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削的探究论文

时间:2022-11-26 11:52:00

导语:剥削的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剥削的探究论文

摘要:

党在剥削问题上存在着举着“消灭剥削”的旗帜鼓励剥削的悖论。之所以如此,是因传统剥削观不分青红皂白地将雇工获利及租地收租、租房收租、借款收息等一切非劳动获利行为都看作剥削,而非公有制企业获利的典型方式就是雇工获利,按照传统剥削观不能不看作剥削。破解剥削悖论,既不能放弃“消灭剥削”的旗帜,也不能消灭非公有制经济,而应转变剥削观,对剥削加以重新解释:不再把剥削解释为雇工获利等非劳动获利行为,而是解释为并非出乎对方自愿的无功取酬、超功取酬行为。

关键词:剥削;剥削悖论;和谐社会

一、党在剥削问题上的逻辑悖论及其对社会和谐的危害

党在剥削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逻辑悖论:党自成立以来,一直以“消灭剥削”相号召,邓小平理论也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我党在十四大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在大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按照传统剥削观,这是不相容的,陷入了举着“消灭剥削”的旗帜鼓励剥削的悖论。这是因为:传统剥削观以劳动价值论为依据,将雇工获利及租地收租、租房收租、借款收息等一切非劳动获利行为都看作剥削,而非公有制企业获利的典型方式就是雇工获利,即以雇佣劳动获得利润,按照传统剥削观不能不看作剥削。按照传统剥削观,要消灭剥削就不应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是放弃“消灭剥削”的主张。党在剥削观上的这种逻辑悖论已对社会和谐造成了严重危害:(1)使党言行不一、理论与实践背离,显得缺乏理论深度、步履散乱,直接损害党的威信。(2)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受到普遍怀疑,造成理论困惑、信仰失落、精神无所寄托,导致道德滑坡,腐败之风蔓延。(3)使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保护私有财产、积极利用外资、扩大对外交流等正确主张得不到理论支持,频频遭受违背宪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鼓励剥削、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走资本主义道路等一系列指责,难以顺利推行。(4)不看非公有制企业是否以功取酬、功酬相当,也不管其是否正当经营,将其一切雇工经营活动都看成剥削,客观上起到了挑拨劳资关系的作用,使民众看不到非公有制企业与自己利益的根本一致性,看不到其在增加就业、提高收入、增加税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只看到双方眼前利益的矛盾性及其中某些人的偷税漏税、制假贩假、克扣员工工资、拉拢腐蚀干部等不当行为,从而不能视企如家,为企业尽心尽力,对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十分不利。

二、破解剥削悖论的有效途径是重新解释剥削概念

由于剥削悖论对社会和谐造成严重危害,因此破解这一悖论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破解剥削悖论有以下几种思路:

第一种是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乃至消灭一切非公有制经济。这种思路合乎某些人“我穷,你也别想富”的心理,得到某些学者的提倡和部分民众的赞同,但这是一种缺乏理性的情绪化鼓噪,带来的不是“大家都富”,而是“人人都穷”。非公有制经济具有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最具活力的经济,截至2006年底,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三分天下有其二,推动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税收,扩大了就业门路,缓解了就业压力。对其限制、消灭,经济发展的动力就会被削弱,势必带来经济衰退、职工失业,给社会的和谐稳定火上加油,是最劣选择。

第二种是放弃“消灭剥削”的旗帜,给剥削正名。这种思路可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维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势头,在不转变传统剥削观的情况下,不失为理性选择。但是这种思路仍然是权宜之计,而非根本之策。“消灭剥削”,一直是党的奋斗旗帜,经过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以来长期的宣传,剥削一词早已臭不可闻,是一个绝对不可饶恕的罪恶字眼。不管学者如何解释,在民众心目中,剥削总是和资本家不发、欠发、迟发工资,虐待职工及官员的贪污、敲诈,商人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缺斤少两及无赖的赖账不还、抢劫、偷盗等不当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放弃“消灭剥削”的旗帜,给剥削正名,会被民众解读为给上述不当行为正名,解读为偏袒富人、忽视穷人,不再代表底层民众的利益,使党失去民心。这样做,会丢掉自己近百年的奋斗旗帜,导致人心离散,丧失号召力,起到自我瓦解的作用,显然也走不通。

那是否就走投无路了呢?不是。对剥削概念重新解释,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可坚持“消灭剥削”的旗帜,又可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的人可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实现。其实,通过对关键概念重新解释而化解理论主张与实践现实的矛盾,党的历史上早有成功先例。

