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精神作用及培养途径分析
时间:2022-02-28 10:22:42
导语:民法精神作用及培养途径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民法广泛适用于社会各个角落,不仅体现在基础民生,更是作为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手段应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可谓“人生处处皆民法”。直观而言,公正、平等、自由三大核心社会价值观取之于民法,用之于民法。民法精神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国民思想提升,通过对民法精神的作用及培养路径探析,以求能够为民法体系建设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民法精神;民事精神作用;培养路径
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法律的基本保障作用,而民法就是我国最基本的法律制度之一。民法与当今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和谐理念始终保持高度一致,是以有限性的社会资源作为基本的设计前提,其制定目的是保证有限的社会市场资源得以自由流动与合理分配。在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同时,秉承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即始终将人的生存价值体系放置首位。
一、民法精神及其内涵
(一)以人为本是民法精神核心。民法自诞生之日就承担着以人为本的责任与价值,具体体现在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障之中。以公民利益为出发点,反映人民的意志,在经济社会中真正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民法为人民而生,为民事主体给予人身权利与财产权利的最基本的保障,为公民在社会生存提供基础的物质与精神条件。人格是民法以人为本的鲜明特点,安全、精神、自由等人格利益本身就是公民人格尊严的体现,是放置经济社会首要位置,是民法“以人为本”精神落实的出发点,更是落脚点[1]。(二)平等是民法精神前提。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民事活动中的活动主体拥有平等地位。平等精神是民法的特性与根基,是民法建立的首要前提。体现在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民事主体资格平等,民事主体的民事利益受到法律平等的保护以及民事主体平等地承担义务、享受权利。不仅如此,民法中的平等精神同样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之中,通过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相应的管理与控制,保证经济活动能够平稳运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发展环境相对平等稳定,使我国社会公民良性生活得以顺利进行。(三)公正是民法精神目标。公平与公正是法律价值所体现的基本观点,也是社会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崇高理念,更是民法精神的追逐目标。公正这一民法精神体现在民事行为与公民日常生活之中,其中蕴含三个层面的公正体现。一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具有公正性,即每个公民的义务履行与权利获得应当是相对的;二为商品经济范围内,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合同原则,该原则是具有法律效益的;三为民事主体在被受理法律案件时应当享有公正的案件处理待遇。只有社会具有公正的民法精神,社会秩序才会得以稳定,和谐发展才会得到保障。(四)诚实信用是民法精神要求。诚实信用作为法律化的道德观念体现在民法精神的诉求之中,覆盖于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对社会正当利益的维护具有深远意义。民法精神中的诚实信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约定俗称的片面诚信,法律中的诚实信用具有强制性,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围墙,更是衡量社会公民素质的杠杆。诚实信用原则主要体现在个人与他人或社会之间的关系:一是要求民事主体行使权力时不欺诈不作假,二是杜绝民事主体滥用权力,三是法律仲裁人员应当实事求是,诚信仲裁,四是民事主体应将权利的行使与义务履行两者并举。
二、民法精神的作用
(一)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法精神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核心、“平等”的法律精神前提、“公平公正”的精神目标诉求以及“诚实守信”的民法精神要求,与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观点不谋而合。首先,和谐社会中目标建立之初是为人民求发展,为人民谋幸福,人的主体地位首当其冲置于前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法制民主要求秉承“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诉求。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法律的平等精神作为其依据与保障。社会成员的正当利益是否得以保护、享有机会与权利是否能够平等获取、独立人格是否得以尊重都需要政策、制度、法律创建平等环境,需要社会成员依靠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后,诚实信用原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步骤更是关键步骤[2]。只有经济生活秩序与人际关系能够遵守法律层面的诚实守信要求与生活层面的重承诺、守信用的传统道德,才足以支撑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桥梁。(二)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由”与“平等”是我国市场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贯诉求,这与民法精神所体现的“平等”的法律精神前提、“公平公正”的精神目标诉求具有极高契合度,人格权利的保障与确认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对人的极致关怀,所以,现代化的发展与实现过程是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过程。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以公平竞争为活动前提是其本质要求,因为在经济活动中,无论是国家、社会集体还是个人地位都是平衡均等的,没有先后之分更无优劣之说。这也是“民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事主体交易活动的具体法律保障”这一现实所要求的,只有贯彻民法中的平等、公正原则,市场经济才会得以稳定发展,稳定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才能得以建立,从而才会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三)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民法精神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具有持续性、稳定性的特点,能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集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要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于一身,促进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通过民法去规范民众的行为,促进形成稳定的社会态势,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公平公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构建的重要环节,是一切民事活动遵循的原则。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性原则,公平公正植根于政治层面与经济领域之中,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构建发挥着积极作用。所以,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是以公平正义为基础的,只有公平公正原则在社会各个角落落地生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三、民法精神培养途径探析
(一)完善民法制度,培养民法精神。俗话说:“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影响整体发展。”民法精神作为民法制度的核心体现,其精神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民法体制的完善基础之上的,所以,只有推动促成民法制度趋于完善,法制轮廓才能够得以呈现,民法精神的作用也会相应的得以发挥、彰显[3]。民法典与其他单行法规相比,具有集中性与系统性,在民法精神的体现与作用发挥的过程中具有整体性优势,民法典的建设与完善在推动民法精神培养的路径中显得极其重要。民法制度的完善是民法精神培养进程中的必经之路,是民法精神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二)规范主体行为,注重民意之声。民法意为人民之法: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建,为人民服务。当代民法的发展与完善应始终围绕人民,自上而下形成真正的“人民的法律”。首先应当注重完善公民的民意传递机制进而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运用,使民意之声奏响民法之章,将“以人为本”的民法核心精神落到实处。其次,公民合法权益的保障落实是建立在义务的落实之上的,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应当通过不同层次的途径规范公民的行为,从公序良俗、道德习惯到民事行为、法律行为制度,只有形成权力与义务之间的良性循环,才能够真正地实现民法为民所用。(三)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拓宽培养体系。教育是促进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民法精神的培养更是离不开教育体系的支撑。而民法精神的完善与发展在民法教育相关专业更应当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首先,应当通过深化民法教学理念来提高学生对民法精神的认识,学生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授课教师以及整个教育系统更应提升自身的知识理念与思想觉悟;其次,应当注重将民法精神与现实生活和民法法律法规相结合,通过具体案件来阐释民法所折射的精神内涵,使抽象变具体、使文字融事实。最后,在法律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实践教育的开展。纸上得来终觉浅,让学生带着知识理论投入社会实践,不仅能够推动民法精神的丰富与发展,更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焦慧君.浅议民法精神及其培育途径[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10(02):65-66.
[2]刘培培.民法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J].河北法学,2008(12):150-152.
[3]方勇男.民法教育教学理念与民法精神培养方法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24):135-136.
作者:杜建军 单位:广东大洲律师事务所
- 上一篇:宜黄戏的艺术风格与传承发展
- 下一篇:营造林质量影响因素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