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引导前进方向论文

时间:2022-05-26 10:38:00

导语:特色文化引导前进方向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特色文化引导前进方向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文化的科学含义;先进文化的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受到主流文化的熏陶、文化意义更深远,任何民族都离不开文化、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在对文化的理解上存在着两种主要的传统、认为文化的物态化、制度化、模式化意味着文化的死亡。、西方和中国的文化语义都反映出人的自我完善、自我优化的内蕴、先进文化是指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发展先进文化、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等,具体请详见。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文化的意义中生存: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受到主流文化的熏陶,生活方式或多或少受广告文化、明星效应的影响,追求目标不知不觉被各种价值取向所左右。中国56个民族可以同唱一首歌,日本人无论怎样模仿欧洲人,但一看就知道还是日本人。北京人住四合院,欧洲人要尖顶的教堂……这一切我们都称之为是文化。从个人方面讲文化影响个人的生活、进步,并且构成生活意义和内容本身。从国家民族生存发展来看,文化意义更深远,任何民族都离不开文化。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互相交织、互相激荡的复杂局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文化的科学含义

在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深刻地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首先需要对文化的基本含义有一个了解。

从地域和国家角度看,在对文化的理解上存在着两种主要的传统:一是英法美传统,另一是德国传统。前者把文化时常视为种种客观存在的人和创造物的总和,偏重从成果而非过程上去理解文化,他们把文化研究对象看做是各种事实或要素,如不同民族的图腾、禁忌、巫术、圣物、文化习俗等文化要素和事实。与此相反,德国文化传统则重文化的内在性、精神性、生命性、创造性和过程性的一面。他们把文化理解为有别于既成物质的精神结果的流动不息的生命创造过程。因此德国文化学家感兴趣的研究对象是文化的流动着的精神领域,如民族、宗教、艺术、神话、文学、语言、历史、道德、哲学等文化形态及其发展过程,并试图由此探寻文化流动着的内在生命。对于那些物态化的文化他们不感兴趣,认为文化的物态化、制度化、模式化意味着文化的死亡。如斯宾格勒声称:“文化(culture)是活着的文明(civilization),文明则是死了的文化”。

从文化的语义上,西方和中国的文化语义都反映出人的自我完善、自我优化的内蕴。在中国传统中,文化是指文治和教化。汉人刘向所著《说苑.指武》云:“凡武之兴不为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南齐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在此,他们都把文化节看作是包含着道德政治伦序的诗书礼乐来教化人、优化人,使其从蒙昧达于文明的意向及其过程。胡适曾把文化定义为“人们生活的方式”。他是从区分文化与文明的角度论述这一问题的。他指出:“第一,文明(civilization)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一个总成绩。第二,文化(culture)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总方式。”梁漱溟则在区分文明与文化的意义上对文化作了同样的界定。他指出:“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

二、先进文化的含义

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能够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文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了解了什么是先进文化、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又知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那么,我们就能分析和判断出中国共产党如何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发展先进文化,即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具备了这些特征,毫无疑问是先进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其吸引力和感召力就会不断增强,就会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强调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建设和谐文化,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整体。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和促进,才能构成社会发展的整体格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是综合国力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极强的渗透性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参与综合国力的竞争。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思想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文化建设能够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从思想上保证了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