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社会理论对和谐社会的作用

时间:2022-08-17 11:41:44

导语:市民社会理论对和谐社会的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民社会理论对和谐社会的作用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和深化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洛克、卢梭等启蒙学者的思想也对马克思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马克思“人民或社会至上”理念。由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是密切相关,因此,马克思市民社会的思想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概述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实质包括“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市民社会”一词是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及其先前思想家市民社会理论的合理内核,是历史范畴与分析范畴的统一体。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后,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一直在使用“市民社会”的概念。历史地看,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理解,有渐进的变化的过程。在马克思“需要的体系”中,个人的物质利益、物质需要居于首要的地位,其他利益和需要都是以它的满足为前提的。人们并不是孤立地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他们必然要在生产和交换中结成一定的关系即经济关系或交往形式。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称之为市民社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说:“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马克思还曾强调指出:“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从中看出市民社会的载体是“社会组织”。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二者经历了从同一到分化,再到融合走向新的统一的历史发展规律,人类社会超越国家与市民社会之日,也是无产阶级和人类彻底解放之时。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的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客观性就是其最根本的特点或者性质。人的历史活动的真正场所就是市民社会,也可以说,一定历史阶段所对应的“市民社会”,就是人的存在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指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市民社会是和政治国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社会与国家分别是两大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的代表)。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具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对个人自由、团体自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自主性的强调,都是基于维护市民社会相对独立性的考虑,这种相对独立性乃是市民社会履行其功能所必不可少的;而保持国家的相对独立性,使它免于成为特殊利益集团的俘虏,对于国家自觉地履行其功能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我们认为马克思市民社会包括了在生产力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整个私人活动领域,包括社会自组织的文化交往和制度建构,物质交往或经济关系。改革开放后,不断发展壮大的市民社会对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公民参与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首先,市民社会的发展促进政治民主化。一方面,市民社会的发展能够促使社会组织代表所属群体的利益下情上达;另一方面也能以桥梁纽带身份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上行下达,还能进行不同群体的利益协调和对话。这样,可以减少社会成员的失范行为和对抗性的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由“市民社会”来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比过去由政府出面、靠政府强制力来协调要好得多。其次,市民社会的发展对政府行为构成了有力的制约。市民社会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和培育多元自治的结社组织,能够为实现民主政治创设社会条件。上个世纪8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众多的民间组织,已经成为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和推动政府改革的强大动力源。民间组织大量生长起来后,政府开始受到来自外部的制约。作为一种独立自主的力量,市民社会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抑制国家权力过分膨胀的作用。最后,市民社会的发展促进经济市场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原有的社会政治权利关系和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和重构,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迁,大量社会事务必须由社会自行来管理。在国家部分退出社会经济领域之后,市民社会能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培育市场和发展商品经济的

2中国市民社会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历史任务,并在这一进程中造就一大批独立自主的从事商品经济活动的市场主体。但是,中国市民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第一,民间组织独立性难以保证。有一部分民间组织本身就是从政府职能部门转变过来的,或者是由政府机构直接建立的,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它们在活动方式和管理体制上都严重依赖于政府,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发挥作用且政府对其干预随意性大,越权现象严重。这样,使得民间组织的独立性无从谈起,难以自治。第二,监管困难。登记管理机关将管理重心放在“入口”上,忽视对其活动过程的管理;业务主管单位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监管职能;税务部门在监管中发挥作用很小;司法部门在监管中处于缺位状态。[7]第三,资金匮乏。来自政府、企业和国际基金的资助均很缺乏,资金严重不足;政府采购尚未惠及市民社会组织;企业捐款的减免税规定不明确;私人基金会的设立和运作面临多方面的限制。

3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构建和谐

社会的意义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的准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切实可行的理论资源。市民社会作为一种理论资源,其核心是“人的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表现在:

第一,着力培育具有真正市民精神的和谐社会主体——市民化的公民。公民的能力和公民的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理性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旧价值观念处于逐渐崩解状态,而新的价值观念尚处于孕育成长的过程中。传统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和规范作用,而新的价值观念却出现恶性膨胀与扭曲,致使社会责任与义务蜕化,社会基本道德遭到践踏,造成了人们道德观念上的矛盾和信仰上的危机。要倡导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发扬为社会公益事业奉献的精神,帮助人们学习文明的社会规则和与人相处之道,关心共同利益,倡导社会成员间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和无私奉献的道德风尚。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进行一定的物质交往和自由创造,通过制度安排使公民自由选择并融人一定的团体,增强相互合作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主体条件。

第二,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化解矛盾、调配利益中的作用,起到有益的职能承接作用。如配合政府提供水利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其他必要基础设施;为社会提供医疗、养老、失业、救济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方面的服务;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完备竞争规则,健全信用体系;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城市公用事业服务等。所以,应该大力推进社会团体的生成与发展,使社会团体成为具有社会能力和富有社会责任的自治组织,让社会团体真正承担起提供社会福利、教育、表达诉求等社会责任,化解社会矛盾,创造和谐社会空间。

第三,进一步调适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扩大社会自主空间。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理论要旨,要求我们必须将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基础,大力发展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的结构要素是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是国家的基础。这样无论是从社会结构、社会功能看,市民社会所呈现给我们的都是一种多样、竞争、平等、创新的领域,这也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