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通识教育实践模式分析
时间:2022-03-17 11:18:33
导语:大学生通识教育实践模式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经典阅读,可以提高人们的感悟能力、理性判断能力,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提高人的知识、人文和文明的整体综合素质。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经典阅读的开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结合个人开展经典阅读的实践活动,提出开展经典阅读的路径,总结经典阅读通识教育实践模式的经验,这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经典名著;阅读;实践模式
经典著作,一般是经久不衰,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过历史选择,受过时间和时代淘洗、考验,代表人类至高智慧,最有价值的典籍。这些典籍通常具有启迪作用、教化作用、审美作用,可以提高人们的感悟能力、理性判断能力,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它们凝聚了人类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明成果,承载了人类和民族的记忆与文化,关乎人类、民族发展和个人成长。经典阅读,已然是超越了学校教育,成为21世界学科教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经典阅读的缺失,可以说是目前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相比中小学而言,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但是,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普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流行,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更容易成为主流方式。媒体的声像效果吸引着当代年轻的学子。阅读的娱乐化、低智化、功利化比较严重。此外,本科生在校期间,社团、学生工作等活动占据较多的时间;有的则忙于参加各种证件的考试和各种培训,准备参加毕业职业考试,加上长期应试教育带来的阅读主动性的弱化,社会与校园的浮躁气氛的影响,就业形势的严峻所给他们带来的压力,使高校的学生经典阅读目前常处于“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冷落”的尴尬局面。从大学图书馆的借书率来看,许多大学的经典名著借出率是被排在百位之外的。本人查阅过相关的大学生阅读的调查数据,得出的结论是:目前,大学生阅读量偏少,阅读时间偏少,对于国内外经典的阅读量也令人堪忧,与国外大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调查数据相比,更是如此;大学生的阅读类型上偏向于消遣、娱乐方面的书籍,有的带着消磨时间,解脱空虚的目的,而且多是教辅书。如此,无论是阅读经典的时间和数量,尤其是阅读时的心态方面,无疑对大学生的经典著作阅读产生了很大的阻碍。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并提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本人任职的大学文学院自2013年起,从大二开始进行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双向选择。这是一个很好的改革措施,传统的做法是大四才开始选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本人利用这项改革,要求选我当导师的同学(至今总共七十多位),在不影响上课及其他相关任务的情况下,要求:一、平均每天用一小时阅读世界经典名著,每个月布置两部左右,一部中国名著,一部外国名著,以接受不同文化不同思维方式的滋养和熏陶。中国名著以先秦诸子和前四史为主,加上历代代表作家作品;外国名著的选择主要是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著。二、每人每月完成一篇读书报告,并在名著研讨会上交流,交流后交给指导老师批改。三、每三到四周定期举行一次名著讨论会。四、讨论会采取轮流主持的方式,以提高大家的主动性、参与意识和组织活动的能力。
本活动还有另外两个目的:一、通过阅读、撰写读书报告和发言讨论(强调脱稿发言),不断训练学生读、写、说三方面的能力;而这三方面的能力,无论是对于一个中文系的学生而言,还是以后做为一名老师、国家公务员或者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是不可或缺的。二、特别强调中外名著并举,不可偏废,以为接受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思维方式的滋养和熏陶,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胸襟眼界,有助于文明素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现在,这一活动已经坚持了前后八年,风雨无阻,不计报酬,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前后举行了近百场世界名著读书报告会,提交了近千篇的读书报告,并不断地总结经验,改革和完善阅读与研讨方式。后来,我所指导的研究生也加入其中,有时也推广到本人主讲的基础课和选修课的教学活动中。参加的同学们在读、写、说等方面,都得到极大的训练和提高。他们在毕业论文的选题、撰写和答辩等方面,水平显然比往届有了极大的提高。