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治理模式探究论文

时间:2022-11-17 11:00:00

导语:和谐社会治理模式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和谐社会治理模式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内容;目标体系;新型治理途径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途径进行了阐述。

当今社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社会发展模式做出了多种多样的选择。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历来是执政者治国安邦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做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新型治理模式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时展要求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体现在把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树立起人和自然一体化的生态伦理观,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协调统一。

2.社会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和谐。包括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城乡之间的和谐,区域之间的和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和谐。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是指各社会阶层都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都能从改革发展中受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实现劳动合作和利益共享。城乡之间的和谐是指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使城市和农村紧密联系和良性互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区域之间的和谐是指实现区域之间均富、合作、互补和平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央提出的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战略布局,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缩小乃至逐步消除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和谐不仅指三个文明的发展要相互协调,还指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子系统内部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有序发展。

3.人自身的和谐。即人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和健壮的体格。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

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就是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实现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以下六个特征。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方面,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的本质内容就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和属性,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独立人格和民主权利,尊重并维护公众的社会知情权、社会参与权、意志表达权,使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使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得到广泛调动;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以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平稳发展,保持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社会理所当然要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保证他们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发展机会,保证他们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和谐与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法制、讲秩序的行为规范。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能够得到正确处理,在经济生活中把效率放在第一位,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把公平放在第一位,形成合理、公正的社会分配结构。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诚信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根本。然而这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讲诚信、经济秩序混乱的现象。这就需要大力加强信用制度建设,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证,以和谐的产权关系为基础,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构建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扶贫济危、和睦融洽的社会,使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得以恢复和弘扬,各种欺诈行为逐渐得以消除。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积极因素得到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社会的开放性和竞争活力在政策和制度上得到保证,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社会各个领域焕发勃勃生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我国处在“矛盾多发期”。封闭的社会管理机制已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迫切需要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同时,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妥善解决群众内部利益矛盾,建立安定有序的社会,使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无限性与生态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不断加剧。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谋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通过持续的经济增长满足人们的需要,又要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基础,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点。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型治理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需要全党、各级政府、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具体应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实现”: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实现思想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社会和谐,首要的是要有理论指导,做到思想统一。面对当今世界的复杂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倾向的滋长蔓延,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坚持加快发展,实现经济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要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始终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还要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上。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产品结构、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结构,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坚持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政治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坚持和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这一制度成为充分反映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主渠道。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发挥基层自治组织以及社团等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在反映群众诉求、畅通社情民意、协调社会利益方面的作用。扩大基层民主,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力,使每个阶层、每个群体、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得到充分的反映。

4.坚持依法治国,实现法制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制保障。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提高司法队伍素质,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保障,逐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保障社会弱势群体不受经济困难所制约,享有与普通公民平等的法律帮助权,促进全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加大信用教育力度,强化信用、契约等市场经济观念,培育“信用至上”的全民意识。

5.坚持繁荣先进文化,实现文化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动员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倡导基本道德规范,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文化建设要实施精品战略,努力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产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素质。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特别要建设好农村的各项文化设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体制,革除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6.坚持社会整合,实现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注重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切实提高中等收入阶层在全社会人口结构中的比重,造就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合理社会结构。加大调节再分配政策的力度,合理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结构,调节好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注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注重调整社会结构,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消除户籍、教育、就业、身份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注重拓宽利益表达和信息沟通渠道,建立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机制,建立规范的对话和协商机制。

7.坚持管理创新,实现管理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群众、服务大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快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8.坚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倡导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推动整个社会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