至6000米之后战士的体能和作战能力。作品的冲突在于旅长雷东坚持从实战出发,要求全员参加演练,而团长江洪波则认为体能处在临界点的战士有生命危险,不能参加演习。围绕的观点依然是练为战,还是练为看。最终由于旅长的坚持导致战士李二娃在演练中牺牲了。从一度创作来说,剧作者选取的演练题材、着眼的矛盾冲突都是有深度并令人期待的,然而遗憾的是作品却未能在之后的发展中很好地围绕全剧的冲突和主线推进,在主要矛盾确立后,剧作家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表现几个人物的情感生活上,旅长面临与妻子的婚姻危机,团长与女儿之间的误会与和解,战士李二娃与藏族姑娘的恋爱,等等。这种偏离削弱了作品应有的深度和力度,所幸,剧作的二度创作带来了令人难忘的舞台呈现。一般而言,表现西藏的地域风貌在话剧舞台上并不鲜见,比如用多媒体屏幕把雪山的画面展现在舞台最后背板上,或是用大型转台在舞台上组成陡峭的雪山,而《生命高度》的导演却另辟蹊径,以凝练的舞台语汇,将舞台处理得充满诗意和想象,更重要的是他的处理与剧作所要揭示的人物境遇和矛盾冲突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生命高度》的舞台是空旷的,既没有陡峭的雪山,也没有华丽的转台,除了天幕上有一个金色的雪山造型,整个舞台再无他物。随着全剧的开场,观众看到的是西藏军人穿着迷彩服、弯着腰、高抬腿、缓慢地行走,换场时这些军人搬着桌椅等道具上场,也依然保持着高山行走的姿态,仿佛他们搬的不是道具,而是正在雪山演练途中的物资。舞台分成前后两区,前区的演员在表演时,舞台后区的军人们却仍在不间断地、缓缓地走着,他们或是顶风前行,或是推挪着一个个雪山造型,冰雕般的雪山晶莹剔透,又坚毅挺拔,仿佛风雪中的战士,而剧终的时候,我们发现战士们推动的那些雪山正是战士的头像。演出过程中,官兵的喘息声作为一种基调一直贯穿始终,让观众时刻感受着缺氧般的窒息,同时也被这群军人的顽强打动。导演通过演员肢体表演设计了弯腰、高抬腿行走的舞台意象,通过这样统一的舞台语汇,传达出西藏军人在高海拔演习的生存境遇,将剧作中环境与人物之间的冲突有力地传达给观众。以至于观剧结束后,剧中躬着腰、背着背包、顶风前行、伴着粗重喘息声的西藏军人形象会长久地留在观众的心中。原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的话剧《风雪漫过那座山》(编剧:李宝群;导演:胡宗琪;舞台美术设计:黄楷夫)表现了7个被困在雪山的抗联战士在生死之间、绝境之地的坚守与选择。作品避免了表现常见的敌我斗争,而是深入人物内心,挖掘7位出身复杂的抗联战士在死亡面前的所思所感。猎户出身的牛海在弟弟牺牲后,一心想着回家为失明的老娘养老送终;土匪出身的六炮想起了心爱的女人——大草原上的一枝花;卫生员小白则回忆起了共同参加抗联的北平同学一诗;矿工出身的营长周山的思想产生了动摇,竟与朝夕相处的战友黑龙拔枪相对;就连政委方梅也展现了女性柔弱的一面,幻想着寄养他乡的女儿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作品围绕着几个人物身陷茫茫雪山、敌人追剿的绝境之地的联想展开,如何在舞台上表现人物的心理以及人物与环境、正面人物与敌对势力、几个人物之间的角斗是导演面临的难题。最终,舞台的呈现是一片无垠的雪地,齐膝厚的雪整个将舞台堆满,人物在雪中翻滚争斗,在雪中回忆,在雪中挣扎和徘徊,单一的元素——雪成了全剧的核心意象,不仅集中地表现了极端环境给人物造成的影响,同时也带来充满象征的诗意,雪埋藏着几个主人公的身体,也洗涤着他们的灵魂。

