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创新

时间:2022-03-17 08:55:00

导语:和谐社会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创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和谐社会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创新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一种理想存在状态,即社会内部各个系统之间协调有序,良性发展。它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不仅指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和谐,更是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即指个体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个体获得主体性;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团体之间关系融洽、诚信友爱,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都得到应有的尊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协调有序,人们的精神面貌昂扬向上,社会稳定、团结而充满活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指人们在谋求发展的同时,不以侵害自然环境为代价,遵循人类社会和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维护和发展生态文明。

个体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个体的集合与扩展。社会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实现个体的和谐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谐个体是指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个人,表现为思想与自身、个性与共性、自我与他人的统一。社会性是和谐个体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存在状态总是反映一定社会的存在状态,社会的和谐必然在每一个和谐个体身上得到体现。和谐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衡量整个社会道德水平高低的尺度,个体的道德素质越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就越高;个体越和谐,整个社会就越和谐。

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为基础、为条件,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归宿。没有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没有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重要条件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以及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思想保证

思想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使人们很好地调节个人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最根本的素质,高素质的人是和谐个体的主体,和谐个体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人的素质高低决定着个体和谐的程度,也决定着社会和谐的程度。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以此为核心,从根本上扭转人生观与价值观上发生的偏差,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情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增强社会责任感。

今天,党和国家之所以要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就是因为和谐社会其内在的道德意蕴要求人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人类生产和生存环境,以优良的道德品质处理社会发展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崇高的思想境界为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和资源,而这一切需要建立在人们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基础之上。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谐个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思想道德素质是和谐个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和谐社会这一重要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必须不断加强人们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将其培养成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的和谐个体,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思想保证。

(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中的核心素质,是其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的灵魂。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既是治国的方略,又是一种治国的理念、社会发展的理想。作为一种治国理念和社会发展理想,和谐社会的标志和最终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离开人的活动就不可能有社会发展的历史。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看,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体系中,人的发展是其理论的核心观念。马克思以人的发展为尺度考察社会的发展,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把社会进步概括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和“人的自由发展”三个历史阶段,并且把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描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是历史发展进步的标志。因此,在和谐社会里,人的和谐发展是其标志。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行素质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防止教育的片面性,尽力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不断创新其途径

和谐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开拓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两课”教育相结合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列宁也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所以,要以“两课”教育为阵地,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让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素质和能力,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大学生的思想准则和行动指南,能正确分析现实生活中政治、文化、道德现象,不断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还要不断拓宽、丰富“两课”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系统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等方式,紧密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群众观等科学的基本的观点,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认识事物。最终使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增强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坚定道德信念,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

面对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道德认识与行为脱节现象,必须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序列化、层次化,强化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知行统一,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必将经历从知到信、从信到行的过程,因此,必须强化道德实践,从大学生的日常基础文明人手,低起点、高标准进行建设,让大学生学会“内省”、“慎独”,使大学生养成自觉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

(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实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样才能使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通过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生产实习、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此同时,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为全面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完善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达到知行合,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学习社会上的先进人物,为社会风气的好转做出贡献。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分清是非,适应社会,真正做到人与社会和谐。

(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方面,它需要与学校的管理、教育、改善生活、学习条件以及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相结合。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既包括高雅、舒适、优美、充满人文气息的建筑设施、活动场地、绿化美化景点等相对静止的物态硬环境,也包括内容健康、生活活泼、形式多样的各种社团活动、文体比赛、学术讲座、电视网络、橱窗板报、书法绘画展览等动态的软环境,还包括相互关心、谦虚好学、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人际关系环境。强化人际关系环境,促进人际和谐。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拓展和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培育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形成具有凝聚作用、陶冶作用、示范辐射作用的优良校风。只有通过优良校园文化的影响,才能促使大学生养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

(五)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校园网络建设相结合

校园网络作为学校育人阵地中最具时代性的媒体,应充分发挥其优越性,成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最具吸引力、最有效的途径。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道德、法制教育,如:网络德育课堂、网上论坛、班级网页和个人网页等,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网络道德和法规教育,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自觉遵守网络法规,牢固树立网络有“法”必依的信念,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提倡做网络的文明人,教会学生如何识别、抵制网络垃圾信息。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加强对信息网络建设和传播信息的管理和领导,必须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管理并提出明确的措施。网络的管理应该是综合管理,立、堵、建、疏、管缺一不可。所以,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抢占网络教育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教育的过程,单靠高校是难以顺利完成的,学校需要与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来共同完成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生命个体成长的摇篮,是最先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的地方。家庭美德教育能使人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和责任,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教育者,所以,家庭既是美德教育的摇篮,又是思想道德实践的重要领域。因此,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社会是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大课堂。社会教育主要是通过社会大众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图书、网络等不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它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七)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生态道德教育相结合

生态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造就具有优良的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品质和行为的生态人,培养大学生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最终达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为使生态道德教育在学生中得到长期、有效的开展,高校必须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与现有德育课程及各学科的渗透,构建全新的德育体系。同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将生态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信念,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只有通过全方位、多形式地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和谐个体,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