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基础探究论文
时间:2022-10-29 10:05:00
导语: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基础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摘要]能否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新的时期安徽能否抓住机会,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一大考验。发挥地域文化中积极的因素,引导人们形成共同的和谐价值观,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和谐,在人与人之间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给各社会群体间提供了了解和互动的桥梁,从而营造了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对和谐社会的建立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和谐社会价值观活力
安徽与处于转型期的全国其它地区一样,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利益格局已发生调整、分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这些阶层由于各自的职业、身份、利益、文化背景、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不同,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有各自的生存方式,谋生手段。虽然他们之间从利益关系方面来讲可能存在利益一致的一面,但是各阶层成员的利益也存在矛盾性的一面。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加以协调和化解,任其尖锐和激化,阶层利益摩擦就有可能演化为阶层利益对抗,最后导致阶层冲突的严重后果,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能否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新的时期安徽能否抓住机会,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一大考验。安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有独特的人文资源。而发挥地域文化中积极的因素,引导人们形成共同的和谐价值观,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和谐,在人与人之间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给各社会群体间提供了了解和互动的桥梁,从而营造了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对和谐社会的建立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安徽地域文化中的积极因子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精华影响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的形成,是构成中华民族凝聚力、自豪感的力量源泉之一。人杰地灵的安徽,自古文风浓郁,国学底蕴深厚。古有老子、庄子、管子文章千古流传,建安风骨傲居诗坛,桐城派散文显尽风流;近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近年来,安徽省内一批致力于文化研究的学者,将安徽地域文化分成了两淮文化、徽州文化和皖江文化。并着力发掘其中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积极意义的因子。专家们认为,从1949年以来,对安徽文化和安徽形象认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以两淮地区为主,两淮煤矿、大别山五大水库、合肥的建设成就、凤阳大包干、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捻军起义、曹操、朱元璋、李鸿章、段琪瑞,这些历史事件及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代表了安徽的主流形象。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保存了大量历史文化遗产的徽州地区成为20世纪80年代文化寻根热的焦点。自然徽文化也再度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以牌坊群、屯溪老街、戴震、胡适、黄宾虹以及新安理学等构成的徽文化,使徽学研究风靡全球。而第三阶段皖江文化的异军突起,更是代表了进入21世纪安徽人的厚积薄发。从明代以来,皖江地区的仁人志士每每得风气之先,这其中值得安徽人骄傲的有,方以智对中西文化的汇通,桐城学派对士大夫精神和东林传统的弘扬,陈独秀毕生对民主、科学精神的追求,安徽最早完成传统城市向近代转型的安庆和芜湖,近代佛学大师杨仁山、赵朴初对佛学的复兴和振兴,现代众多学术宗师在各个领域中建立的规范和秩序,有王星拱、程演生、刘文典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朱光潜、宗白华邓以蛰在美学领域的贡献,徐中舒、严耕望、李光涛在史学领域中的建树、方东美、余英时在新儒学领域中的集大成,史尚宽在法学领域的耕耘,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在报业领域的贡献,杨石先、邓稼先、钟家庆、何祚庥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贡献。皖江文化的精髓是对科学和民主的追求。而这些都是安徽地域文化的精华。安徽地域文化的厚重孕育了一大批在华夏历史上书写不朽篇章的英雄人物,以及大量的改变历史的事件,其中的积极成分已然形成我们的价值观念;而安徽地域文化中的与时俱进的精神也将成为安徽腾飞的宝贵财富。
二、价值观重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人自身的和谐
1、价值观的重建人自身的和谐从根本上说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强调社会上的人要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能理性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就是要使人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财富的享受者。人要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下全面发展。安徽各级党政部门就必须既要为公众社会财富的消费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又要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形成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推动人们政治、精神上的和谐,能够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最根本上的和谐,就是人们政治、精神上的和谐。人们政治、精神上的和谐,突出地表现在全体人民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追求,它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汇成一股巨大无比的精神合力,必将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这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转型过程,人们的地位、利益、观念都经历了非常剧烈的调整。而这种调整,是在信仰、道德及固有的社会关系解体的背景下进行的。伴随着各种利益调整,大量人群脱离原来的社区,传统的社会生活关系网络趋于瓦解。而在传统社区中,这些价值和网络既可以赋予他的生活以意义,又可以约束他的行为。一个人一旦脱离这一网络,如农民流入城市,工人脱离单位,居民离开老街坊,难免陷入精神焦虑状态,而伦理和道德的约束机制也必然趋于松懈。在这样动荡的心理环境下,被市场释放出来的欲望,不受任何拘束地奔腾;失去了内心约束的个人,追求利益的时候完全无所顾忌。信仰和道德的缺乏,法律也就自然遭到蔑视。人们不信仰利益之外的一切东西,所以,也就没有人信仰道德和法律。这样的社会,必然把人们抛入焦虑与冲突中。假如民众只知道追求物质价值而缺乏道德伦理约束,这个社会注定了就是不稳定的。人们都在规则之外追求自己的利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因而,获利者心里也不可能踏实。他知道,别人在怨恨他。至于那些竞争的失利者,也不可能接受自己身处穷困的现实,而将自己的处境归咎于他人,归咎于社会,从而产生反社会的倾向。甚至连人们维护权利和利益的行为也会趋于情绪化和暴力化。财富的增加,未必能够修补人们的心灵。社会需要重建精神、信仰与道德。由此,我们或许能够找到像一个邻居、与轻轻蹭了你一下的汽车司机、与不认识的农民相处的方式,让自己找到安身立命之道;让每个人重新找到共同体的感觉,学会善意地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对生命有所敬畏,即使自己有再大的冤屈,也知道有些底线是不可越过的。道德伦理规范本身可以约束人们追求利益的过程,使之敬畏法律和政府的权威。