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线上知识社群构建难点与对策

时间:2022-11-03 03:31:43

导语:大学生线上知识社群构建难点与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线上知识社群构建难点与对策

摘要:如何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是长期困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老问题,而在疫情期间更变成了落实教育部“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要实现实质等效”要求的迫切现实需要。为此,教师需首先破除“自主学习仅仅是课堂外学生个体的独立行为”这一陈旧观念。通过疫情期间构建“有声读书会”的探索性实践,发现大学生在线知识社群并不会因互联网技术的低成本和便利性而自然形成,如何设计交互活动,并使之持续和顺畅成为其难点,教师仍然面临如何努力促成学生之间良性合作、互动的挑战。并由此提出从社群交互活动和传播活动两方面重视参与者社会心理因素的对策。

关键词:自主学习;知识社群;在线教学;高等教育改革

2020年抗击疫情的8个月,全国教师奋斗在“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上,“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而当下在总结这场伟大的教学改革实践的经验和成效时,我们发现:在“教”和“学”这两条战线上,教师的用力其实是不均衡的。教师熟悉和可控的仍然是“教”的一面:如投入巨大的精力实现了将传统课堂转移至线上“作战”,通过各种教学平台提供的课堂实时数据精准地定位到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在平台技术的支撑下,顺利完成了各门课程的在线考试,如此“教”的一面顺利完成了闭环,也积累了一套相对丰富和成熟的经验。但与此同时,在学生以家庭而不再以校园为学习场景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对课堂以外“学”的引导似乎又总是欠缺了一些火候。由此,“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再次凸显出来。是不是开放了海量的学习资源、提供了诸多学习的路径和线索,学生就会沿着指定路线前进,就会自然而然地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除了以成绩指标这些强制手段之外,我们如何启发、唤醒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这是面对后疫情时代教学环境的诸多不确定性,更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在线知识社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该说,对“自主学习”概念的认识当下仍显得有些模糊不清。许多一线教师和教育学者仍秉持传统观念,认为自主学习指的是独立于传统课堂教育的“独立”学习,也就是基于学生个人主动学习的意识、自我意志力和时间规划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显然,针对这些已然的自主学习者,我们前面提到的开放教学资源和提供学习路径的做法就足够了,但针对地方普通二本院校的“大多数”,我们尴尬地发现:已然的自主学习者无疑是其中的凤毛麟角。对将学习场景迁移到家庭的不适应性,是影响独立的、个体式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疫情期间,通过对我校市场营销专业三个年级教学班成绩前10%的学生进行的访谈也证明了这一点。被调查学生列出在家自主学习的困难主要有:家庭环境的干扰,如其他家庭成员的打扰和各种噪音;必要承担的家庭责任,如承包家务劳动、帮家长下地干农活儿、照看家中小店的生意,甚至是要在当地做临时工以分担家庭的经济负担;在线学习的物质条件保障不充分,如家中没有WIFI,只能使用流量上网等。值得注意的是,更为多数学生苦恼的,是在家线上学习缺少传统面授教学支持性的学习氛围。为此,学生们表示,他们怀念学校的生活,期盼早一点开学。但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一个不争的现实是:返回校园的我们,却无法寻回过去在师生、生生高频次的各种物理空间聚集中酝酿形成的支持性学习氛围。但生活和学习都将继续下去,我们迫切地需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迅速适应虚拟空间的高频次聚集活动,以此来建立新的教学活动“连接”。在后疫情时期,自主学习的概念理应得到拓展,特别是它不该排斥在信息时代更有效率的协作学习的参与。从“95后”和“00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一线教师和研究者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自主学习概念。这方面,爱尔兰DavidLittle教授提出的观点值得借鉴。作为西方研究界最早进行自主学习研究的学者之一,他提出“合作”(col-laboration)和“互动”(interdependence)才是培养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根本。因为“思考和分析能力是培养自主性学习的根本,而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取决于能否充分参与到社会互动中,并在社会互动中进行批判性思考”。而当我们接受“学习的源动力在于社会互动”这一观点的启发,通过教师帮助大学生构建在线知识社群,来促成学生的“合作”和“互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这一创新教学的思路也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所谓社群(Community),指参与者之间存在共同的目的、利益意识、责任以及成员间存在联系和互动的群体,多指向那些不是由正式组织确定的联盟,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交的需要而在工作(学习)环境中自然形成的。这里所提及的“大学生在线知识社群”,特指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为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本专业内社交而自由组建的在线知识性群体。

