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建设地位与意义研究论文

时间:2022-11-17 11:11:00

导语:和谐社会建设地位与意义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和谐社会建设地位与意义研究论文

摘要:和谐社会建设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举措和奋斗目标。对于这一命题,我们只有把它放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才能认识其作为新起点、新境界、新开拓、新长征的历史地位,也才能全方位地感受其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建设;历史地位;伟大意义

一、命题的提出

中央做出的是《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而笔者在这里使用的是“和谐社会建设”这个提法。“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提法在含义上有什么不同呢?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是对一个社会工程的设想、计划、打算、安排,是描绘出一张宏伟蓝图;“和谐社会建设”在这里则是对于一个已经存在的蓝图和按照这个蓝图将要发生的历史进程进行观照、审视、评价、定位。对于党中央来说是要“构建”和谐社会,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按照中央的构建计划来“建设”和谐社会;作为理论工作者,则是要对这一蓝图的必要性、可行性、价值、意义等进行评估。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社会更加和谐”。的全面小康;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和谐社会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两种提法都有,那为什么到六中全会就只使用了“构建”这一个提法呢?那是因为,从十六大经过五中全会到六中全会,我们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过酝酿、思考、讨论、实践,已经有了一个更为明确、更为清晰的战略、计划、措施、安排——“路线图”,“构建”这一提法和《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做出就是其具体体现。

笔者为什么要提出并讨论“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这一命题呢?

首先,是因为不想重复已有的结论,想在理论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进一步。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研的本质也是创新,是提出新观点、新思想、新概念、新发现、新命题、新结论,我们在进行任何研究时都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前进。只有这样的研究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背景和必要性等,目前学术界的观点主要有:

(一)“关键阶段论”

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既是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所以必须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二)“社会转型论”

认为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同时由此带来犯罪案件、经济纠纷、民事纠纷,信访数量的增长速度也很快。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期,这种状况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

(三)“问题依据论”

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主要是我国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领域都遇到了许多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比如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是要出事的。

(四)“内外依据论”

认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就国内而言,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出现了“五个多样化”。这些都对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挑战。就国际而言,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压力愈来愈大。来自国内国际这两方面的原因,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

(五)“阶段性特征论”

认为要准确把握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一定要从我国所面临的阶段性特征人手。只有从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发展处于新的起点和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等阶段性特征出发,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

这些观点都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合理性,但也都有局限性——他们都是从微观的即时的直接的对策的角度来看待“构建和谐社会”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了准确全面地评价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我们还可以也应该从更大的历史视野和更长的历史过程来认识这个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客观、更清楚地对和谐社会建设进行历史定位。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必须从历史的发展,用历史的观点、过程的观点来研究问题。

过程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把任何一个事物、事件都看作一个过程,认为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必然性和内在原因。同时,认为任何事物作为一个过程又都是客观世界更长的发展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具体阶段,一个递进环节。前一过程是后一过程的起点、基础和原因,后一过程是前一过程的结果、发展和继续。只有深刻地了解作为起点、基础和原因的前一过程,才能更透彻地理解作为前一过程的结果、发展和继续的后一过程。为了深刻认识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必须把其置于一个更长的历史发展周期来认识,来认识其因果关系,来认识其现实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

再次。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放在中华民族近、现代衰落’的苦难历史中来认识,置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进程中来认识,置于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探求救亡图存的背景下,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其伟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经受了动乱,就更懂和谐!

二、历史的必然

盛世这个词在当前很流行。中国最后的一个盛世是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昌盛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峰,但也由于其拾残补缺、修旧理废的特点,在历史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情况下,就埋下了以后民族衰落的祸根。鸦片战争,被外夷欺负,国家瞬间跌入低谷;甲午海战,被“学生”打败,民族顿时陷入绝境。八国联军进北京,日本鬼子再侵略。盛世转衰,乐极生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为了摆脱封建社会的桎梏和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的民族进行了100余年的殊死挣扎和艰难探索,各个阶级、不同阶层,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为民族的复兴进行求索。

先是太平天国起义,这是觉醒了的中国农民阶级进行的救亡实验,失败了。

接着是洋务运动,这是封建地主阶级借助于西方的科学技术来挽救封建社会灭亡命运的一次尝试,没有效果。

下来是,封建地主阶级以小修小补的改革来救亡图存的实验,也为腐朽的最高统治阶层所不容。

辛亥革命是中国新生而弱小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救亡实验,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

