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角下法律文化培植研究
时间:2022-05-26 08:32:11
导语:和谐社会视角下法律文化培植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社会和谐是人类不懈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是衡量社会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追求的理想目标。将这理想变为现实就必须走依法治国的道路,就必须加强法律文化的培植,使全体公民学法,守法、用法。因此,法律文化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
关键词:法律观念;法律信仰;培植
法律文化的培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根基,它奠定了和谐社会制度基础和理论知识。和谐社会只有在法治社会里才能实现。实现法治社会的前提是营造法律文化氛围,加大法律文化的培植,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文化素养。
一、法律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法律文化是一个国家宪法、法律、法规为内容的缩影,蕴含着一个民族和国家在漫长岁月发展中不断积累起来的民族文化、习惯和传统。在法学发展史上,虽然许多思想家、哲学家和法学家们对于这类问题的争论已延续至几千年,但至今尚未有统一的解释。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法律文化的探究,任何一种法律或法律现象都来源于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属于文化。法律文化只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对法文化内涵的解释是不同的。因为法律文化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这里所指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当时社会的地理环境、人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等,这就意味着,法律文化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但法律文化不应当违背客观历史条件。由此说明法律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是法律意识、法律规范、法律技术、法律实施、法制观念、法制教育和法学研究等一系列法律实践及其成果的总和,它反作用于社会物质生活,是人类追求生活秩序、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的真实表达。法律文化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它的功能就在于能够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产生直接影响。先进的法律文化能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维护市场经济正常、有序、健康地发展。同时净化人们的心灵、净化社会环境,防止纠纷的形成,并解决社会纠纷。它不但具有维护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功效,还能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意志和行为。它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一方面表现于法律文化的社会作用:首先,通过调整、维护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来维护社会秩序。其次,规范社会公共事务,用于满足国家管理、社会管理的需要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即组织有序的社会生产、交换和分配等维护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再次,社会各种利益群体相互冲突时而发生,此时的法律文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效用,控制和约束了人们的行为,缓解并降低了矛盾的激化,甚至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表现于法律文化针对个体的作用,是指调整人们行为的作用,它反映了法律文化的手段和目的。主要有:一是指引作用,法律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的行为。二是教育作用,是将法律文化的某种思想、意识、观念灌输给全体社会成员,使人们有了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法律思维,从而使每个公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总之,法律文化是公民守法、执法者执法的内在动力、是促进市场经济和社会秩序正常、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因而,我们有必要着重完善和发展这种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法治文化,培植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法律文化已是我国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和谐社会与法律文化关系的剖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能否营造出良好的法律文化的氛围。社会稳定和谐,务必要有安定稳定的政治局面和井然有序的经济、社会秩序。尤其是改革开放深入开展的今天,社会的安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必需建立在稳定的基础上。这种稳定追求的是过程中的平稳,并通过连续不断的调整来维持新的平衡。保持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和平稳的基本方式就是道德和法律,而法律在社会领域里正常运行是以法律文化为基础。法律文化与建设和谐社会是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整体。法律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其在和谐社会建造中起着规范设计、启蒙教育、实践落实和促进保障的作用,和谐社会又为法律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实践的平台。
一是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法律文化的支撑。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中,维系社会发展平衡以及社会生活、政治和经济秩序的基本手段就是道德和法律。法律在社会领域里正常运转需要良好的法律文化氛围作保障,而和谐社会又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法律文化素养来维系。这里所指的法律文化素养是指公民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即公民的法律知识、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法律信仰的程度,是通过法律文化展现出来。由此法律文化的涵养塑造现代公民的法律素质,促进公民对法律正义的信念,当信念转为法律信仰时,人与社会才能在一个共同规则中和谐运行,才能使全社会的运行遵从于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从而使依法治国理念得到贯彻执行,达到社会和谐。由此得出,法律文化是法律运行的基石,是构成依法治国的外部条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要素。然而法律文化的完备与昌盛,又是法律运转、法治建设、和谐社会的根基,其决定着全体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的程度。由此可见,法律文化作用在于调整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睦相处。因而,大力加强法律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律文化环境,和谐社会才会有支撑点,才能推动社会更加和谐健康发展。
二是和谐社会需要法律文化的规范、导向和筹划的功能。和谐社会是法治的社会,法治社会的基础取决于厚实的法律文化。其一,法律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的蓝图。社会初期是通过制订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法律规范的设计,实现人们关于社会创建的目标。法律规范必定是人们建立社会的事先理论和制度的模式。其二,法律文化为公民提供观念上的向导作用,引导人们的行为。法律规范根据不同的标准主要分为强行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即强行性规范是要求公民必须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任意性规范是法律允许公民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确定法律关系的情形。人们都应按照法律规范的指引,社会矛盾、人类的冲突必将大幅度的缓解和削减,这样,社会就安定有序和谐了。其三,法律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预测作用。法律规范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可以帮助人们对外部主体某种行为进行预先分析和预测,使当事人应对出现或可能出现危险及时采取行动化解纠纷,达到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三是建设和谐社会为法律文化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实践平台。法律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又为法律文化的建设、完善、发展提供了绿色环境。法律文化的形成、完善、发展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时代背景为条件的,社会稳定为基础。改革开放到现在,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民主政治的有序推进和国民教育的普及,已为我国法律文化的建设、发展和完善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绿色环境。和谐社会的实践又为法律文化建设、完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实践的时代平台,使法律文化建设在和谐社会里得到了完善和发展。正是通过这一社会实践来检验、完善和发展法律文化,才使我国法律文化不断丰富和完善。
