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民族和谐社会论文
时间:2022-12-18 03:02:23
导语:边境民族和谐社会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基本概念和研究思路
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发展,并在发展中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等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协调的、有效用的,能够积极地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因此,考察广西边境民族地区边境贸易发展对边境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必须把边境进出口贸易放到边境地区整个国民经济再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分析、比较,按照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等四个环节设计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考察广西8个边境民族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民生竞争力,考察边境贸易发展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作用。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选择
1.指标设计基本原则。提高边境民族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民生竞争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因此,评价指标的选取应该体现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的主要特点,应该体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中和谐、协调的特征,要符合边境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要求。同时,选择的设计指标必须能够反映广西边境地区的边境贸易发展水平,注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选取符合统计调查工作的实际,评价指标体系要精简、明确,指标包含的经济社会信息丰富、清晰,并且必须具备获取性、可比性。2.指标体系的建立。在“生产”环节,主要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标。指标的主要含义,是指一个县域核算期内(1年)实现的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与县域内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之比。该指标反映了一个县域整体经济“生产”的实力,又反映了县域人民生活水平的总体标准,是了解和把握县域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指标。在“分配”环节,主要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两个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是家庭总收入扣除缴纳所得税、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反映城镇居民的富裕程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指农村居民家庭全年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后剩余的,可以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按照农村人口进行平均的指标,反映的是农村居民的富裕程度。把城乡居民两个收入指标纳入数量分析体系,可以较好地反映边境地区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的是否协调、和谐的实际情况。在“交换(流通)”环节,主要选取“边境贸易进出口额”指标。指标的主要含义,是指在两国的边境地区,通过居民、贸易机构或指定的企业进行的进出口贸易,是实际到达我国边境的(口岸)和实际离开我国边境(口岸)直接进出口的所有商品贸易,主要包括:边境小额贸易、边民互市和其他等三项。在“消费”环节,主要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指标的主要含义,是指一个县域的企业(单位、个体户)通过交易直接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收入的金额。该指标是反映各行业通过多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会供应的生活消费品的总量,是研究县域零售市场变动情况、反映经济景气变化程度的重要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研究县域居民生活水平、社会零售商品购买力、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
三、实证分析方法的选择和数据处理
1.选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就是利用降维技术获得公共因子,并利用这些公共因子的基本特征来解释可观测变量。使用因子分析法可以将广西8个边境民族县(市、区)的5个基本统计指标合成新的综合指标,这样不但保留了原始统计指标变量的主要信息,而且其代表的特殊意义也有助于探析、评价广西边境进出口贸易状况的变动对促进当地县域构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原因。本文选用SPSS17.0做数据处理和分析。2.因子分析的主要结果。2.1SPSS测算的检验结果。初始变量的相关性检验表明,选取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大,变量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性;KMO检验值为0.617,比较适合作多因素的因子分析;变量的共同度提取较高,2个公共因子分别能够解释人均生产总值方差的9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差的80.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方差的96.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方差的85.0%,边境进出口贸易的方差的75.8%;累计方差解释比率超过85%。2.2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通过观测可以发现,旋转后每个公因子上的载荷分配得更加清楚了,更加容易解释各个提取的公共因子富含的经济社会信息。根据因子分析法,对于一个变量来说,载荷绝对值较大的因子与它的关系更为密切,更加能够代表这个变量。因此,第一公因子F1更能代表“边境进出口贸易”、“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这几个变量因素;第二公因子F2更加能代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2个变量因素。进一步分析可知,F1公因子代表的4个变量主要是处于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流通)”三个环节,是反应边境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属于促进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因素;F2公因子代表的2个变量主要是处于社会再生产的“分配”、“消费”环节,反映的是边境县(市、区)行业通过多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会供应的生活消费品的总量,是属于拉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因素。3.计算公共因子得分公式。根据公式(2)和公式(3),并结合SPSS17.0给出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得出最终的因子得分公式为:F1=0.325*人均生产总值-0.3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22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0.14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0.540*边境进出口贸易(4)F2=0.023*人均生产总值+0.7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18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0.26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0.438*边境进出口贸易(5)ZF=51.378*F1+34.594%*F2(6)4.公共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将2010年的广西边境地区8县(市、区)5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化数据分别带入公式(4)和公式(5),得出8县(市、区)的F1和F2两个公因子的得分。然后,将计算得出的结果,分别带入公式(6)计算得出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zF值,并将上述结果进行排序如下表。四、评价结果及分析从上表可以看出,2010年广西的8个边境县(市、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结果,有6个县(市、区)的代表促进因素的F1值小于平均水平,有5个县(市、区)的代表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F2值低于平均水平,有5县(市、区)的代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F值低于平均水平。根据表3的F值的数据结果进行分组,可以得到边境进出口贸易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的三个组,较好组:东兴市、凭祥市;一般组:大新县、龙州县、宁明县、防城区;较差组:那坡县、靖西县。1.较好组,包括东兴市和凭祥市等2个县(市、区)。从上表22可以看到,这两个县的评价高,主要得益于他们的F1值远远高于其他6个县,分别排在了第1和第2位。进一步分析这两个县(市、区)的边境贸易活动可以发现,F1值代表的是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因素,包含了反映边境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边境进出口贸易”活动成果,据统计,2010年广西的凭祥市和东兴市的边境进出口贸易额分别达到2000638万元、1115650万元,绝对值分别居8县(市、区)的第1和第2位。同时,随着边境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强化了边境地区接壤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有力地加强了边境地区的基础建设和国防建设,改善贸易的基础环境,改善边境人民的基本生活,更好地维护边境地区和平稳定。2.一般组,主要包括大新县、龙州县、宁明县、防城区等4县(市、区)。从总体上看,这一类县(市、区)的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的F1值刚刚处在平均水平之下,反映的是它们的社会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流通环节)”等和谐发展的评价略低于处于第一类的凭祥、东兴。据统计,2010年大新县、龙州县、宁明县、防城区等4县(市、区)的边境进出口贸易额分别为4377万元、236404万元、151128万元、297263万元,与凭祥和东兴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大新的进出口贸易排位居8县(市、区)的末位。从表3可知,防城区F值的排位靠前,主要得益于该区的“消费”环节拉动作用较明显,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8011万元,居8县(市、区)之首,拉动因素获得的评价较高。而大新、龙州、宁明等在F1值排位较低的同时,其2010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防城区、凭祥、东兴相比差距较大。3.较差组,主要包括F值排名倒数的靖西县、那坡县。这两个县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较差,社会的发展各项指标相对比较落后与平均水平,对开展特色边境进出口贸易的支撑基础相对薄弱,取得的成果不够明显。因而,在促进因素F1值的排位分别排在7、8倒数两位。从表3的数据反映可知,两个县的不同之处在于,靖西县在“消费”环节对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政府、居民的消费作用对整个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大,该县201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境内公路建设等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绝对值和增长幅度均居8县(市、区)前列。通过上述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表明,广西边境民族县(市、区)域的边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确实对边境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边境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越活跃、取得的效益越好,该地区的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等四环节的关系就越协调,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就越牢靠。
作者:陆凤莲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工商管理系
- 上一篇:信息公司人力资源论文
- 下一篇:企业案例劳动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