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对“和谐社会”的解读

时间:2022-04-02 08:57:21

导语:社会学对“和谐社会”的解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学对“和谐社会”的解读

“核心社会”理论的提出既符合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也满足了人民的权益,关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将会是我们长期追求的一个主题。和谐社会理论与社会学角度的社会整合、社会功能、社会协调发展理念是一致的。

一、“和谐社会”理念的显示意义

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发展、前进,社会的发展也是基于矛盾的推动,“和谐社会”理论是基于社会矛盾的解决来提出的理论。当前,我们步入了转型关键期,社会矛盾凸显,传统管理体系的问题也慢慢凸显出来,市场中的各类弊病也不断产生。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和谐社会”成为了人民的共同诉求,“和谐社会”的构建涉及社会利益、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和谐社会”能够将转型期间的问题减小到最低化,顺应了民意要求,也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社会学角度下对“和谐社会”的解读

“和谐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的结构功能思想、社会整合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从社会学角度而言,社会是由多个统一体整合组成,每一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要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必须要发挥出各个部分的功能,从社会学角度着手,要实现“和谐社会”,必须要关注如下几个问题:(一)“和谐社会”要有稳定的社会结构。“和谐社会”是基于整合社会而言,并非针对部分来说,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中各个体系中稳定、持久的内容,从社会结构来看,包括社区结构、阶层结构、制度结构组成,由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组成,各个系统之间必然会存在协调问题,只有确保各个领域、部分之间的相互协调,才能确保社会发展处于稳定、和谐的状态。此外,人类社会是基于社会分工发展起来的有机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凑合,从系统论观点来看,一个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体系,能够发挥出各个部分的功能。“和谐社会”要求我们从全局角度看待问题,将社会看做整体,从整个社会整体的利益、目标、效果上来进行衡量,将工作视野放置在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借助各种多元化的手段来统筹社会资源。可以预见的是,结构的调整将会是一个长期任务,既要促进第一产业就业群体朝着第二产业就业群体的转变,也要促进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变,采用有效的方式扩大中间阶层任务。(二)“和谐社会”要有科学的社会整合机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的社会资源出现了分散性问题,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需要构建科学完善的社会整合机制,从功能性整合、制度性整合、认同性整合着手。所谓功能性整合,就是从社会劳动角度着手,对各类职业异质性进行整合;制度性整合即借助各类法律、法规、政策来梳理各类社会关系,使之合法化、条理化;认同性整合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开展的思想整合。通过上述方式,能够避免由于主流价值观不同而产生的各类冲突问题,实现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与协调。(三)“和谐社会”致力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与每一个公民都是息息相关的,特别是弱势群体,一直以来,我党都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在这一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社会学角度而言,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几个内容:养老保险制度:近年来,各个地区都在不断完善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将国家救济、社区保障相整合;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的一种保障制度,当前,我国的基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建立完毕,但是在资金筹集、程序实施、评估依据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在这一方面,还需要与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等各项制度结合,朝着综合型的方向发展。(四)“和谐社会”要解决突出的社会问题。在转型时期,社会中出现了大量的不稳定性因素,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要重点解决突出的社会问题。如“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一方面内容,其核心是“农民问题”,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上,要充分关注、解决上述问题。在转型期间,不能单一关注经济建设,要从多个角度着手,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科学整合社会资源,齐心合力消除不和谐因素。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多年以来,取得了惊人的成效,但是进入特殊的社会转型阶段,也暴露出了新的问题,我国人口多、农村包袱沉重,要实现转型,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将会是长久的过程,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乐.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和谐社会”建设[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8(03).

[2]戴生岐.和谐社会价值理想是社会学的本质诉求[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3]陈雅丽.论“和谐社会”的社会学理论基础[J].天府新论,2006(03).

[4]潘鸿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社会学的发展——和谐社会与社会秩序[J].甘肃理论学刊,2008(01).

作者:潘柏安 单位:长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