2“有声读书会”在线知识社群的构建策略与实施难点

疫情期间,我们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面向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三个教学班百余名学生,打造了一个小小的“有声读书会”在线知识社群,意在为学生纾解家居的孤独情绪的同时,也想以此实验性的行动促进对线上“自主学习”社群的研究。在技术方面,“有声读书会”以“腾讯会议+雨课堂+蓝墨云班课”嵌套作为播放和资源平台,辅以两个微信群作为日常联系的沟通平台,每周六晚9时起,大约活动一个半小时。2.1构建策略集中在“领读人”计划的内容设计。在“有声读书会”社群的起步阶段,我们主要致力于活动的内容设计,即思考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既然要建一个学习型社群,我们选择了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这本管理学经典,期待通过接力阅读,完成一次经典阅读之旅,弥补学生们习惯的碎片化阅读的不足。接下来思考的是,用什么方式读。由于先期已有了“雨课堂+腾讯会议”的线上教学经验,我们决定仍然采用“线上直播”,将每一期的读书会做成一个有声书“节目”,以此区别于传统的线下读书社群活动。为了提升这个“节目”的品质,我们确定了“领读人”计划。即每期由主动报名且声音素质好的两至三名同学担任领读人。他们负责将当期阅读的章节做出统一格式的PPT并配上背景音乐,届时再由教师在“雨课堂+腾讯会议”平台,以屏幕共享的方式播放出来(由教师播放是因“雨课堂”的直播需要授权)。为了更像电台的夜读节目,每一期活动设计了固定的“开场白”,其中点睛之句是由学生创作的一句广告语“用一本好书开启你的夜生活。”每一位领读人结束阅读后,会将最有感悟的片段和听众分享,并简单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此外,为了增加节目的宣传效果,每期读书会前,学生都做一张手机宣传海报发到三个班的班级群里。第一期节目试播后,又吸纳了一位听众的意见,在领读之后增加了一个现场听众的交流环节。而为了增加活动内容的丰富性,最后会由教师放一段在“得到”APP上购买的十分钟心理学课程,取名“老师的私房课”。可以说,通过以上的精心设计,最初无论是教师自我的感觉,还是学生的反馈都是比较良好的。2.2实施难点表现在交互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有声读书会”社群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领读人”计划实施得颇为顺利,有些领读人还会将同样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介绍成为新的领读人;而在听众一面却出现了问题:交流环节很少有人主动发言,慢慢地变成只能依靠教师点名。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的结果,就是一些学生因怕被教师点名,或者在快要结束领读环节时偷偷下线,或者干脆不来现场,只是在其他时间观看回放,成为社群中的一批“潜水者”。这种现象看上去颇为矛盾:从领读人和听众在社群中需承担的责任来说,前者无疑任务重得多。由于他们的领读质量直接影响到节目质量,事先就要反复练习、制作PPT,还要接受教师在彩排中给出的意见并加以改进;而听众则轻松得多,只需要现场认真听一听,给出几句话的评价,并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为什么他们还要逃避呢?这种现象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并运用协作学习的理论得以解释。以Karek为代表的一些国内外协作学习研究者指出,互联网学习平台为社群成员的交互提供了灵活多样且便利的方式,但与此同时,交互活动却不会因这些技术工具的易得就会自然发生,社群中交互活动的活跃程度还很大程度受到参与者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在“有声读书会”的个案中,领读者通过完成“阅读”的任务会满足其多方面的需要:展示了朗读的能力,锻炼了写作和制作PPT的能力,与伙伴的分工合作能力,以及获得担任tutor角色教师的好感;且因他们的出色表现,还会赢得现场听众书面(通过弹幕)和口头、即时而正向的反馈。而担任听众的“大多数”则不同,在高度关注与同学比较的他们看来,来读书会更像是为领读者捧场,感到自己的角色无足轻重(因为教师未对出席作硬性规定,采取自愿的原则)。在这种情况下,让他们来现场听是可以的,但现场交流环节要求他们即兴发言,且发言会跟节目一起留存在“雨课堂”上,而别的同学会通过看“回放”听到这些不成熟的发言。如此种种,就令这些受到多年应试教育“听话文化”浸染的学生感到非常不适应。积极的领读者与落荒而逃的听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提醒我们:线上交互活动的持续和顺畅,并不会像互联网拉近社群成员虚拟空间距离那般容易;对交互活动的设计,必须考虑到所有成员的心理感受,而非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3破局的思路:设定多元活动目标,营造适宜外部环境