三、运用舞台假定性丰富舞台表现力

一直以来,以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为主导的军旅戏剧从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舞台表现的再现美学的选择,新世纪以来,军旅戏剧导演在不断的探索中,积极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假定性原则、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美学精神融入创作之中,导演创作的思维方式也由单一走向多元。根据裘山山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我在天堂等你》(编剧、导演:黄定山;舞台美术设计:周丹林)是一部以导演手法突出而备受赞誉的作品。该剧以一个家庭两代人不同的生活经历为背景,分别展现了50年前和50年后两个时空的生活画面。50年前进藏军人艰苦卓绝的故事与当代人现代生活的心理焦灼形成对比,从而引发人们思考人生意义的追寻主题。作品的突出之处在于导演将舞台假定性发挥到极致,比如假定性时空观、假定性舞台调度等等,整个舞台充满了写实与写意的有机融合,极大的拓展了舞台空间的表现力。这是一部以老年人白雪梅回忆青春历史的故事,作品不可避免地出现历史、现实与人物心理时空的交错,导演充分运用了假定性的时空观,在舞台上将多重时空展现在观众面前,比如正在回忆的老年白雪梅不仅常常与历史中的人物对话,甚至走进历史时空,与历史人物站在一起,成为其中的一员。不仅如此,导演还通过时空的有机转换,传达出对生活的反思。在剧中,历史时空的女兵刘毓蓉为抢救物资掉下悬崖而死,舞台上从刘毓蓉坠崖的地方缓缓流出一道红绸,红绸如血,象征着牺牲,慢慢流过雪山、草地。接着刘毓蓉身穿一身红嫁衣从崖后出场,同时,她心中的恋人海子哥带着红花从前台浮现,两人各自手执红绸的一端尽情舞蹈,这是刘毓蓉未曾实现的爱情理想,也是人物心理时空的拓展,红绸在两人遥遥相望的无奈中飘然落地,横在舞台中央。灯光再起时,现实时空一对面临离婚危机的年轻夫妇自舞台两端收起红绸上场,时空的转换自然流畅又虚实结合,通过这一调度,导演表达出富于意味的人生感悟,不同的历史环境与时空中,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永恒追求与历史命运的截然相反。除了假定性的时空观,剧中多次出现假定性的舞台调度,比如,战士小冯接白雪梅过雪山,不幸坠崖而死,白雪梅奋力拉住小冯的手,按照生活的逻辑两人应当面对面的拉着手,但是在舞台上,导演让两人处于不同的演区,面向观众手伸向前方,通过演员的表演表达出小冯坠崖的事实。再比如,白雪梅的儿子木鑫用皮带抽打无良饭店老板一场戏,抽人者和被抽者各自站在舞台一端,相距数米,完全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完成抽打的情景。还有生孩子的一场戏,导演将产床立在了舞台上,演员站在床前表演,从而造成观众仿佛从天花板俯视的效果。类似这样的舞台创新在剧中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假定性时空观和假定性舞台语汇的充分运用,扩大了人物的心理空间,让小小的舞台成就了无数的可能,同时也表现了导演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旺盛的创造精神。

四、营造幻觉剧场构筑观演间的真实交流

从再现美学向表现美学的艺术拓展并不意味着对再现美学的抛弃,也不意味着再现美学的落后。再现美学也并不是完全的、不加提炼的自然主义,“许多有才华的遵循‘再现原则’的导演反映在舞台上的生活和人物,也都是经过诗意的提炼,因此在舞台上往往充满了生活的质朴美和浓郁的诗情!正因为如此,‘再现美学’‘再现原则’的导演艺术的魅力和它的生命力是长存的”①。综观新世纪以来的军旅话剧创作,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导演认同一种观点,即不论是再现还是表现,只有找到适合作品75风格和内容的最佳形式才是导演艺术追求的方向。原总政话剧团的作品《黄土谣》恰恰就是以再现美学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浓郁生活诗情的作品。导演在剧场中营造的生活的幻觉有力地引领着观众进入到作品中那个充满乡土气息的中国北方农村,与剧中人物一起经历生活的悲欢离合。话剧《黄土谣》(编剧:孟冰;导演:胡宗琪;舞台美术设计:黄楷夫)的故事发生在黄土高原的凤凰岭村,讲述的是凤凰岭村党支部书记宋老秋在生命弥留之际,把三个儿子叫到身边,希望儿子们替他还上他带领村民致富被骗而欠下的18万元债务,最终已经是转业军人的大儿子为尽孝道承担起了全部欠款,并选择回到家乡。这是一部有着浓郁地域风情的作品,导演在二度创作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了山西农村那浓郁乡土气息的外貌特征与农村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把观众引入到特定的地域和文化氛围当中。为了营造真实的演出氛围,这部戏是从观众进入剧场起就已经开演了,在演出正式开始之前,观众陆陆续续落座之时,舞台上昏暗的黄土高原上,凤凰岭的村民们在那里缓缓地散步、走动、插着袖筒望着观众耳语,叫卖打醋的声音不时的响起,演员已经试图带领观众走进凤凰岭这村落。戏一开场,演员们那浓郁、地道、幽默的山西方言以及准确地道的农民形象的把握,都使这部作品充满了贴近生活的质感。在为宋老秋出殡的那场戏中,身为长子的宋建军端起一碗酒摔碎在舞台上,顿时,剧场中弥漫着浓浓的酒香。导演让演员使用的是一碗真的酒。所有这一切真实的生活幻觉的营造目的在于让观众感染北方农村的乡土味,理解北方农村村民的重孝道、重伦理的传统心理文化。而这一点对于理解剧中长子宋建军选择独立承担债务,转业后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回乡务农是至关重要的。一般人看来,宋建军当兵的初衷就是为了逃离农村,却在多年后选择回到贫瘠的家乡,人物的动机难以令人接受和理解。但是,由于导演对北方农村乡土乡情、文化传统、村民性格的细腻表现,让更多观众理解了北方农村特定地域的传统、文化和生活的方式,父债子还、为父尽孝的传统道德观念在村民心目中的分量大于一切,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地域文化的表现越是浓郁、细腻,观众对人物的动机也越是容易接受和理解。

