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自觉的执政理念探讨论文
时间:2022-09-17 05:10:00
导语:中国共产党自觉的执政理念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关键词】忧患意识;执政理念;执政党建设
【论文摘要】增强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明确而自觉的执政理念。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执政党,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这是做到居安思危的必要前提。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国内外、党内外各种矛盾和危机中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居安思危,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这是新时期应对来自国内外各种显性和隐性的风险和挑战的根本要求,是促使我们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警世之言,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
居安思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条古训,它要求在安定和平的境遇中,要虑及可能遇到的危难。“居安思危”,不论对国家、对政党、对个人来说,“安”往往是在相对意义上说的,“危”则是经常会遇到的,因此。居安思危,重点应落实在增强忧患意识上。这里所说的忧患意识,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群体自发的忧患意识,另一种是执政者(领导者)自觉的忧患意识。这两种忧患意识在当代中国历史上都留下深刻的印记。
在日本侵略者大举入侵,国家面临危亡的紧急关头,一曲《义勇军进行曲》唤起了千百万人的忧患意识,危难使人惊醒,民族危难使中华儿女将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前途和个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谱写了无数热血青年报效祖国、宁死不屈的光辉篇章。这里,亿万民众出自内心的“国破”难以“家全”的忧患意识,是国共两党组成统一战线联合抗日的精神纽带。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出现过“”这样的严重错误,使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生活遭到极大的破坏。十年内乱,中国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各种物资十分匮乏,全国有2.5亿人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群众生活艰辛。政治上又极为严酷,大批忠诚的党政干部被打成“走资派”,无数有成就有贡献的科学家、学者被错定为“反动学术权威”,许多无辜的人甚至被迫害致死。广大干群思想被禁锢,处于僵化半僵化状态,社会正常秩序遭到极大的冲击。亿万民众心头涌起种种疑虑,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忧心忡忡,1976年初,周思来总理与世长辞,更加深了人们的忧患情怀。“”为了篡党夺权,不许人民清明节悼念。由此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民众自发悼念的“四五运动”,其实质是一场对“”倒行逆施的民众抗议运动,是亿万普通中国百姓厌倦了无休止政治运动的民意反应,是要求结束“”、恢复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改善生活、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正义呼声,是长期以来民众对政治高压、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普遍不满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在国家政治、经济处于危难时刻广大工农群众、干部和知识分子忧患意识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和平年代对国家隐性危机而生的忧患意识的一次强有力的表现。正是这场运动,为后来粉碎“”,拥护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转变党的工作重心、为改革开放和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伟大的群众基础。
可以说,以上两次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出现的群众运动,是人民群众基于对国家和民族安危的深重的忧患意识所作出的展示。
另一种忧患意识,主要是执政者和领导者所应有的思想品质。这里,是指执政党在执政理念方面应当经常保持居安思危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忧患意识。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它就肩负着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受人欺凌的历史使命,通过近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来,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党的宗旨,使人民共和国不断走向富强昌盛,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清,加上其他一些主客观原因,党在一段时期内犯了错误,把抓阶级斗争放在首位,忽视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直至发动“”,造成长达十年之久的内乱。这样的错误不仅是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也与缺乏对世情、国情的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有关,缺乏忧患意识,其直接结果就是错误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不到及时纠正。
因此,当“”结束之后,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民众深切体会到危难深重,必须改弦更张,拨乱反正。邓小平当时曾发出这样的警号:我国“国民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科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愈拉愈大”。打开国门一看,我国已经丧失了许多发展的良机,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对我国构成严重的挑战。对此,他不无忧虑地指出:“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低速度就等于停步,落后等于后退。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他在一次谈话中严肃地指出,要有危机感,要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扭住不放”,要“聚精会神”、“毫不动摇”地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正是出于强烈的忧患意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才能够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指引下,果断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旗帜鲜明地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拥有1900万党员的百年老党的苏联共产党,在执政74年后一夜之问被解散,震惊世界。这些政党失去政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原因是共同的,那就是执政理念出现偏差,缺乏忧患意识,执政能力衰退。我们党认真研究并吸取苏联、东欧等国家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教训,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进行了探讨,适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制度建党”等一系列的新思路和新制度,为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奠定了基础。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强调指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把增强忧患意识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自觉地联结在一起,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理论创新。公务员之家
二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面对由经济快速增长而带来的国内转型期间频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提升科学执政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明确而又自觉的执政理念。
