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重要性分析论文
时间:2022-11-17 10:58:00
导语:图书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重要性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摘要]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作为社会文化公共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充分发挥了其文化导向性,维护了社会信息的公平性,通过诸多实践活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了图书馆在和谐社会中应做的几个具体举措。
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来,图书馆界掀起了图书馆的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相关研究。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如何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必须要有先进的文化建设来为其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精神支撑、道德基础和文化条件。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成果、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技信息、开发智力资源的基本功能,是社会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事业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图书馆与和谐社会具有天然性和密切性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写进了“十一五”规划,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这一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对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及促进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体现的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其精神文明的程度和人们的文化素质修养。因此,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同志指出“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一)图书馆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天然的联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图书馆作为国家举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对社会上每一位公民都是公平的,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它达到学习、求知、掌握技能、休闲娱乐、愉悦身心的目的。因此,图书馆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公平的精神,呈现出和谐、有序的氛围,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图书馆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天然的联系,图书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负有特殊使命。
(二)图书馆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密切性
图书馆作为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履行社会教育及文化传播的职能。如何使图书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文化传播职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图书馆是一项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其有效的文献信息资源,可以让广大人民平等地共同享用,这不仅能够激发全社会人们的创造活力和创新精神,还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作用,对繁荣先进文化、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一种精神动力。图书馆以其独特的功能和内在的文化力,如丰富知识、提高素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娱乐身心等,对人类社会的和谐共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谐社会是我们民族的共同追求,而民族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一个构建合理、和谐发展的图书馆体系是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中流砥柱。
二、图书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图书馆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社会文化机构,是社会的信息中心、知识宝库。不仅如此,图书馆还是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社会文化教育、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课堂,是一个国民终身教育的场所,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正因为如此,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一)图书馆的文化导向性有利于和谐文化的建立
构建和谐社会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和谐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能够确保和谐社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和目标模式的科学性。先进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构成国民精神的不竭之源。图书馆是最集中汇集了大量文化与追求文化的人的场所。这个物化的建筑集中了中外各家的言论、思想和观点,同时来到图书馆的人也都是为了查找追寻一定的文化知识,人类的精神成就在这里得到汇聚、展示和延续。图书馆工作就是利用图书馆这块文化基础设施宣传先进文化,为人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成果,让人们在享受精神成果中净化自己的灵魂,提高自己的素质。图书馆利用丰富的人文馆藏资源和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作平台,深入宣传先进文化,改变读者的知识结构,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使人们在享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的同时,陶冶情操,升华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图书馆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达到身心和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衣食住行,而是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需求。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阅读与欣赏书籍本身就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图书馆开展精神生活使人心灵宁静、灵魂纯正、品德高尚。适度的精神生活有助于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应当看到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多的保存于传统中,传统是我们精神生活的源泉。它给我们信念和力量,使我们意识到价值与使命,给我们获得经验和智慧,使我们感到安全、平衡与和谐。图书馆就是保存传统的地方,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好的图书馆,这个地方的人的综合素质就不会很高。图书馆打破传统的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融入学校、融入社会,配合学校、机关、社区搞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满足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
(三)图书馆的公益性维护了和谐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创建和谐社会,应当实现信息公平,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成员的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无论贵贱、贫富、年龄、性别及城乡差异,都能够公平地获得各种权利和机会,公平地享有社会文化资源和文明成果。
公共图书馆是一种现代社会特有的机构,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则是建立了一种实现信息公平与信息保障的制度。公平是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中庄严昭示:公共图书馆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提供服务,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社会地位的限制。只要公共图书馆能够坚持基本的公共图书馆精神,社会成员就可能通过公共图书馆得到获取信息机会的公平。公共图书馆代表了一种制度,一种保证社会具有起码的信息公平的制度。公共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机构,它更是一种社会公平的制度,这种制度保证社会弱势群体能够得到和富人一样的知识和信息服务。图书馆的这项公益性事业,是唯一致力于向公众提供最宽广范围的信息和思想的社会组织,追求社会效益及其最大化,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图书馆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了其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保证了和谐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三、图书馆在和谐社会中应做的具体举措
图书馆应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一方面大力加强自身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在倡导大众阅读提高民族素质方面的作用,特别要加强其服务向弱势人群倾斜。
(一)加强图书馆自身建设
图书馆内部管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上级部门,在管理方面缺乏人性化,缺乏交流,或本人及自身素质也存在一些缺陷。这些都对整个图书馆的建设存在漏洞,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不利。首先,要通过制度协调图书馆与读者、馆员与读者、管理员与馆员之间的关系。图书馆要建立一套能激发全员自觉学习、终生学习、充满活力的机制,树立一种“馆兴我荣,馆衰我耻,人人奋发图强,个个工作、学习齐头并进的团队精神。其次,图书馆管理中应体现人文关怀,设法满足员工自尊、自我实现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努力实现员工的个人目标与图书馆整体目标的一致,努力营造和谐的图书馆馆风。一个具有良好馆风的图书馆,可以为全体工作人员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能够引导和鼓励每个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最后,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到文献资源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馆藏建设中要面向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科学合理的组织藏书,建立一个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智力支持的科学、合理的藏书体系。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
图书馆服务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真正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观念,全方位地了解、关注读者的感受、需求,在工作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把方便读者、满足读者需要作为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工作要以是否能满足读者需要为评价标准。以此不断推进图书馆服务的创新,进而不断提升图书馆为和谐社会服务的水平。具体做法为:以服务为中心,提升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拓宽服务方式,延长服务时间,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满足其合理要求。才能体现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和品牌理念,才能让“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得以体现和发展。最重要的是做到一下两点:一是扩大服务职能,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将以往“为人找书”改为“为书找人”。二是更加注重服务的多样性。强调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类型多样化,满足读者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三)图书馆服务朝弱势人群倾斜
在2005年召开的两会上,总书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同时,更多地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他们享有同其他人一样的权利。图书馆的使命决定了它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将承担重要责任,因此,在目前我国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还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下,有必要制定一些具有倾斜性的政策法规。
根据我国的国情,弱势群体可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主要包括城市贫困老人、儿童、残疾人(包括视障者、聋哑人及其他身体缺陷等)、精神病人等;后者主要包括城乡贫困人口、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我国图书馆应为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无障碍通道”。比如,为残疾人建立盲人图书馆、聋哑人图书馆;把图书馆办到老年公寓、社区服务中心,供老年人就近借阅;对于城市低收入人群和进城民工,免费办理借书证、免收押金和免费提供上网机会;为不太会利用图书馆的信息弱势群体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在我国,目前有些图书馆将为弱势群体服务列入工作计划,有的馆为方便他们来馆借阅图书,专门成立特别阅览室,如盲人阅览室;有的馆设立残疾人通道和电梯;有的馆为弱势群体开展送书上门服务;有的馆则在馆外建立专门的图书分馆,为弱势人群服务,如首都图书馆开设的外来工图书馆等等。
参考文献
[1]张玫,ALA弱势群体政策及对我国图书馆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1)
[2]冯长美,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J],沧桑,2006(2)
[3]肖希明,构建和谐的图书馆服务文化[J],图书馆建设,2006(1)
[4]王锦贵、王京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
[5]向磊,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2)
- 上一篇:电视节目品牌分析论文
- 下一篇:和谐社会构建基础研究论文
精品范文
10图书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