思想和的思想,现在都知道不能混同,但在改革开放前,尤其是生前,却是同义,根本未加区分。中央文件、学者文章及老百姓的口头交谈,皆是如此。刘少奇在七大报告中就说思想“就是同志关于中国历史、社会与中国革命的理论与政策”,显然对二者未加区分。党的七大之所以把党的指导思想称作思想,就是因人们已把看作党的正确路线的代表,觉得一贯正确,不犯错误。将思想和的思想区分开来,认为的思想中含有不正确的成分,是当时的大忌。中,红卫兵歌颂时,常说“您的思想是一切工作的指针,是我们前进的灯塔”之类的话,无疑是把的思想当成了思想。影片《地道战》插曲《的话儿记心上》中含有“的思想闪金光,思想的光辉照得咱心里亮,主席的思想传四方,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的歌词,显然也是把的思想当成了思想。这样理解思想,使之后纠正晚年错误、平反冤假错案的努力遇到了极大困难,因其使该努力与坚持思想产生了尖锐矛盾。如思想与的思想同义的话,坚持思想就不能纠正晚年错误、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晚年错误、平反冤假错案,就会违背思想。当时有些人也正是打着坚持思想的旗号来反对纠正晚年错误、平反冤假错案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思想作了重新解释,说“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将其与的思想明确区分开来,认为晚年的错误违背了其一贯倡导的原则,本身就不属于思想,思想并非一个人的功劳,党的其他领导人也做出了贡献。这样对思想加以重新解释后,便顺利解决了纠正晚年错误、平反冤假错案与坚持思想之间的矛盾。纠正晚年错误、平反冤假错案并不违背思想,因其根本就不是思想;坚持思想只是坚持的思想中的正确部分,并非就不能纠正晚年错误、平反冤假错案。

由此可见,通过对剥削概念加以重新解释来破解剥削悖论是完全可行的。

三、衡量剥削与否的标准不应是“是不是劳动所得”,而应当是“是不是功酬相当、对方自愿”

怎样对剥削概念加以重新解释呢?就是将衡量剥削与否的标准由“是不是劳动所得”转为“是不是功酬相当、对方自愿”。

传统剥削观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衡量剥削与否的标准是“是不是劳动所得”。只有劳动所得才是正当收益,而一切非劳动获利行为都是剥削。按传统剥削观,雇工获利,即以雇佣劳动获得利润,是最主要的剥削方式。除此之外,还包含以下三部分:一是租地收租,即出租土地收取地租。二是租房收租,即出租房屋收取房租。三是借款收息,即借出资金收取利息。雇工获利属资本主义剥削,而租地收租、租房收租则属封建剥削。把这些非劳动获利行为不分青红皂白地都看成剥削是不妥当的,因其为社会经营活动所必需,是有功于对方、有功于社会的行为,是互惠互利的行为,而不是无功取酬、超功取酬、可有可无、单方获利的行为。社会上的人千差万别,对资源的占有情况各不相同:有的人富有资产但缺少劳力,而有的人则缺乏资产,只能靠劳务为生;有的人富有耕地但缺少人手或富有地皮但无力开发,而有的人则地少不够耕种或缺乏经营场所;有的人房屋闲置,而有的人则缺少房屋;有的人富有资金但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而有的人则缺少资金而衣食不继或难以维持经营活动。企业生产固然离不开劳动,但也离不开资金,需以资金置办生产经营的场所、设施、工具、原材料。

劳资双方都对生产做出了贡献,工资是对劳动者劳动贡献的回报,利润是对资本家、经营者资金和经营贡献的回报。资本家、经营者并非无功取酬的人。资本家雇工获利,不只有利于资方,也有利于劳方,是互惠互利的事。认定一切雇工获利行为都是剥削而加以消灭,不仅雇主丧失获利门路,雇工也会失业。有地的人把地租给无地、少地的人耕种或把闲置地皮租给他人经营,自己获得了地租,别人也有了衣食来源或经营场所,也是对双方都有利,并非只对地主有利。认定租地收租为剥削而加以消灭,会使土地白白闲置,对谁都没有好处。房子多的人把房子租给无房、少房的人居住,自己得到了房租,又使无房的人有了居住场所,这对房主、房客都有利,并非只对房主有利。认定租房收租为剥削而加以消灭,会使房屋闲置却有的人露宿街头,对谁都没有好处。把钱借给别人使用,会使资金得到有效利用,既使自己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又可救缺钱者一时之急,也利己且利人,并非只对有钱人有利。认定借款收息为剥削而加以消灭,会使资金闲置,断绝缺钱者的生路,对谁都没有好处。

