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与和谐社会关系探析论文
时间:2022-11-17 11:06:00
导语:国企改革与和谐社会关系探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要由减人增效转变为增效稳人,才能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文章探讨了国有企业改革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和谐社会;国有企业;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低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社会负担较重,其中包括税收负担过重、企业保障和人员负担过重。因此,改革不可避免会提出卸包袱要求,特别是通过下岗失业把职工推向社会。这方面的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也确实产生了明显的效果。现在需要讨论的是,这种改革能否继续推行。科学改革观要求以人为本,必须使改革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以减人为内容的企业改革实际上是将企业内部改革的成本外部化,由社会来承担,而社会不可能长期承受众多企业外部化的成本。当社会无法安置长期存在的并且日益增加的下岗失业职工时,难免会产生社会冲突。从长期来看,改革不能与减人增效划等号。改革就是要减人,这不是以人为本;减人以后才增效,这不是真正的增效。改革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不是提高效率的负担和包袱,而是实现发展,提高效率的人力资本。根据科学改革观,增效的企业就要稳住就业,即增效稳人。这是企业将改革成本内部化,也是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所有制基础。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它同私有制企业的区别在哪里?现在看来,国有企业的存在不只是作为企业而存在,还要体现其国有的价值,这就是较多地贯彻社会目标,如就业。与此相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也不仅仅在私有制企业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的竞争可能更为有效。特别是现代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目标(效率)的竞争,也包括社会目标(社会责任和社会信用)的竞争。这两个目标就构成竞争的社会福利目标。完整地实现社会福利目标的竞争效果主要体现在不同所有制之间。在竞争中,国有企业在社会目标方面较为突出,私营企业对经济目标更为关注。两者的竞争包含了相互学习,从而使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能够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竞争中都得到实现。显然,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出发,不能简单地放弃国有企业。
就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来说,在不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一般竞争性部门,国有经济没有占支配地位的要求,国有资本从中退出没有制度限制,应该说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退出的标准是什么,国有资本要不要全部退出?在一些地方甚至将国有资本退出全部国有企业作为改革目标,这就有问题了。根据效益标准,国有资本逐步退出低效益的企业,退出本来就没有必要也没有明显优势并且是处于结构性矛盾中的长线产业,有利于提高国有资本的整体效益。但是,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也有不少信誉好、品牌好、效益也不差的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在这里就没有必要全部退出。为什么这么说?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两个毫不动摇。如果国有资本在一般性竞争领域连高效益企业都退出,国有资本在哪里能增值呢?国有资本在高效益企业中获利是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要支持。特别是,信誉好、品牌好、效益好的国有企业的存在本身就是公有制为主体的体现。第二,现有的国有企业并不都是像有人所说的废铜烂铁。许多先进的生产要素如较为先进的设备、人力资本还是集中在国有企业,问题是现行的产权制度束缚了其竞争力。因此,对国有企业的态度不是放弃,不是任其关门破产,而是通过新的产权制度安排来解放其竞争力。第三,企业效率的提高并不都要以私有化为前提,只要在明晰产权基础上强化竞争,就能解决提高效率的制度环境。
就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来说,有一种观点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能结合。原因是现有的市场经济都是与私有制经济结合在一起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只有私有化才有市场化。中国市场化的实践证明,这种认识是不完全的。现有的国有企业形式不能同市场经济结合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其产权不明晰:人人都是所有者,但具体的个人,人人又都不是所有者。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并不需要完全实行私有化,公有制企业可以通过吸收私人股权建立各种类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于是在同一企业内部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实践证明,这种包含私人产权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现实中存在的中外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等混合所有制企业就体现社会主义成分和非社会主义成分在同一企业内部共同发展的特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组织形式最为典型的是股份制。国有企业通过吸收各种非公有产权进行改制也要依赖股份制。股份制是一种产权组织形式,它可以包容多元投资,形成多元股权的结合。研究已有的国有企业改革,可以发现改革成本不小。特别是企业改革成本大都外部化,需要社会支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相当部分国有企业因长期亏损而达到破产水平,如果实施破产,则成本很大,一方面破产企业职工被推向社会,另一方面银行投给破产企业的大量贷款化为乌有;第二,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改制为私有企业后,一方面会因私人资本规模小而使企业整体规模小型化,另一方面改制的前提条件往往是减少雇佣职工而将大量职工推向社会。企业改革成本集中外部化,这是任何社会都无法承受的,也是现阶段社会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将改革成本内部化,并且消化掉。途径就是推进企业重组。企业重组在提高国有企业整体效益方面有两大目标:一是将企业做大、提高竞争力;二是以优质资本稀释劣质资本,消化被并购企业职工。显然,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比单纯在单个企业进行成本可能更小。
现有的市场化改革产生的一个重要效应是强化了企业之间的竞争。由此,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但是,许多企业的整体效益并没有明显提高,原因是企业的竞争性费用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广告费用、越来越多的包装费用、越来越多的推销费用,特别是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如企业间的相互压价、相互拆台,等等,都推动了竞争性费用的提高。过大的竞争性费用抵消了企业的效益。现在一些企业大面积亏损和效益严重下滑,在较大程度上应归咎于这种过大的竞争性费用。在市场经济理论中,竞争和合作是兼容的。竞争的费用和效用的比较也会提出合作的要求。在企业间存在市场交易成本的条件下,通过企业间的联合和集团化,将外部分工内部化、企业间的外部交易变为企业内的管理协调,就可大大降低改革成本。
国有企业重组实际上也是改革,它是要解决资本向优势企业集中的问题。资本向优势企业集中意味着鼓励优势企业购并落后企业。这种购并,不仅能在短期内迅速扩张优势企业规模、及时扩大市场,而且还能借助优势企业带动并救活一批困难企业,使被落后企业无效占用的要素得到新生,保证具有优势产品的企业的要素供给。这也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
- 上一篇:大学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报告
- 下一篇:十七届四中全会体会发言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