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联合回望与未来
时间:2022-04-26 02:39:00
导语:两岸联合回望与未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摘要:两岸经济贸易合作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扩大两岸的金融合作。台湾当局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对两岸金融合作设置了种种障碍,使两岸金融合作发展缓慢。本文提出,把发挥香港两岸金融合作的桥梁作用和建立福建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作为扩大两岸金融合作的突破口。
关键词:两岸金融合作金融合作试验区台资银行
随着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其他民间交往的日益频繁,以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需要,加强与扩大两岸金融合作已是面向21世纪两岸关系发展不能回避的问题。
一、两岸金融合作的发展历程
1990年5月,台湾开放了台湾个人对内地的间接汇款业务;1990年7月,台湾放松禁令,允许台湾华南银行独家经营间接私人汇款往内地业务。1991年7月,台湾“行政院”陆委会通过了《现阶段金融机构办理对大陆地区间接通汇作业要点》,允许台湾与内地间接通汇,也只限于办理电汇、信汇业务,不能办理票汇,间接通汇限制仍很严格。只是伴随两岸经贸关系的迅猛发展,两岸金融交流才逐步地、缓慢地展开:
(1)1991年12月16日,台湾开放银行业“内地出口、台湾押汇”业务。
(2)1992年5月,台湾华南银行率先获准在香港设立第一家分行,同年9月,台湾银行又获准设立香港分行,第一商业银行、彰化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小企业银行等也先后在港设立了办事处,华侨银行则设立了子银行,它们成了沟通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的先行者。
(3)1992年9月的台湾“大陆工作会议”标志着台湾在两岸金融合作管制措施方面的全面松动。这次会议决定放宽内地间接汇款对象,由原先的个人汇款放宽至获得台湾“经济部”核准的间接投资厂商及专案核准的投资厂商;台湾金融机构的海外分行将允许与内地的金融机构海外分行或内地的外资银行进行金融业务往来接触;从事“内地出口、台湾押汇”的厂商,将可以公司名义接受台湾的汇款。台湾当局颁布的《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对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设置了种种障碍。由于上述限制,目前开展两岸金融交流只能是“单向、间接”的形式。所谓“单向”,就是目前只能是台湾金融机构到内地设立金融机构和营业
(4)1993年7月29日,台湾“财政部”决定,从即日起,台湾的外汇指定银行及邮汇储金汇业局可办理“内地出口、台湾押汇”厂商再汇出款,个人接济或捐赠亲友汇款;从即日起《台湾地区金融机构办理大陆地区间接汇款作业准则》生效,允许内地金融机构票据入台,但坚持经由“中介地”银行转。这样,两岸金融交流实际上已由单向转变为双向,往来业务也由简单汇款发展到专业性、技术性较高的信用证业务,且通汇环节也大为减少。
(5)1993年4月30日,台湾“财政部”公布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金融业务往来许可办法》,首次以法规形式认可了两岸的金融交流,但两岸的金融机构往来仍属间接形式,且主要是以香港金融机构为中介。随后,台湾“财政部”又允许香港中资银行的中资股份占20%以下者可在台湾设立分行,其中资股份占50%以下者,则可以与台湾岛内银行进行金融业务往来。与此同时,台湾“中央银行”把人民币列为计算新台币实质有效汇率指数的参数货币及调整汇率政策的重要指标。但由于该《许可办法》又制定了严格的先核准制度,而当局又迟迟未公布核准从事这类金融业务的台湾银行名单,实际效果并不大。
(6)1994年8月,台湾“财政部”首次公布了可与内地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开展直接金融业务往来的岛内银行海外分行名单,包括“中国国际商业银行”等共5家台湾金融机构在海外的27家分支机构。但是,其中分行设在香港的只有华南银行香港分行。这次公布名单标志着两岸金融“曲线直航”交流的正式开始,它必然为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正面的积极意义。
早在1994年2月25日,中国颁布的《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就明确规定了,允许台湾金融机构在内地设立分支机构和营业,这为台湾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内地提供了法律依据。1994年,为方便广大台商,在北京指定外汇银行开放了以新台币兑换人民币的业务;1995年,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首家台资独资银行—宁波协和银行正式开业,主要经营外汇贷款和进出口融资业务,这标志着两岸金融交流的大门正式开启;1996年以来,内地方面已大幅度放宽有关台资设立金融机构的限制;1998年1月1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明确了金融及相关行业全面开放的政策。
(7)1994年,两岸金融界的学者和专家开展了一年一度的两地交替举行的金融学术研究交流。
(8)1997年7月,允许台湾的银行与内地银行的第三地的分支机构办理进出口押汇和托收等业务。
(9)1997年6月,有台资背景的与内地合资的中华第一银行在上海开业。
(10)2001年6月起,台湾允许岛内银行的离岸金融业务部门与内地银行的境外分行直接建立业务往来;同年,又允许金融业务部门与内地银行建立业务往来。
(11)2002年2月,修正后的《台湾地区银行办理大陆地区进出口外汇业务准则》开始实施,进一步允许外汇指定银行建立与内地银行的直接往来。随后,台湾的不少银行即与内地的银行联系,许多内地的外资银行已经与他们交换密押,建立了直接业务关系。
