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下大学生和谐教育构建
时间:2022-01-22 04:18:38
导语:和谐社会下大学生和谐教育构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培养知识全面的大学生
近年来,许多高校积极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为和谐社会培养知识全面的人才做出了努力。目前全国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都注意到了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如很多高校都开设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就是全校学生不分专业任意选修,而且有的高校要求学生必须文理互选,即文科的学生至少选修1门理科课,理科学生至少选1门文科课,公共选修课使大学生学到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知识面扩大了,知识结构多样化了,这对培养知识全面的大学生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另外,有些高校还增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作为全校学生的共同课,使大学生系统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了解我们先民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创造的各种文明,使学生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既学到了文化知识,又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可以说,培养知识全面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非常重要,大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和生力军,这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对推动社会经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说培养知识全面的大学生是高校和谐教育体系的基石。
二、塑造大学生的和谐人格
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于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除了知识技能全面之外,还要做到“己和”与“人和”,即人自身的和谐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主要指个人心灵的和谐,这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和谐培养最重要的是人格和谐”。第斯多惠还提出,从人格和谐到人际和谐再到社会和谐,这是一个依次建构的过程,后一个层次的和谐总是要建基于、依赖于前一个层次的和谐。可以说,塑造具有和谐人格的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要务,因为教育是实现人格和谐的重要途径,所以高校要通过各种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和谐人格教育。教育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人和事,奋发向上,勇于战胜困难,自强不息。通过真实而生动的例子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屈原逐放,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等等;还要教育学生“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古圣先贤的修身之道“,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教育使学生不断地改正自身的缺点,向完美人格趋近,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自身的和谐,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通过修身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达到心灵的和谐,人格的健全,这样的大学生日后定能真正的融入集体,融入社会。除了“己和”之外,还要做到“人和”,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孟子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说,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有着重要意义。调查表明,人际交往中最佳的道德形象为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恪守信用;最佳的个性形象是热情、爽直、有幽默感;而举止文明、仪表端庄则是公认的最佳外表形象,它折射出一个人的文化层次和人文修养。这对交往的顺利进行和最佳效果的取得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现在很多大学生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2006年的一项调查表明,60%的大学生反映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好,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呵护,养成了内向、孤傲、孤僻的性格,唯我独尊、自命清高、自私自利,缺乏团结协作的能力,这给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了种种困惑,所以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而言,有着积极而深刻的现实意义。首先,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营造良好人格,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际交往对个体心理成长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除了与家庭和亲友的关系以外,主要表现为与老师的关系、同学关系及学校各种组织、机构关系等等。大学生在与学校各种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中会获得有效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在与同学、老师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养成了他们仁爱、热情、诚信的品格,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使他以积极的心态最大限度地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赢得他人的认同、尊重,这有利于大学生和谐心理的养成。其次,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美国著名学者卡耐基指出:“在现代社会,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依赖自己的素质,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据管理学家的估计,80%的人在工作上失败,主要原因不是他们的能力、专业技术不够,而是他们无法与别人融洽相处。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了诸多为人处事之道,对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起到了教育和借鉴作用,应该用这些知识教育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刚健自强、贵和尚中,它始终是人际友善、家庭和睦、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源泉,而人际友善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家的“爱人者,人恒爱之”,墨家的“兼爱”、“尚同”的思想都为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提供借鉴。大学生在与人相处时首先要做到爱人,以仁爱的心态对待别人,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人和事,就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另外,孔子提出的“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命题,老子主张的“莫与人争”的处事有道,对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古圣先贤思想的熏陶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日常行为实践中不断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和与人沟通的技巧,从而构建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大学和谐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教育功能。正如教育部思政司《关于2006年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所指出的“: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此可以说,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而和谐校园更是大学和谐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和谐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在耳濡目染中为大学生提供很多精神食粮。和谐校园主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古已有之,即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恩格斯也认为人和自然界是一致的,“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观点是“荒谬的、反自然的”。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小的自然空间,我国自古就有“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的说法,校园内的幽静的河湖及岸边的萋萋芳草、参天大树构成了恬淡怡人的环境,对人性的修养至关重要。对强化大学生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剑桥学子在校园康河的桥上发出这样的感叹:“当时光轮转、季节更替、人和情与景相融,各种情绪在这里都可以得到抚慰,各种感情籍此都得以寄存,它触发灵感、去尘脱俗,让每一个学子不仅能妙悟自然,而且能够静下心来穷究未竟的疑难。”可以说,优美宁静的校园自然环境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为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融于自然,进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综上所述,培养知识全面、人格健全的大学生是大学和谐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只有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发展。
作者:于新春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 上一篇:和谐社会下高职生素质教育研究
- 下一篇:刍议和谐社会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