通过“有声读书会”社群的初步实践,我们认识到:这个线上知识社群能否长期健康地发展,一方面要使“领读人”计划继续顺利进行,增加参与领读同学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要使“听众”真正活跃起来,实现角色转换,为他们赋能。这就要设法使他们不仅参与“节目”播出的这个结果,而且要深度参与到“节目”制作和传播的过程中。比如彩排的评议员、PPT的制作和配乐、领读人文稿的写作助理等。这样,“读书会”社群成员实际上分为了台前和幕后两类角色,同样可以获得激励,也因而会促成我们一直期待的、学生之间自然实现的深度合作和频繁互动。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又发现“有声读书会”的运作还受限于两个外界因素:一是教师的涉入,一个是平台的选择,而这两个因素又是相互关联到一起的,因此有必要一并说明。3.1交互活动的实施需要教师退隐到幕后。“有声读书会”在线知识社群虽然源于教师的设计,但在其初步成形之后,教师就需加大授权的力度,使学生自我体认到他们才是这个社群的主人,老师只是乐于倾听的建议者和必要情况下帮助他们协调外部环境的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长期受“听话文化”浸染的大学生,对教师往往不同程度存在着不信任感。当教师总是在社群具体活动上发表意见甚至代替决策的时候,学生就很难产生对这一社群的归属感,他们可能会认为这不过是已司空见惯的、由老师组织的、他们不得不参加的短期“活动”。3.2社群有效传播可适度利用自媒体的力量。在线社群要健康发展,必然要提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以此增加其吸引力。而目前“有声读书会”仅仅依靠“雨课堂+腾讯会议”的直播平台和“蓝墨云班课”的资源及讨论平台,相当程度限制了“节目”的有效传播。为此,下一步我们拟在请示学校、学院两级领导的批准后,适度将播放平台转移至“喜马拉雅”社会自媒体和学校、学院相关“公众号”上面,作为一个“栏目”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4结论

基于自主学习的大学生线上知识社群构建,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中的问题,在当下后疫情时代的特殊语境下尤其显得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需要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深思。与此同时,在此项行动研究中,我们也愈发认识到:互联网时代虽然在虚拟空间上使接近学生变得更为容易,但若想与他们真正和谐共舞,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路很长,我辈仍需努力。作者简介:周乔木(1973-),女,籍贯:天津,学历:博士,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组织行为学。

参考文献:

[1]【爱尔兰】DavidLittle等著,邱永忠,林赟等译.自主学习方法与途径[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2]【美】理查•柯克等著,张美惠译.超级关系——弱连结法则所爆发的强大社群力量[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2010.

[3]江萍.大学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建设的行动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8.

作者:周乔木 李昂 许永程 单位: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哈尔滨仟睿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