于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利益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可歌可泣、壮丽辉煌的历程。

但是,一个新生的政党必然有自己的不成熟和历史局限性,何况它是要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有着深厚封建文化传统的国度进行前所未有的革命!当其艰难地夺取了政权之后,在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影响下,一系列的“折腾”就开始了:反右派、、反右倾、搞“四清”,这一折腾的过程终于以“”的十年内乱而达到“史无前例”、登峰造极。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说过:“人类从野兽开始,因此,为了摆脱野蛮状态,他们必须使用野蛮的、几乎是野兽般的手段,这毕竟是事实。”我们的折腾也是事实,是不能否认的事实。也许这也是挣脱封建社会桎梏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是“为了摆脱野蛮状态,他们必须使用野蛮的、几乎是野兽般的手段”。

噩梦醒来是清晨。但清晨并不总是霞光辉映,也难免乌云遮日。为了走出的思想桎梏,就有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这让我们初步走出了思想僵化的梦魇。

接下来是艰难的改革,极左极右、姓公姓私、姓社姓资的争论;激进和保守的冲击,一次又一次学潮的出现,发展到那个令人痛心的政治事件,我们民族又一次面临生死抉择。

幸运的是我们有身经百战、高瞻远瞩、雄才大略、敢作敢为,敢对民族负责而不计个人荣辱进退的民族英雄、历史巨人,我们挺过来了。

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政治风波的后遗症,我们经济跌入低谷,面临西方制裁,国内保守势力回潮,炸馆、撞机、台海风云、、东南亚经济危机、香港民主风潮——轮番登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也面J临着社会上部分人对我们执政合法性的质疑(因此才有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这就是历史,我们民族的近现代史,我们民族的救亡图存求复兴的历史。用一个不好听不动听的字来概括来描述,就是“乱”——动乱、混乱、杂乱、忙乱——不和谐。不是不想和谐,是没有条件和谐,顾不上和谐。真理标准讨论、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改革发展稳定、和平和发展是时代主题、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从这些振聋发聩的话语中口号中就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的民族多么希望和谐社会的早日到来。

经过80年代的转折,经过90年代的准备,终于,我们迎来了这个时刻,这是一个民族复兴的新起点、新境界、新开拓、新长征。

“新起点”是说我们民族终于从百余年的动乱、骚乱、混乱、忙乱,顾此失彼、捉襟见肘、艰难困苦、穷于应付的困境中走出来,初步繁荣富强,有精力,有余力,有能力全面谋求小康,构建和谐社会了。这是一个走向大治、走向复兴的新起点。

“新境界”是说我们走出了封建社会的桎梏,走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走出了阶级斗争为纲的悲剧,走出了思想禁锢的年代,开始了谋求全民族和谐幸福生活的新目标。这是一个古老民族焕发生机、伟大国家走向成熟的新境界。

“新开拓”是说过去我们是为生存而斗争,为独立而奋斗,为活下来而努力,现在我们是为了活得好而谋算,为了和睦和气和乐和平而筹划。过去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对付外面的挑战和威胁,现在主要是协调内部的矛盾、纠纷、利益了。这是一个政党执政目标的新开拓,这是一个民族奋斗指向的新开拓。

“新长征”是说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艰难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任重道远,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对和谐社会的认识是一个过程。党在新世纪的首次代表大会——十六大报告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个目标之一。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并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目标和标准。到六中全会,经过全党上下对和谐社会建设认识的深入提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目标已经明确,任务已经清楚,道路已经畅通,前景已经在望,新的长征开始了。

三、伟大的意义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具有什么现实作用和历史意义呢?

(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看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对于挣脱封建枷锁、推倒三座大山和走出“极左”和动乱怪圈的中华民族来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我们的旗帜、理想、信念。保证国家长盛久安,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葆青春,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最大期盼,而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则是党和政府不变的任务和永远的思考主题。在新形势下我们的选择是什么?就是建设和谐社会。上个世纪80年代,挣脱极左思潮的束缚,破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尽快发展生产力是主要矛盾;在上个世纪90年代,应对由于政治风波和苏东剧变所带来的严峻的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我们的主要任务;而现在,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问题;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诚信缺,失、道德失范,腐败严重等导致社会可能不稳定,影响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就成为首要任务。解决这些问题的目的,就是建设和谐社会,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建设好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解决这些问题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发展、持续发展、顺利发展、健康发展的保证。