当然,传统剥削观的提出者也不想造成这种后果,其本意是让劳动者实现利益最大化,收回所有自己创造的价值,无偿使用别人的土地、房屋和资金。但这根本行不通,是对人性缺乏了解的表现。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没好处的事谁也不愿意干。无论贫富贵贱,人皆如此。做任何事,如果涉及他人,互惠互利才能长久维持;如果只是自己单方获利,对方却无益甚至有害,只能维持于一时,断难维持长久。你雇工经营却不能获得利润,让别人种了自己的地、住了自己的房、用了自己的钱,却不能收取租金、利息。时间长了,能愿意吗?雇工获利、租地收租、租房收租和借款收息,为经济运行所必不可少,认定其为剥削而加以限制、消灭,经济就难以正常运转,缺乏持续增长的能力,最后必然陷于贫穷落后的境地。苏东事变之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多陷入经济停滞的境地,“短缺经济”竟成了社会主义的典型特征,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亚诺什的社会主义“短缺经济”论盛行于一时,这与其长期坚持传统剥削观,将雇工获利、租地收租、租房收租和借款收息这些正当经营活动当作剥削加以限制、消灭有很大关系。这充分暴露了传统剥削观的局限。

“是不是劳动所得”根本不应成为剥削与否的标准,“是不是功酬相当、对方自愿”才应作为其标准。剥削,当指一切并非出乎对方自愿的无功取酬、超功取酬行为。判定一种行为为剥削,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必须是无功取酬、超功取酬的行为。任何获利行为,只要是以功取酬、功酬相当,不管是不是劳动所得,都不应看作剥削。(2)必须是采取了胁迫、欺诈、偷窃、贪占等对方非自愿的手段。若出乎对方自愿,虽是自己单方受惠,自己无功于他人、社会,也并非剥削。亲人继承遗产,鳏寡孤独老幼病残者接受救济、捐赠等行为,是自己无功受禄、单方获利,因是出乎对方自愿,也并非剥削。综合两个条件,可以看出:资本、土地、房屋和资金都是经济运行所必不可少的,没有它们,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活动就会停止。因而,雇工获利、租地收租、租房收租和借款收息本身是正当经营活动,并并非剥削,其中的不当行为才是剥削。剥削大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企业主、经营者不发、欠发及迟发工资,虐待职工;(2)地主乘人之危而提高租金、强行收回土地;(3)房主对房屋缺陷加以隐瞒,对房屋破损不予维修,提前强行收回房屋,在不告知的情况下将房屋另租他人;(4)银行、款爷违背约定,提前催还借款或强行提高利息;(5)借款人赖账、欠帐不还;(6)领导干部贪污、敲诈;(7)商人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缺斤少两;(8)无赖抢劫、偷盗;(9)其他对方非自愿的无功取酬、超功取酬行为。

应该注意的是:剥削行为不只资本家、地主、房主、款爷可为,领导干部和普通民众也可为。领导干部的贪污、敲诈等腐败行为就是典型的剥削。普通民众中,商人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缺斤少两及无赖的赖账不还、抢劫、偷盗等不当行为也是典型的剥削。

这样理解剥削,就把雇工获利、租地收租、租房收租和借款收息这些正当经营活动与其中的不当行为区分开来,明确了正当与不正当、合法与非法的界限。雇工获利、租地收租、租房收租和借款收息本身是正当经营活动,并并非剥削,其中的不当行为才是剥削。如此,消灭剥削并不消灭雇工获利及租地收租、租房收租、借款收息行为本身;消灭的只是其中的不当行为。这样,倡导“消灭剥削”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并不矛盾,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消灭剥削,并不消灭雇工获利、租地收租、租房收租和借款收息这些获利行为本身,只是消灭其中存在的不当行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不是承认其不发、欠发及迟发工资,虐待职工等剥削行为的正当性,恰恰是要准确打击这些行为。

[参考文献]

[1]金小明.论三力剥削[EB].光明网交流中心,[2006-06-01]

[2]金小明.共产社会仍是剥削社会——再论“三力剥削”[EB].光明网交流中心,[2006-08-02]

[3]金小明.越富有越文明剥削技巧越高——三论“三力剥削”[EB].光明网交流中心,[2006-10-04]

[4]赵振华.刍议剥削问题[J].中国经济问题,2002,(1):74-76.

[5]孟根,刘彦平.关于剥削问题的研究综述[J].前线,2002,(5).

[6]邓海潮,韩刚,秦红燕.关于剥削问题的几点思考[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7]付彩霞.关于剥削的几个理论问题[J].求实,2002,(5)6.

[8]周新城.关于剥削的几个问题的哲学反思[J].黑河学刊,2003,(3).

[9]林海.关于剥削范畴的历史比较与反思[J].税务与经济,2002,(3).

[10]王大超.近期我国剥削理论研究述评[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3,(5).

[11]王文力.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理论的新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12]杜奋根.剥削-理论创新的一个突破点[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5,(2).

[13]李玉凤.当前剥削理论与现实评析[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5).

[14]程恩富,汪桂进.当代西方剥削理论评析[J].教学与研究,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