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共享性阐述

时间:2022-08-17 02:33:47

导语:和谐社会的共享性阐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和谐社会的共享性阐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然是人民共享的。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享性,即实现社会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对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处理好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享性,从根本上说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论述中的“共享”理念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们就一直为建立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而努力。早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们就关于和谐社会提出了各种设想。在我国如《礼记•礼运》中的“大同社会”模式,(道德经》中的“小国寡民”设想,在古希腊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表达了先哲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社会和谐的向往。随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产生了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虽然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出现,但也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罪恶,并具体描绘了作者心目中的和谐有序的社会。“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不发展的最初时期”出现的三个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主张“消灭城乡对立,消灭家庭,消灭私人营利,消灭雇佣劳动,提倡社会和谐。”川然而,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2]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揭示了阶级社会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其根源就是私有制的存在,进而指出无产阶级的使命就是彻底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实现社会发展成果的人民共享。一方面,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不管是从早期资本的原始积累中的血腥掠夺,还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从本质上讲,只是用一种新的私有制取代了另一种私有制,用一种新的剥削形式取代了另一种剥削形式。正如恩格斯在分析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之后指出的:“现代资本家,也象奴隶主或剥削农奴劳动的封建主一样,是靠占有他人无偿劳动发财致富的,而所有这些剥削形式彼此不同的地方只在于占有这种无偿劳动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1由于私有制和阶级的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成果不是人民共享的,而是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社会的“和谐”是不可能实现的。另一方面,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唯物史观把资本主义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充分肯定了其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资本主义杜会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并揭示了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命运。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运动,揭开了笼罩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上的神秘面纱,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作出了科学预测,指出未来社会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一八九四年一月九日,在致朱泽培•卡内帕和迪阿诺•马里纳的信中,答复他们要求“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达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时,恩格斯写道:“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社会主义社会是对旧的私有制社会的扬弃。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人人都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这些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绝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联系为一个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内,所有人的自由发展必须以每个个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前提。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不仅是和谐的,也是共享的,离开共享,和谐也就无从谈起。

二、“人民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人民共享”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历史。然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利。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党的十三大才作出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基础。在对我国具体国情有了明确判断之后,1992年春,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也是实现手段和最终目标的有机统一。就生产力状况而言,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生产关系而言,在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同时,必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手段,“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目的,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既不能把手段、现阶段的任务和目标相混淆,更不能因为突出现阶段的具体任务,而忽视价值层面的目标。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6〕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采取相应措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方面,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更加牢固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特定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该社会的生产关系,其上层建筑最终是由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以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为基础的。经过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由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达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过相当长时期的艰苦奋斗,为我国社会主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必须以共同富裕为价值导向,处理好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建设人民共建、人民共享的和谐社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但如果片面强调生产力的提高,而忽视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节,显然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相悖的,甚至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我党历来重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邓小平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更是明确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特别是在今天,“我国已进人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17〕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奠定更加牢固的物质基础;又要以共同富裕为价值导向,建设人民共建、人民共享的和谐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实现共同富裕、构建人民共享的和谐社会是最终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体现。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遵循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一)正确理解市场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地位和作用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必须正确处理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利益分配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还不够,我们一直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致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波三折。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的谈话要点》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J这一科学论断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我国今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随着对我国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认识,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人一个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我国社会的影响是深刻而复杂的。一方面,市场机制的引人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侄桔,推动了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同时,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的影响从一开始就不仅限于经济领域。正如马克思所说:“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9]在以平等交易、等价交换为基本原则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价值体系和对事物的评判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它带来的平等、公平、竞争等观念开始在人们内心深处萌生。另一方面,市场机制的固有缺陷和不足之处也逐渐显现。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把社会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部门以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但在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方面却无能为力,如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此外,市场的竞争也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优胜劣汰,进而导致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因此,必须正确理解市场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市场经济既是我国社会现阶段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的选择。由于我们以前对现阶段国情认识不够,试图完全废除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我国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出明确判断之后,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应该正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采取积极措施调节社会利益格局,兼顾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做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我国的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处,就在于社会制度的根本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作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和途径而存在的,这既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二)正视和化解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利益矛质和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认清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视改革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利益矛盾和问题。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我国社会已进人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一方面应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把构建人民共建、人民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我国经济总量较之以前有很大提高,但总体说来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发展仍是我们重大的现实课题,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只有在发展中才有望得以根本解决。同时,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化解目前的矛盾和问题,尽量减少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一项重大的现实课题抓紧抓好。化解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利益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我们党历来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人民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既是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正视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利益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遵循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调节的领域加强宏观调控。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兼顾市场效率和社会公平,合理调节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做到社会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总之,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和改革的深化带来的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必然导致我国社会出现诸多不和谐因素。然而,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以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为前提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社会的改革发展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构建人民共享的和谐社会,不仅是维护我国社会进一步稳定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所在。

四、结论

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推翻旧体系提供了批判的武器,更为我们建设新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对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本应用实践解答的问题做出具体的回答,然而,正如恩格斯晚年所说的,“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的最合适的表达莫过于《共产党宣言》中的那句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经过多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我们对我国具体国情才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做出了科学的解答。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我国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所决定的。同时,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又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做到改革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社会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运行,必然带来社会利益结构的深刻调整,并进而诱发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党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并明确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既是针对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采取的具体决策,也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现阶段的具体运用。由于时代背景和具体国情的特殊性,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必然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但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预测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社会主义的本质最终都体现在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上。我们今天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然是人民共享的,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