作为师范大学的学生,他们都有实习和支教的任务,而参加经典阅读教育实践模式的学生,都能较快地进入教师的角色,更好更出色地完成实习和支教的任务。他们的变化,即使在平常的言谈举止中,也可以明显的感受出来。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和主动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理性批判精神以及平等交流,互相启发,容纳不同观点的胸襟眼界,并逐渐地形成一种阅读和思考的习惯。这对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容纳不同观点的能力等等,都有了极大的帮助。讨论会形式自由活泼,气氛轻松愉快,互相之间的启发和收获显而易见。这与平时课堂上较为单一、呆版和枯燥的上课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同学反应良好,甚至有反映说,不少不是我指导的学生,很羡慕我们有这样的一种方式和平台,也有一些不是我指导的学生主动要求参加这一活动。当然,我们也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由于本科生基础比较一般,有的讨论很难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平。但这也说明,大量阅读名著对于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这方面的问题恰好说明他们经典阅读的缺失。二、由于长期应试教育带来的学习主动性弱化,活动又缺乏成绩约束力,个别同学也没有按时按量阅读完相关的书目,特别是难度较大的中国古代名著;撰写读书报告也存在个别应付的情况。三、因为本校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期学生分两批开始实习,大四下学期又忙于各种就业考试和毕业事宜,能正常开展活动的时间也受到较大影响。四、因为本人教学任务较多,每个月交上来的许多读书报告,很难每篇都详细地加予评点,并反馈给学生。幸好读书报告已在讨论会上宣讲并进行过讨论,后来又建立了微信群,把读书报告发在群里,以便进一步的讨论。但毕竟这也是一个难题,涉及到教师人手和时间不够,其实也是教育投入不够的问题。
现在,我们已在进行多年的实践方式和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已做或拟做以下几个方面的补充和完善:一、从原有一个导师扩大到多个导师,导师也分属不同专业,有利于这一实践活动的开展;指导的范围和学生数也不断扩大。这对大学校园良好学风的树立,将具有更大的价值和影响。本实践模式一些成熟方式和经验,也可以具体运用到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之中,从而改变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课这一长期存在的单一刻板方式,使学生不但从教师那里,也从经典名著和同学之间交流中,多向获得知识和启发。二、推荐阅读的名著基本上是中文系基础课教材中所要求而实际上学生很少或根本没有去阅读的著作,也推荐当前热门其他学科的名著;虽然指导老师也在讨论会的现场参与讨论,并做相应的总结,但指导老师的作用应该侧重于多介绍一些名著的研究现状以及不同的观点和结论,因为这一方面正是学生缺少时间收集或比较难获得的,以此拓宽学生的思路,增加学生对世界名著的理解和阅读兴趣。指导老师可以在详细批阅和评点的优秀读书报告的基础上,从中发现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提炼优秀学位论文,把活动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联系起来。三、建立QQ或微信讨论群,把读书报告发到群里,互相交流,使实习期间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参加现场报告会的同学,也能参予讨论。这一点可以推广到学生寒暑假期间,甚至毕业离校之后,借助网络的方便,继续进行经典阅读的实践活动,从而树立终身学习的习惯。四、按期撰写一份详细的实践报告,希望其中总结和提炼的经验和数据,并借助国内外相关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加以不断地改进和提高,以此希望有助于改革中文本科基础科目教学中长期存在着的较为单向僵化的授课方式和较为沉闷枯燥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推动学科整体教学改革向前推进。
总之,力求每一个经过指导的学生,在专业基础,学术涵养、理性批判精神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口头表达和交流水平方面,都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方面虽然很难有一个量化标准作为衡量,但一个人的这些变化和提高,往往是最容易感受到的,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一样。在目前大环境下和小环境的校园里,坚持经典阅读的通识教育实践模式,是颇为不易的。但一切总有一个开始,从小到大,由点到面。只要方向是对的,对国家、民族还是个人是有益的,剩下的就只有坚持而已。而且,本人相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矛盾,而是是统一的。素质教育是基础,考试应该是对这一基础的一种检验而已。即使在目前的体制下,通过世界经典名著的阅读和领悟,受其智慧的启示和知识体系的熏陶以及严谨逻辑思维的训练,学生对于掌握专业学科的知识,并应付其中的考试,也会是比较容易和轻松的。
作者:蔡阿聪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上一篇:新业态从业者劳动权益保障思考
- 下一篇:大学生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