(二)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检验看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的谈话中提出了改革和发展中是非“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用这“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和谐社会建设,就会发现,首先,和谐也是生产力,因为生产力的主体要素是生产者,是劳动人民,是人,只有社会是和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和谐的,生产力才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其次,和谐也是在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一个人要有骨气,一个民族要有民气,一个国家要有凝聚力。只有这个社会是和谐的,这个国家的国力才能“综合”,才能提高,才能增强。再次,和谐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须和必然要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发展的,当温饱解决了之后,安全、归属、尊严等需要就提到了面前,没有这些东西,没有社会和谐,人们就对生活水平不满意,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落实看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个代表”不仅仅是口号,是要落实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里才能实现的。而在目前的形势下,落实“三个代表”,就必须建设和谐社会。社会不和谐,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就不能说是先进的,也不可能是先进的;社会不和谐,中国的文化就不能说是先进的,也不可能是先进的;社会不和谐,更不能说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得到保障和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代表”是历史对于我们党的要求,而建设和谐社会是落实“三个代表”的外在表现。

(四)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看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科学发展,目的是发展,手段是科学——科学地发展;而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又是什么关系呢?辩证统一的关系,互相促进的关系,互为目的的关系。音符和旋律的和谐才能形成动听的音乐。只有科学地发展,才能减少人与人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才能形成和谐社会;只有社会是和谐的,发展是和谐的,我们才叫做科学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可以说,建设和谐社会,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和结果,也是科学发展的必要和必须。

(五)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看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目标和要求。要实现这一目的,建设和谐社会就是一个必须。我们国家的人均GDP正在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快速过渡。学术界都知道“拉美陷阱”。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继续增长时,也是社会矛盾剧烈爆发的阶段。我们现在正处于从温饱到小康的发展阶段,也是贫富分化、环境污染、阶层矛盾等剧增和激化、社会容易动荡的时期。我们只有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战略任务来高度重视,才能保证社会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

(六)从我们国家的特点看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在日本、韩国等单一民族国家基本没有民族问题,在瑞士基本不存在穷富差异问题,在列支登士敦可以说谈不上地区差异问题,在英法美德,现在基本上没有剧烈的社会转型问题,也没有城乡矛盾、城市化、讨债、欠薪、农民工等问题。但在中国,这些问题都存在,而且还都是必须处理好的大事情。大国、人口众多、民族多、地理条件复杂等因素,决定了我们国家在一定阶段必须把社会和谐作为关键问题来对待,来处理。如果不是这样,将对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七)从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的需要看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攘外必先安内。在国际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把国内的问题解决好。前苏联不是被外在的敌人打垮的,是自己把自己“否定”、解体的,这已经是学术界的共识。我们只有建设好一个和谐团结安宁的内部环境,才能更好地应对国际上敌对势力的挑战,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八)从地缘政治的处理看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从陆地边界看,我们和十多个国家相邻,和部分国家还有边界争议;从海洋边界看,我们和周边国家几乎还都存在争议;从海洋环境看,我们是典型的所谓“海锁国”;从世界大国的地缘比较看,还没有任何一个主要大国的环境比我们恶劣;从世界大国的现实状态看,我们的发展程度最低(笔者没有把印度作为世界大国;即使把其作为大国看,其经济水平虽然不如我们,但其地缘环境却远比我国优越,并且还有西方大国出于遏制我国的目的而给予的支持,这也比我们的生存环境强得多)。对于事物的发展来说,内因是第一位的。面对不利的地缘环境,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崛起,就更加有必要加强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

(九)从大国崛起看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大国崛起》电视片在全国上下产生了极大反响。其告诉我们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一个国家如果内部的政治制度不是健康合理的,内部社会如果不是和谐有序的,那么,就很难崛起;就是崛起了,也难以持久;前苏联就是典型的例子。它不是被敌人打败的,是自己从内部瓦解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国家正在实现前无古人的崛起,吸取其他国家的历史教训,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国家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和谐,对于中华民族的崛起是有决定性意义的。

(十)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看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共产党宣言》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有一个经典的论述:“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_“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如果能“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那这个社会必然是和谐的而不是冲突的;但资本主义社会却充满了冲突,因此导师又强调:“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不是斗争或征服而是和谐;科学的和谐的社会主义既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超越,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文明基础上的人类理想境界的实现。

但我们党在夺取政权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却把斗争不适当地置于首要地位,“以阶级斗争为纲”,从而导致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切实而具体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