首先,要认清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把握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正确处理对外关系,应对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特别要注意的是,冷战结束后,非传统安全问题凸现,特别是2001年“9·I1”恐怖主义事件发生后,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恐怖主义的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扼制,但并没有绝迹。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外恐怖主义势力相互勾结,是一个显著的特点。我国一些地区同样也遭受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等“三股势力”的侵扰,他们与境内分裂分子相互勾结,参与、制造了拉萨“3·l4”和乌鲁木齐“7·5”等一系列恶性恐怖事件。面对内外勾结、日益复杂化的恐怖主义的侵扰,我们党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及时把握各种潜在风险和危机的最新动态,保障国家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此外,像“藏独”、“疆独”这类事件本身具有深刻的国际背景,处理这些事件不仅考验党的掌控能力,更考验着党治国理政的智慧和水平。
第二,要科学判断我国基本国情,清醒认识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正确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连续30年平稳较快的发展,一方面,综合国力大幅攀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总量己经跃居世界前列;但另一方面,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也没有变,社会矛盾非常复杂,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各阶层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并由此引发各种矛盾的萌生和激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不均,人们获得的机会不等,加上主观条件的不同,造成社会利益结构分化速度过快,贫富差别的拉大并由此产生的各种矛盾凸现,因利益博弈、要求利益再分配而产生的矛盾冲突也急骤增加。2005年我国发表的《社会蓝皮书》表明,民众对社会不满以及借机表达不满的集体行为事件,由1994年的l万起增加到2003年的6万起,增长5倍;并且规模不断扩大,参与集体行为事件的人数此外,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新的灾害多发期,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火灾、农作物病虫害等灾害频繁发生;新的重大灾害事件不断出现,造成的损失有明显增大的趋势。自然灾害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近l5年来我国年均受灾人口3.7亿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4亿亩,因灾倒塌房屋418.2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4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灾害损失比上世纪80年代高出40%。而这些传统的自然灾害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会与新的因素相互叠加、呈现出极强的关联性,如2003年发生的SARS、2008年南方突发的雪灾、汶川大地震,以及2009年全球流行的甲型H1NI流感,不仅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害,而且对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电力通讯和相关基础设施都是严峻的考验而伴随着这些灾害还有许多次生困难,诸如市场食品日用品能否正常供应、如何迅速有效转移和安置灾民,以及如何防止可能发生的瘟疫传染病等。
面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等突发事件,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不仅是执政理念,更要化作切实应对各种挑战的工作机制,制定危机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预案,加强演练和物资保障,提升防御和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居安思危的意识化作现实的行动指南,在实践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
第三,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也是当前我们党的党情所要求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成立近90年、执政60年的大党老党,执政年代久,容易滋生惰性和官僚化,造成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脱离群众:党员人数多,分布广,流动性大,会造成党内教育和管理上的困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成分呈现多元化趋势,利益诉求不一,特别是执政党干部手里掌握着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在经济转轨、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疏漏和空隙,使一些人凭借手中权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滋生腐败现象。特别值得警惕的是,经济领域中的市场交换原则,常常通过不同形式和途径反映到政治领域和党内生活中来,造成一些党员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失落,宗旨意识淡化。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新时期社会思想多元的条件下,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党员和党的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做到言行一致、学用统一、坚守理想信念不动摇,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考验。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挥党员的主体地位,发扬党内民主,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考核、任用、监督制度等,也是党面临的新课题。
三
在新时期,党中央多次要求全党保持清醒头脑,在有利的形势下,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执政党,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这是做到居安思危的前提。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强盛,必然越来越多地参与各种圈际事务,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对当今世界的许多全球性问题,诸如环境、人口、气候、贫困、疫病等防治以及防范恐怖主义等问题,不但负有重大的责任,而且要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危机,以及对我国构成威胁,要有足够的精神准备,才能积极参与,临危不惧,从容应对。
处于转型期间的我国社会,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现期,要求执政党准确把握基本国情,重视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不要等到问题成堆或酿成危机时才去处理。因社会矛盾、利益冲突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突然性和自发性,这就要求各级党政干部体察民情,倾听群众呼声,发现苗头,及时防范和解决。要加强社会危机管理机制和自然灾害预防机制,研究和制定预警和应对方案,未雨绸缪,作好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准备,以尽可能减少损失。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视党内存在的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尖锐地提出我们党内存在的上述问题的一系列表现,决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出于对党内存在问题的严重性敲起警钟,这些隐藏在党的肌体上的病患,如果不加警惕,听之任之,必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对执政党来说,重要的是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一是要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新知识,提高新本领,以对新事物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旺盛的创造精神,保持恒久的前进动力。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制度规范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内外监督,提升反腐拒变的能力。三是要始终不渝地加强先进性建设,切戒骄傲自满,固步自封,牢记“两个务必”,常怀忧党之心,恪守兴党之责,才能使我们党永远保持朝气蓬勃的生机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年均增长12%,由73万人增加到307万人:其中百人以上的由1400起增加到7000多起。
- 上一篇:水利局档案管理论文
- 下一篇: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