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性思想构建民主政治论文

时间:2022-06-15 03:48:00

导语:公开性思想构建民主政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公开性思想构建民主政治论文

所谓公开性,就是指在党和政府决策、任用选拔干部、行政执法等工作中按照法律程序将具体工作内容通过一定的形式向社会公开明示,以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并根据群众意见改进工作的一种制度。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公开性的主张。学习列宁公开性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政务公开,保障人民的知情权

为保障人民对国家事务的知情权,列宁特别强调在国家事务管理中实行公开性原则的必要性。早在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就指出:“每一个人大概都会同意‘广泛民主原则’要包含以下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完全的公开性;第二,一切职务经过公开选举。没有公开性来谈民主制是很可笑的,并且这种公开性还要不仅限于本组织的成员。”列宁在这里把“完全的公开性”看作是建设民主政治所必备的首要条件。在列宁看来,是否实行公开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没有公开性就谈不上真正的民主。只有一切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情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和决策经过人民讨论,才能确保人民的知情权,并能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其中。为此,列宁在国家事务的管理中采取了一系列公开性的措施。

1,公开选举和任用一切公职人员

列宁把选举制看作是民主制的第二个标志,他认为实行比例制选举,“这的确是最民主的选举”。而真正体现“广泛民主原则”的选举,必须在完全的公开性的条件下进行。也就是说,公开性是保证选举制的民主性质并发挥其优越性的重要条件。列宁认为,在具有公开性的条件下,“整个政治舞台都公开摆在大家面前”,人们可以通过报刊、集会等多种渠道知道“某个政治活动家起初做过什么,后来又经历过什么变化;在他困难的时候表现得怎么样,他的品质一般说来又是如何”,这样可以使每个人在选举的时候“自然都能够心中有数地决定是否选举这个活动家来担任某种职务”。通过这样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督和制约,“可以造成一种生物学上的‘适者生存,的自动机制”。“关于这一点,列宁又以德国社会为例,论述了公开性与选举制相结合的好处。他说:“完全公开、选举制和普遍监督的‘自然选择作用’能够保证每个活动家最后都‘各得其所’,担负最适合他的能力的工作,亲自尝到自己错误的一切后果,并在大家面前证明自己能够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党执政后,列宁进一步强调把公开性原则用于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和任用方面。他指出:“现在是工农国家做了‘主人’,它就应当广泛地、有计划有步骤并且公开地挑选最优秀的经济建设人员,挑选专业的和一般的、地方的和全国的行政管理人员和组织人员”。列宁在这里所强调的“公开地挑选”,是指在选拔公职人员时要克服“共产党员局限在领导者的圈子内”考虑问题的毛病,广泛的征求群众意见,实行公开竞争,择优选拔。他说:“群众应当有权为自己选择负责的领导者。群众应当有权撤换他们。群众应当有权了解和检查他们活动的每一细节”。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每个领袖放在适当的位置上”。为了真正贯彻实施选举原则,列宁还明确提出“党组织的选举原则应该自下而上地贯彻执行”,“只有在无法克服的警察阻扰和极特殊的情况下才可以放弃这一原则”。这实际上是进一步保障了人民享有民主选举的权力,充分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2.实行公职人员报告制

列宁主张实行公职人员工作报告制。由他起草并经党的“八大”修改通过的俄共(布)纲领阐明:要“通过实行公职人员负责制和工作报告制的办法,使政权机关进一步接近劳动群众”。这是保证“日益充分地实现民主制”的重要措施之一。在1921年《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关于对待非党工人态度问题的信稿》中,列宁进一步指出:“所有负责的公职人员一律定期向工农群众做实事求是的工作报告。这种报告每月至少安排一次,使非党工农群众有机会对苏维埃机关及其工作进行批评”。“不仅共产党员,而且担任负责工作的所有公职人员……都应当做这类工作报告”。根据列宁提议,俄共(布)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再次强调:“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和主席团的全体成员必须在全体大会上向自己的选举人作工作报告,每月至少一次。”“共产党员领导下的省执行委员会应拟定一个有系统地向居民报道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情况和苏维埃机关的政治活动的计划,并按照这个计划派遣负责工作人员到省内的工厂、村乡等等的大会上作报告。”不仅如此,在由列宁和劳动国防委员会直属委员会主席奥波连斯基同志签署的劳动国防委员会指令草案中明确规定了全体人民委员必须遵守的“劳动国防委员会关于建立各经济人民委员部报告制度的指令”和“人民委员会关于建立所有的人民委员部(不仅是经济的而且包括非经济的人民委员部)的报告制度的指令”。列宁认为通过实行公职人员报告制,可以把公职人员的政绩和各方面的表现公开地摆在人民群众面前,以便于群众进行监督、评价和取舍。