(12)2004年3月允许台湾民众携带人民币入岛,限额为6000元,但仍然不准金融机构进行兑换。2004年7月前后,台湾当局制订了金马试办人民币兑换的政策,但出于政治考量,这一政策拖了一年多仍未施行。
(13)2005年9月,台前“行政院长”谢长廷宣布从10月3日开始,开放金门、马祖地区金融机构试办新台币与人民币兑换业务。凡符合“小三通”出入境规定的金马民众、台湾地区民众或大陆旅客,都可向经过许可的金融机构办理兑换,每次以人民币2万元为限。同时,核准岛内6家金融机构从事该业务,包括台湾银行金门、马祖分行,金门县信用合作社等。
目前,台湾共有7家台资银行、16家台资证券公司、10家台资保险公司在大陆设有代表机构。
两岸经贸和金融交流与合作,本应有更多的实质性突破,但由于李登辉1999
年8月提出“两国论”,推行“戒急用忍”政策,接连设置种种障碍,使两岸交流跌入了徘徊不前的状态。
二、发展两岸金融合作面临的主要障碍
在两岸间的经贸合作迅速发展的同时,两岸金融业所能提供的服务则严重滞后。两岸金融合作的主要障碍来自台湾的政策。台湾目前仍坚持不与内地发生直接交往的立场,反对两岸间的直接金融合作。
尽管早在1991年7月,台湾已允许岛内金融机构办理对内地间接汇款业务;同年10月又原则上同意办理“内地出口、台湾押汇”业务。但上述金融中介行为均为“间接”方式,需要经过第三地金融机构。而台湾“财政部”明文规定,台湾岛内银行不得参与内地银行主办的国际联贷、也不得接受内地银行参加由其主办的国际联贷。
台湾当局颁布的《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对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设置了种种障碍。由于上述限制,目前开展两岸金融交流只能是“单向、间接”的形式。所谓“单向”,就是目前只能是台湾金融机构到内地设立金融机构和营业,而内地金融机构则无法进入台湾;所谓“间接”,就是台湾金融机构只能通过第三地(香港)进入内地,资金流动也要通过第三地。这种“单向、间接”的金融合作模式对两岸金融合作的发展确实起到了消极的影响。
另一个障碍则来自内地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和金融法规的不完善。目前内地在两岸金融合作方面没有专项立法,在金融市场上也未挂牌新台币与人民币的兑换汇率。因此,从内地方面看,尚缺乏实现两岸金融合作的渠道和法律保障。台湾在内地设立金融机构和从事业务经营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一些涉外法规,有许多问题是比照对外资金融机构的规定,这就不能适应两岸金融合作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无法解决台资金融机构在内地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其中的核心是对台资的定性问题。扩大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对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对于保持“中华经济区”的竞争力也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因此,应该将台资视为民族资本,而不宜简单地归类为外资。在此基础上,应按照外经贸部提出的,坚持“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建立统一、公正、透明的经济、金融法律体系,为扩大两岸金融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两岸金融合作的前景展望
由于两岸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不同,各有强势和弱势,各有长处和短处,因此,只要排除台湾政治上的负面影响,两岸金融合作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台湾对内地的金融政策走向与两岸金融合作前景
如前所述,两岸今后的金融合作能否进一步发展,主要取决于台湾方面的内地政策松动的程度。若台湾方面能进一步放宽两岸金融合作的政策限制,则两岸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方面的合作可迅速展开。
而影响台湾开放两岸金融合作政策取向的关键因素有以下几条:
首先是台湾方面担心开放金融合作以后,将导致内地资金大量入台,加深两岸经济整合的程度,由此可能会在经济及政治各个层面对台湾未来走向造成负面冲击。
其次是台湾近年来在对外贸易与投资上采取的“南向政策”的实施效果。如果“南向政策”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则两岸金融合作的空间可能会因为两岸经济依存度的降低而缩小;反之,台湾势必出于自身经济发展的压力,在两岸金融合作的政策上放松限制,以刺激台资赴内地“寻找出路”。
第三是台湾正在建立“亚太营运中心”,这是为了在香港回归后寻找一个能够替代香港中介地位的角色而筹划建立的;同时,台湾方面也希望通过亚太营运中心的建设而把台湾建设成为高度开放的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加速台湾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以适应世界经济和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预计,未来两岸金融合作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尤其是台湾的某些政治动向和言论,直接导致两岸关系陷入空前的紧张,也将严重阻碍两岸业已展开的金融合作。本文认为,同时处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两岸经济(尤其是台湾经济),若想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必须在加强两岸经贸互动、推动两岸金融整合方面加快步伐,因此,两岸金融合作的拓展空间仍然很大。
(二)内地对台资金融法律的规范与两岸金融合作前景