由宗教、信仰所提供的超越性价值,也可以调和人们因为利益上的失落而产生的怨恨心理。它可以引导人们在物质利益之外寻求生活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从而使个人超越私利的局限,认同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并形成最基本的公共精神。2、坚持以人为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本质上是要把关注的目光从片面追求物质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逐渐转移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和谐社会应当是各种社会关系和谐的总和,其中又以社会各利益主体、社会各阶层之间生存状况与发展预期的和谐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体现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首先要保障群众包括生存权和发展权在内的基本权利。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就没有和谐的经济环境,也就不可能构建起和谐的社会,甚至可能给社会埋下不稳定隐患。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向弱者和弱势群体倾斜。农村失去土地而又别无长技的农民,城里下岗失业的困难职工,在财大气粗的业主手下工作的卑微的员工,身处险境困境中的人们,都比一般人更需要社会的救济和关爱。如果辛苦打工的农民到头来却拿不到应得的报酬,有的人仅仅因为贫困就得不到最基本的医疗救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就可能产生被主流社会遗弃之感。这种形态不是和谐社会应有的特征,在社会阶层间的过度分化与对立的基础上,也不可能矗立起和谐社会的大厦。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更要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襟。当今社会,人员流动性增强,社会活力以及不确定性也因此增强,而有的城市在人文关怀上却依然以户籍为标准,对外地人及其子女低看一眼,沿袭早已丧失现实合理性的歧视性规定,从而在“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播下引发不和谐乃至矛盾冲突的种子。没有目光四射的眼光,没有让更多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胸怀,所谓人文关怀就很可能是一种有失公正的偏爱,所谓和谐也很可能只是一种并非完整意义上的和谐.三、释放人的本能——充分激发创造活力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才能激发活力。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特征:激发活力,尊重创造,鼓励成功,肯定财富。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各级党政部门就要全面顾及、通盘考虑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聚集起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一切热爱祖国的人们的意志、智慧和力量,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创造更多财富,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徽商曾经是安徽的骄傲。历史上的徽商离土离乡,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创造出辉煌业绩,成就了徽商的英名。今天的安徽人更应该有比历史上的徽商更加勇敢的创业精神,创造出比历史上的徽商更加辉煌的成就。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愈演愈烈,我们需要创造型劳动、创造型知识、创造型人才,倡导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观念,建立有利于吸引各类人才、有利于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的用人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社会财富是在劳动和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各种要素相结合过程中创造的,确立劳动、知识、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形成与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观念和创业机制。和谐是人类的美好追求,是一个很高的目标。和谐社会就是让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协调,没有根本利害冲突,人与人之间关系和善、气氛良好,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应该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要特征是激发活力、尊重创造、鼓励成功、肯定财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既要充分发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作为根本力量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既要保护省内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山区和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既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努力提升民营经济。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一个阶层的人有积极性,其他阶层的人一点积极性都没有,或者只有一些群体有积极性,其他群体没有积极性,这样社会肯定不会有活力,肯定不会和谐。这就要构建社会均衡发展的格局,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协调发展;通过增加公共财政支出,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协调发展。
营造良好人际关系,通过价值观建设来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和谐社会应该是具有和睦相处人际关系的社会,应该是以人为本,带着感情,充满柔性,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维护社会公德,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很强调“和谐”,所以才有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气生财、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等,强调消除矛盾对立,增强团结协作,其基本要义与和谐社会是相通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个性化意识的觉醒和金钱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提高,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错误思想在社会生活中蔓延开来,许多人忘记了社会公义和道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淡化了。有的人甚至昧着良心干着各种损人利己的事情,社会上出现了各种伪冒假劣产品和丑恶现象。为此,必须加强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人们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必须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风尚。大力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巩固和发展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必须倡导谅解和宽容。能够体谅人、理解人、宽容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善于谅解和宽容,对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非常有益;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通过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建设,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减小阻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 上一篇:最新大学生入党申请书
- 下一篇:研究生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