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先富共富理论与小康社会论文
时间:2022-10-01 06:20:00
导语:邓小平先富共富理论与小康社会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总目标是共同富裕的理论。党的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提出完全符合邓小平先富共富理论,它意味着我国将从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先富阶段”,进入社会全面发展更高层次的让更多的人共同富裕起来的“共富阶段”。
[关键词]邓小平;先富共富论;小康社会;新要求
[作者简介]纪爱真,青岛大学马列部副教授,山东青岛266071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7—0008—0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举世震惊的成就,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必须承认,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为此,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完全符合邓小平先富共富的理论,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我国实际出发,对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和伟大实践。
一、从邓小平先富共富理论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
邓小平的先富共富理论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一个基本的命题就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平均富裕,它突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传统观念,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要使所有的人都富裕起来,当工人群众自己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时,也就是说在消灭剥削之后,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但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道路去实现共同富裕?经典作家并没有给出现成答案。我国在建国后长达30年的时间内,由于平均主义思想和观念根深蒂固,加上“左”的错误思潮干扰,“共同富裕”变成了“同步富裕”,由此在政策、方针和实践上导致了“刮共产风”,搞“一平二调”,批判“冒富”等,结果造成了共同贫穷。邓小平总结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教训,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正是基于这种理性的思考,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就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他还富有远见地指出:“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根本目标是不能动摇的,这是贯穿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它实现的程度、水平和具体内容是不同的。现阶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坚持共同富裕的现实选择。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从而带动多数人、多数地区致富。“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这也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绝不鼓励两极分化。他反复告诫: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的走上邪路了。邓小平坚信社会主义制度应该而且能够避免社会的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先富带后富。由此,先富与后富的差别,收入差距在一段时期内的扩大,不应是最终结果和最终目标。先富是为了能带后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邓小平还提出了最终解决贫富差距的原则和政策。其中最基本的原则,一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共同富裕。根据邓小平的先富共富理论,我们必须把握先富只是过程,共富才是最终目的。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最早提出的目标,是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一个简单通俗的描述。1979年底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邓小平认为。所谓小康,从GNP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800—1000美元,说准确点是800美元或稍多一点,而在经济总量上可以居于世界前列,也可以说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地方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所以,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社会。2000年,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世界称之为下中等收入国家,也就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党的十五大就提出来了,而十六大进一步作为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被提出,这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它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而不是单纯指提高发展水平。全面小康社会至少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三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四是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目标体系。这是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又一新定位,它丰富和拓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不移地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纲领,顺利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二、准确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着眼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明确指出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依据,保持目标的连续性;二是增强针对性,不求面面俱到;三是从基本国情出发,使目标具有可行性。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既要适度超前,鼓舞人心,也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完成,提出的要求必须实现。
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我国发展提出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一是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新要求内涵丰富、立意深远。一是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党的十七大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进行战略目标部署,表现了党对人民幸福安康的深切关注。二是更加注重全面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追求的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目标,更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不仅是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更是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提高的目标。三是更加强调协调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发展的协调性,要求不仅要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还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实现协调发展。四是更加凸现可持续发展。报告要求在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时,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又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五个方面的目标要求,构成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的目标体系,它将引领我们在未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并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是对邓小平先富共富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和伟大实践
先富是手段,共富才是目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一部分人富裕,一部分人长期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在邓小平理论中,共同富裕有着更为重要的位置。他说:“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邓小平不仅从战略上构造了要达到共同富裕就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步骤,而且对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西部同东部地区的差距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都作了有预见性的安排。他认为:“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世纪之交,中国已经实现第一步和第二步的目标,完成了从贫困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转变的历史性任务。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大不失时机地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党的十七大更是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作为贯穿报告的中心内容。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也是邓小平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全面小康拓展了共同富裕的领域。从贫困落后走向共同富裕,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提高的过程。初期,我们多从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方面来考虑。在当时条件下,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邓小平把“小康社会”描绘为:“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2002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6位,人均GDP实际上已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世界中下等收入国家行列。在这种形势下,拓展共同富裕的领域就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全面小康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环境等方面更为“全面”的内容,既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要求相一致,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作了进一步补充、完善和深化。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意味着我国将从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先富阶段”,进入社会发展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的阶段。这完全符合邓小平先富共富理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更加重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中国社会经济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中国人民必将过上富裕的生活。
- 上一篇:的青年观研究论文
- 下一篇: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