从内地的角度来看,扩大两岸金融合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包括两岸互设金融机构、开放金融市场,联手进行金融监管以及协调两岸金融法规等。从目前的现实情况出发,引进台湾金融机构应作为两岸金融合作的先导。建议有关部门针对台资金融机构的特点进行专项立法,并采取以下对策:
1.台资金融机构受到台湾方面的限制,不可能直接以台湾金融机构的名义进入内地,目前只能通过第三地来内地申请设立和注入资金。按照中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台湾金融机构在内地设立业务机构比照该条例执行,而该条例同时又规定申办者必须是金融机构。这使台资在大陆设立金融机构时面临两难的困境:台湾金融机构如果得不到台湾当局的批准,不能来内地;而台湾金融机构在第三地设立的其他经济组织,又不能比照上述条例到内地申办设立金融机构。因此,建议在专项立法中应明确规定:台商在第三地设立的经济法人,允许来内地申办金融机构;在内地的台资企业,也允许申办。同时还应规定,在内地设立的台资金融机构,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2.可以允许台资金融机构经营新台币兑换业务。虽然目前台湾已大幅度地降低外汇管制,台湾民众将新台币兑换成外汇已不成问题,但有时台湾民众在内地需要兑换新台币就成了问题。建议在专项立法中规定:台资金融机构可以经营新台币的兑换业务。在具体操作上,就明确规定,只能收新台币,兑出外汇,而不能兑出新台币。同时规定在一定期限内或是收兑的新台币达到一定数目的,应及时到岛外调换回外汇。
3.在专项立法中应明确规定台资金融机构可以办理人民币业务。如果台资金融机构在内地不能从事人民币业务,则其作为金融业的中介功能就基本丧失了,根本谈不上能否获利。
(四)发挥香港两岸金融合作的桥梁作用
在两岸金融业不能实现直接往来与受限制的情况下,香港成为海峡两岸金融业接触与合作的重要基地或桥梁。2005年以来,两岸三地金融业在香港的金融业务与合作有新的发展。如台资企业在香港上市出现较快增长,香港成为台资企业筹资的重要场所。自1990年汤臣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台资企业后,到2005年底已有近40家台资企业在香港挂牌上市。
从发展趋势看,两岸的金融合作趋势不可阻挡,在直接合作方式遇到障碍时,可以充分发挥香港在两岸金融合作中的桥梁作用,促使香港成为两岸三地的金融合作的重要中转站。台湾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香港进入内地市场,内地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台湾金融机构在香港的分支机构了解在大陆的台资企业的经营状况以便更好给予资金支持和融资便利。
此外,还应当积极鼓励两岸的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在规避有关管制的同时更好地促进两岸的金融合作,例如可以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利用信用保证等机构和工具,将台湾的银行对台资企业母公司的资讯延伸到大陆的子公司,也可以通过金融机构的重组和创新,吸引台商资金参与大陆地方金融机构的增资扩股和重组,促进两岸的金融合作。
(五)建立福建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
两岸金融合作要摆脱滞后经贸发展的困境,关键是台湾当局拆除政策性障碍。在当前两岸关系仍陷于僵持的状态下,通过试点创新,摸索解决两岸金融合作技术性障碍的途径,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现实的选择。而建立福建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可能是两岸金融合作走出困境的一个突破口。
近年来,已有多项政策在福建先试先行。在贸易结算方面,2001年11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福建省东山的对台小额贸易出口允许收取人民币核销。2002年下半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与台湾本岛多家银行签订了行协议并已经开展对开信用证业务。
在货币兑换方面,早在1988年,中国银行厦门分行、福州分行与马江支行就获准开办新台币兑入业务,台胞来福建旅游可持新台币到指定的中国银行机构兑换人民币。目前该项业务已经扩展到福建省内中国银行所有支行以上机构。2003年12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福州、厦门、泉州、莆田、漳州5城市的中国银行机构开始试办人民币与新台币现钞的有条件兑出业务。
建立福建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鼓励台资来福建省设立各类金融机构,争取台湾地区批准福建省金融机构赴台设立机构。目前福建尚无一家台资金融机构,与促进闽台金融合作交流的形势需求极不相称。(2)进一步拓展银行新台币兑出业务。建议扩大新台币收兑业务在福建省辖区的地域和机构范围。(3)鼓励人民币在两岸贸易、投资等领域的流通使用。(4)逐步放宽对台贸易和投资相关政策,促进直接通汇的进一步发展。(5)探讨海峡两岸货币清算机制问题。建议授权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具体承担两岸货币兑换、清算工作。在此之前,考虑先由闽台两地的商业银行建立双边清算机制。(6)逐步发展海峡两岸银行离岸金融业务。(7)创新金融业务,拓展闽台金融合作领域。
主要参考文献
1.杨胜刚《台湾金融制度变迁与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2.温端云、蔡名相《海峡两岸经贸交流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翁东玲《两岸三地金融合作与交流关系的演变及趋势》,《亚太经济》1998年第4期。
- 上一篇:透析语文课堂创新教育四部曲
- 下一篇:金融监管变化英国的操作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