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与和谐构建关联性的理论研究论文

时间:2022-01-06 03:07:00

导语:税收与和谐构建关联性的理论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税收与和谐构建关联性的理论研究论文

关键词:和谐社会;财政改革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所有的财政分配活动都应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调整财政改革的政策取向,为实现和谐社会这一历史任务提供财力基础和制度环境。财政政策作为调节社会分配关系、促进公正与公平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工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原理,人类社会可以在财政框架下,通过法律制度建设并实施合适的财政、税收政策及其他公共政策,协调上述三个目标并使之共同发挥长期维护和谐社会的作用。

财政与和谐社会构建内在关系的理论分析

从经济角度看,人类和谐社会的基本标志是在保持最佳宏观经济规模、资源优化配置和收入(财富)公平分配这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社会经济目标之间的长期平衡。实践证明,不可能在完全依赖市场作用的条件下充分协调这三大目标。微观层面上,市场竞争机制及其灵活的价格体系有助于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但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程度不仅取决于经济效率,还取决于历史道德因素确定的公平标准。在宏观层面上能否保持最佳的经济规模,一方面取决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和吸收能力,另一方面也受特定的道德价值观的影响。

当前财政运行不和谐的表现

财政配置资源的低效率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一方面财政对农村公共设施、科教文卫等公共产品供给较为缺乏,对边远地区、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不够;另一方面,用于脱离实际的非生产性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投入较多,行政经费不断膨胀等。这种状况使得我国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给社会政治稳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财政调控经济的作用发挥不够导致人与自然发展不和谐。目前的财政宏观调控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够,效果不明显,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

财政调节收入分配欠合理导致社会有失公平。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形成的分配格局是由市场机制运作的“初始状态”决定的,而市场机制形成的这种初次分配可能是不公平的,只有依靠政府力量,才能对不公平分配格局加以调整和改变。

财政预算体系不完善导致收入分配秩序混乱。多年来,我国财政资金分为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两大部分,后者是由不同财政部门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而自收自支的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虽然预算外资金在性质上同预算内资金相一致,但由于其管理方法不同于预算内资金,财政不仅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调剂,而且也难以控制其使用方向和使用效益。因此,这部分资金实际上游离于财政控制之外,处于一种管理失控状态。

政策制度不健全导致一些群体生活困难并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步加强了政策制度建设,适当提高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等。但目前我国最低生活保障线仍很低,难以满足城市贫困家庭的最基本生活需要。因此,在坚持“效率优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政府必须时刻重视“兼顾公平”,让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都能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财政的责任和义务

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提高其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财政部门要按照财政的改革方向,依据“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逐步规范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减少对竞争领域的直接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的导向作用,结合运用预算、税收、财政补贴等多种调控手段,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努力促进科技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原则,提高社会和谐发展的能力。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财政政策应着眼于整个社会。财政要充分发挥分配职能作用,调节各分配主体的物质利益来实现国民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公平合理。要加大支持“三农”力度,完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障体系,形成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缓解城乡财政困难;逐步扩大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把统筹城乡发展的落脚点放在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上来。

参考文献:

1.郭庆旺.财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雷根强.财政学[M].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