五、新世纪军旅话剧导演艺术的缺憾和不足

新世纪军旅话剧创作,在导演艺术方面取得的进步和成就是可喜的,导演艺术家们的努力从剧场性的艺术效果上弥补了作品戏剧性的不足,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瑕疵和缺憾。

(一)在表现性语汇的运用中,哲理体现得不足

著名导演、戏剧教育家徐晓钟说:“哲理和诗情是表现性语汇和表现美学的灵魂。”①观众进入剧场,渴望获得的是情感激荡和理性思索的双重满足。新世纪以来的军旅话剧导演艺术在营造浓郁的诗情、打造单纯的情感方面确实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剧场中不乏激荡的诗情和感人的故事,但是,坦率地说,那些充满哲理思索的作品并不多见。当然一度创作的深度构成了导演的局限,然而仍然有导演在提升作品的哲理思索方面展现了自己非凡的才华,让观众看到了导演的创造力和思想深度,本文的第一部分所列举的三部作品即是其中的突出佳作。然而,相比于新世纪以来30余部的军旅话剧作品而言,这三部依然显得少而孤单。“戏剧,需要剧场的匠艺,但它又远远超越了剧场的匠艺,而属于一种人类最高的精神活动。人类精神的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不为实践羁绊的自由状态。它拒绝成为政治、伦理、教育等等人类任何一种实践性行为或任何一种实践性学说的工具和奴婢。”②军旅话剧的确担负着特殊的使命,但是这不应当成为艺术创作的羁绊,在对人类精神本质的追求上,它依然可以达到莎士比亚或布莱希特那样的高度,我们期待着军旅话剧“高峰”作品的出现。

(二)剧作整体质量的把握不够

新世纪以来的军旅话剧作品中,导演艺术家在美学原则的拓展方面、在舞台语汇的探索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不少作品充分体现了导演艺术家的非凡的创造,不论是运用经典的舞台调度揭示作品内涵,还是凝练的舞台语汇提升作品诗意的品格,导演艺术家们的诸多努力和成就的确令人欣喜,但是这其中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其中个别片断的处理失当令人失望,每每看到这样的片断总会产生深深的遗憾。比如,有的剧作主要人物形象塑造丰满,而个别小人物的处理却不够严谨,《生命档案》中,一个细节表现一对年轻夫妻对身为老红军爷爷的档案嗤之以鼻,但是对这一对年轻夫妻过分的反面形象的处理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失真感。再比如,话剧《兵者,国之大事》是一部正面揭示我军军事演习矛盾的严肃正剧,剧中有几处表现基层战士的戏,都用了曲艺化的手法,剧场效果是好的,特别是孟班长那场戏,观众被孟班长的幽默的台词、较为夸张的表演吸引,发出阵阵笑声,可是这种曲艺“范儿”却与全剧的风格显得格格不入。油滑的人物在谈着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尽管有喜感,却无质感。所有这些小细节处理的失真,都带来了对作品整体水平的伤害。每每看到这样令人“跳戏”的片断,就忍不住慨叹,要是没有这样的瑕疵该多好!我们总是期待完美,尽管常常不能如愿,但我们依然会满怀期许。

作者:程倩 单位:解放军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