三、培育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的法律文化
建造和谐社会的法律文化,理应依据我国现实的国情,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法律文化和合理借鉴国外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上,创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又能促进社会稳定的现代法律文化。
一是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理念以及法律文化对过去和现在的社会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主要表现为:首先,古代“天人合一”,意旨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道法自然,一切都可以看作自然,人也不例外。所以,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是符合天道运行的规律的,是充盈且生生不息的。这对当前的生态危机,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警示人们时时爱惜、保护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和谐社会。其次,古代“民为邦本,勤政爱民”的法律文化。是指社会要以民为本,国家执政者要以百姓作为安邦治国的基础。否则执政者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求统治者知道勤政爱民,以民为本。再次,古代“德主刑辅,以德为政”的法律文化,是指执政者以德为主,以刑法为辅治理国家,要求权力者在道德上为百姓做表率,其才有威望、有力度推广以德治理国家,刑法只是作为必要的补充以及辅助作用。因此,我们今天探索传统法律文化的积极因素“儒家法律文化”,是为了从传统法律文化中探索出中国法律文明的内在精髓,使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二是合理掌握、借鉴、吸收西方市场经济领域和高科技领域等法律文化。世界发展到今天,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一个共同的、现实的价值观,即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在求同过程中,各国都能够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推进现代法律文化向前发展。我等在学习、借鉴、吸收西方法律文化的过程中,注意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法律文化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中国法律文化的建设之中。不能僵硬地照抄、照搬,而应采取分析、鉴别、学习的方法,有选择性地吸收西方高科技领域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领域的法律制度、社会保障领域(住房、医疗、教育、保险)的法律法规,再进行仔细严谨的、科学的思考分析、鉴别、吸收,选用那些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有益的法律文化,来充实和发展我国和谐社会的法律文化。同时在碰撞中扬弃、升华,才有助于我国法律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三是结合中国的国情,扶植和重塑中国法律文化的资源。中国法制文化的基础是传统“儒家法律文化”或者“中华法系”与西方先进法律制度结合的法律文化。我们理应积极研究、挖掘其中有利于当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法律文化。这是创制法制文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建设和谐法律文化的基础。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长期繁衍和发展的历史,为之产生而形成了与自己本民族和国家相适应的、所特有的法治文化成果。法治从本质上说,是来源于社会实践、来自于百姓的参与,否则法治的动力就不足,法治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才有顽强的生命力。近些年,我国大量引进和吸收西方先进的法律和法规,到中国来得不到好的应用效果,就光辉不再,然而其在西方国家极富有法治效率。其原因就在于它脱离了中国的国情,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本土文化资源,即儒家思想、儒家法律文化。因此,中国法制文化的基础应当是建立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上,且以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再与西方先进的法律文化、法治精神相结合的法律文化体系。因此,我们挖掘传统法律文化的积极因素“儒家法律文化”,再结合中国现实的国情创制出中国特色的、现代意义的法律制度,从而达到重塑中国法律文化的资源。
四是培植和谐社会的法律文化理念。法律文化理念是民主法治的迫切需要,是法律思想、法律意识、法律信念的根本体现,是人们对法律的作用、实施、功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其是由一定的社会制度、经济基础、价值观念所决定的,一旦形成,便相对固化于人们的思想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持久性。因而,法律文化观念是法律正常活动的基础,决定着法制和法治正常运行的效果。于是我们要着力培植和谐社会的法律文化理念,首先,在治理国家上要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依法行政的理念,要让执法者带头遵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并维护其权威;实行民主政治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法律化;树立司法公正、司法为民的理念,以最大限度实现权利公正、结果公正;通过司法程序化解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以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其次,提高公民的法律文化水平,着重对公民的普法教育。采取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教育模式,又能触及民众切身利益的、权利为本的普法教育,除去民众厌讼、畏法的心理,使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法、亲近法,达到他们树立法律信仰,使人民群众懂法、守法和护法,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理念。
五是增强法律文化传播的空间和途径。法律文化传播的程度决定着法治文化的完善、适用和发展,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法律文化传播机制必须丰富传播的范围。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以“法律六进”为代表的法律文化传播活动,积极开展以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为重点的宣传活动。教育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进一步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责任相一致意识;开展法律宣传教育走进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和单位,扩大它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从而达到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法律素质。其次,在传播手段上实行与时俱进和创新,要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法革新传统生产经营和传播方式,推动广播影视制作、图书报刊出版技术升级,不断完善、丰富法律文化作品的生产方式和表现形式,增强法律文化产业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表现力。主动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律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法,大力开拓中国特色的传播方法,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等信息技术传播媒介作用,加快构建传播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新阵地、法律文化服务的新平台、法制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使社会主义法治、依法治国的理念传播力在创新中得到宽领域、深层次的发展。
四、结语
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提出的时代命题,和谐社会与法律文化建设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重视法律文化的培植,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基础。
作者:曾云翔 贺松兰 黄志刚 单位:江西服装学院 江西井冈山罗浮学校
参考文献:
[1]齐艳苓.法治文化及其培育探析[J].理论月刊,2006(6):106.
[2]汤达金.浙江法治文化及其建设路径[J].浙江社会科学,2006(2):90—91.
[3]孙育玮.“和谐社会法治文化”命题的理论与实践[J].法学,2006(6):21—22.
[4]张光全,张梓洋.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2).
- 上一篇:和谐社会中权利与权力的互动
- 下一篇:群众文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