3.公开举行党和苏雏机构关的会议

在列宁的时代,完全公开党的领导工作会议是条件不允许的。但列宁认为,党的公开性的大方向是不能改变的,必须尽可能的坚持。在十月革命胜利前,列宁就严厉批评了国家杜马中的劳动代表指出,他们“没有明确地提出把问题交给各个地方委员会的要求,对于自由派(立宪人)想撇开人民,把一个尖锐的问题交给专门的委员会去讨论而不拿出来公开讨论,不让人自由批评的阴谋没有表示反对”。根据列宁的提议,1921年,党的十大决议明确指出,必须使“召开党的领导机关的公开会议”成为一种制度,并规定党的支部大会要公开举行,必须尽量吸收非党群众参加听会和讨论。俄共(布)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再次强调:“必须活跃苏维埃全体会议和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工作……必须做好县的和省的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要使当地所有居民都注意这些会议(在代表大会前广泛进行口头上和文字上的宣传)。”列宁的这一主张实际上是保证了党和政府决策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二、审判公开,同官僚主义进行斗争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内出现了严重的官僚主义、拖拉作风等现象。列宁认为必须用公开的方式来作斗争,对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案件要做公开揭露和公开审判。列宁主张“人民法院要加倍注意对官僚主义、拖拉作风和经济工作上的指导失当进行司法追究”。“从原则上,这类案件不应留在官僚机关内部处理,而有必要交付法庭公开审理。

这不仅仅是为了严厉惩罚,而主要是为了公之于众,打破那种广为流行的认为失职人员可以不受惩处的观念。”值得指出的是,不仅如此,面对党内出现的这种情况,列宁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他认为,党不善于对可恶的拖拉作风进行公开审判,“为此完全应该把我们大家以及司法人民委员部的人用发臭的绳子吊死,而且,我总在想,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们就会因此而活该被吊死”。只有“把案件公开”,把它们置于“大庭广众之下”,对失职事件和有关人员公开审判,依照法律加以制裁和惩处,这样才可以提高人们的责任心,反对很难消灭的坏事,可以引起工农群众对这一重要问题的注意,“才能真正治好这种病”。列宁认为,这种做法的社会意义,比之由党政机关“少数人秘密地了结”的愚蠢做法“要超过一千倍”。

三、舆论公开,充分发挥报对对苏维埃政治和经济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列宁十分重视舆论对党和政府的监督作用。十月革命一胜利,列宁就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公开声明:“我们不希望有什么秘密。我们希望政府时刻受到本国舆论的监督。”为此,列宁提议,党的一切决议不仅应当在党的会议上,而且应当在党的报刊和群众集会上进行讨论。也就是说,通过报刊和群众集会上的讨论,能够使群众更加了解政府的决议,使政府的决策更具公开性和透明性。列宁认为,报刊是公开批评、揭露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的重要工具,他说:“党和苏维埃的报刊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揭发各种负责人员和机关的犯法行为,指出苏维埃组织和党组织的错误和缺点。”

不仅如此,列宁还十分重视在经济建设中实行舆论监督的公开。他主张努力创办这样一种报刊:“它不是拿一些政治上的耸人听闻的琐事供群众消遣和愚弄群众,而是把日常的经济问题提交群众批判,帮助他们认真研究这些问题。”列宁认为这样的报刊,一方面可以公开揭露并无情地抨击经济生活中的一切毛病,“从而呼吁劳动者的舆论来根治这些毛病”。另一方面,可以公开报道先进单位的模范事迹,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列宁还提出要重视报刊在经济建设中组织竞赛的作用。他说:“现在还需要我们做的就是组织竞赛,即保证公开报道,是国家所有的村舍都有可能了解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这也就是说,通过公开报道可以使各单位了解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对取得的成果进行比较,运用先进经验发展生产。在列宁看来,公开报道这方面的情况,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改革,可以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他们切身相关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列宁全集(第41卷)C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列宁文稿(第4卷)[M3],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共全会决议汇编:第2分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